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主要强调以下特点:
(一)“自上而下”整体性的分析与设计和“自下而上”逐步实施相结合
1.“自上而下”的策略
“自上而下”的特点是“分而治之”,基本出发点是从企业的高层管理着手,从企业战略目标出发,将企业看成一个整体,探索合理的信息流,确定系统方案,然后自上而下层层分解,确定需要哪些功能去保证目标的完成,从而划分相应的业务子系统。系统的功能和子系统的划分不受企业组织机构的限制。这种策略强调从整体上协调和规划,由全面到局部,由长远到近期,从探索合理的信息流出发来设计信息系统。
这种方法的步骤通常是:
(1)分析企业的目标、环境、资源和限制条件;
(2)确定企业的各种活动和组织职能;
(3)确定每一职能活动所需的信息及类型,进一步确定企业中的信息流模型;
(4)确定子系统及其所需信息,得到各子系统的分工、协调和接口;
(5)确定系统的数据结构,以及各子系统所需的信息输入、输出和数据存储。
“自上而下”方法的优点是,整体性好,逻辑性较强,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能把握总体,综合考虑系统的优化;主要缺点是,对于规模较大系统的开发,因工作量大而影响具体细节的考虑,开发难度大,周期较长,系统开销大,所冒风险较大。一旦失败,所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
“自上而下”方法是一种重要的开发策略,反映了系统整体性的特征,是信息系统的发展走向集成和成熟的要求。
2.“自下而上”的策略
“自下而上”的方法,是从企业各个基层业务子系统(如财务会计、库存控制、物资供应、生产管理等)的日常业务数据处理出发,先实现一个个具体的业务功能,然后根据需要逐步增加有关管理控制和决策方面的功能,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完善,从而构成整个管理信息系统并支持企业战略目标。
“自下而上”方法的优点是,符合人们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认识事物的习惯,易于被接受和掌握。它以具体的业务处理为基础,根据需要而扩展,边实施边见效,容易开发,不会造成系统的浪费。主要缺点是,在实施具体的子系统时,由于缺乏对系统总体目标和功能的考虑,因而缺乏系统整体性和功能协调性,很难做到完整和周密,难以保证各子系统之间联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各个子系统的独立开发,还容易造成它们之间数据的不一致性和数据的大量冗余,造成重复开发和返工。
通常,“自下而上”的方法适用于规模较小的系统开发,以及对开发工作缺乏经验的情况。
3.“自上而下”整体性的分析与设计和“自下而上”的逐步实施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法各有优缺点,在实际工作中究竟采用哪种方法,依赖于企业的规模、系统的现状以及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等。在实践中,通常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应用,“自上而下”的方法用于总体方案的制定,根据企业目标确定管理信息系统目标,围绕系统目标大体划分子系统,确定各子系统间要共享和传递的信息及其类型。“自下而上”的方法则用于系统的设计实现,自下而上地逐步实现各系统的开发应用,从而实现整个系统设计。这也就是所谓的“自上而下地规划,自下而上地实现”的方法。
对于大型的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结合这两种方法,首先自上而下地进行项目的整体规划,再自下而上地逐步实现各子系统的应用开发。
生命周期法强调自顶向下整体性的分析和设计与自底向上的逐步实施相结合。在系统规划、分析和设计阶段,坚持自顶向下地对系统进行结构化划分。在系统调查和理顺管理业务时,应从宏观整体考虑入手,先考虑系统整体的优化,然后考虑局部的优化问题。在系统实施阶段,则应坚持自底向上的逐步实施,也就是说,组织人力从最基层的模块做起(编程),然后按照系统设计的结构,将模块一个个拼接到一起进行调试,自底向上、逐渐地构成整体系统。(www.daowen.com)
(二)用户至上的原则
信息系统的最终目的是为用户服务的,系统是要交付给管理人员来使用的。系统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系统是否符合用户的需要。管理人员的要求是研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用户对系统开发的成败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系统开发过程中要面向用户,充分了解用户的需求和愿望,开发过程中始终与用户保持接触,加强联系,并不断让用户了解系统研制的进展情况,核准研制工作方向。
(三)加强调查研究和系统分析
在系统开发的全过程中,要以用户的需求为系统设计的出发点,而不是以设计人员的主观想象为依据,所以,充分的调查研究是必要的。
在设计系统之前,必须深入实际单位,详细地调查研究,努力弄清实际业务处理过程,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得出的用户需求来进行系统分析,减少开发的盲目性。需求的预先严格定义成为结构化方法的主要特征。
(四)严格区分工作阶段
生命周期法把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划分为若干个工作阶段,每个工作阶段都有其明确的任务和工作目标。在实际开发过程中,要求严格按照划分的工作阶段,一步步展开工作。前一阶段的工作是后一阶段工作的依据和基础,后一阶段的工作是前一阶段工作的细化和深入。工作阶段的划分可以保证系统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避免重复和返工,同时也能提高系统的效率,体现系统的思想。混淆工作阶段常常是导致系统开发失败的原因,前面的错误在后期会被扩大。
(五)充分预料可能发生的变化
系统开发是一项耗费人力、财力、物力且周期很长的工作,一旦周围环境(组织的内部与外部环境、信息处理模式、用户需求等)发生变化,都会直接影响系统的开发工作,所以生命周期法强调在系统调查和分析时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给予充分的重视,强调所设计的系统对环境的变化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六)工作文件标准化、文献化
严格地说,文档是系统的生命线,一个没有文档或文档混乱的系统就是一个走到头的系统。工作文档的标准化可以使系统开发人员与用户有共同语言,避免不同理解造成混乱,便于工作的交流与将来的修改,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同时便于查阅(文献资料要编号存档)。
针对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的每个工作阶段,都有相应的工作文件存档,如图3—2所示。
(1)系统规划阶段——可行性研究报告;
(2)系统分析阶段——系统分析报告;
(3)系统设计阶段——系统设计报告,系统开发报告,计算机硬件与软件配置方案;
(4)系统实施阶段——系统使用说明书,规章制度,源程序清单;
(5)系统运行维护和评价阶段——系统开发文档资料整理,系统评价报告。
图3—2 生命周期所对应的系统文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