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石嘴山市为全国文明城市做出贡献

石嘴山市为全国文明城市做出贡献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7年11月17日,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石嘴山市被命名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成功摘取国内城市综合类评比中创建难度最大、荣誉最高、最具价值的城市品牌。居民周淑琴和白琴分别获第五届和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使石嘴山市成为全区五个地市中唯一蝉联全国道德模范的城市。

石嘴山市为全国文明城市做出贡献

【概述】石嘴山市开展文明城市创建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抓手,将文明城市创建纳入全市工作大局,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大力发扬“五湖四海 自强不息”石嘴山精神,按照“1+5+X”整体创建思路,围绕“十个突出”“四个完善”,实现“五个进一步”。经过六年砥砺奋进,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城市形象提升、社会风气好转,城市面貌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2017年11月17日,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石嘴山市被命名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成功摘取国内城市综合类评比中创建难度最大、荣誉最高、最具价值的城市品牌。

【城市建设和管理】2006年,市委、市政府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建议做出创建自治区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的决策,并写入市第八次党代会报告;2009年,石嘴山市成功创建自治区文明城市;2011年,石嘴山市被中央文明办确定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同年,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全国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双拥模范城市“五城联创”创建工作部署;2014年,新增国家法治城市创建,全面开启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的“六城联创”工作新格局;在2014年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三年测评中,石嘴山市以0.3分之差与全国文明城市失之交臂。2015年,市委、市政府启动新一轮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按照“突出工作重点,主攻薄弱环节,着力补齐短板”的工作思路,实施“1+5+X”动态创建模式(“1”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5”即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双拥模范城市、卫生城市、法治城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X”即鼓励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绿化先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及其他创建文明城市加分项目的城市荣誉奖项),并纳入全市“十三五”规划,融入城市建设管理规划,实现创建工作项目战略性安排、战术性推进的良好态势。2013年9月,石嘴山市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2016年1月,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2016年7月,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2016年9月荣获“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2017年7月,荣获“国家卫生城市”。现在,“全国法治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城市”正在创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石嘴山市扎实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做彬彬有礼石嘴山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强化硬要求,落实硬措施,全面抓好八大环境创建工作,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塑造石嘴山人讲文明、尊道德、守礼仪、重诚信的彬彬有礼的形象。

【公民道德建设】石嘴山市以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目标,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深耕细作”,打造具有石嘴山特色的系列品牌。2012年至2017年,组织机关、企业、社区、学校广泛开展文明礼仪讲座3000余场次,全市设置道德讲堂580所,所有文明单位道德讲堂实现全覆盖。在全区率先出台《关于建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鼓励市民参与志愿服务的实施意见》,石嘴山市志愿者培训学院累计培训600场8万余人次,荣获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截至2017年年底,石嘴山市获全国道德模范2人、提名奖7人,20人上榜“中国好人榜”,自治区道德模范17人,“宁夏好人”29人,“感动宁夏人物”9人,自治区“百孝之星”34人,市级道德模范167人,“最美石嘴山人”73人,“美德少年”100人。居民周淑琴和白琴分别获第五届和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使石嘴山市成为全区五个地市中唯一蝉联全国道德模范的城市。在全区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出台《石嘴山市帮扶礼遇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实施办法》,开展道德模范帮扶礼遇工作。石嘴山市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彬彬有礼石嘴山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受邀在第五届宁夏公民道德论坛上作经验交流发言;在全国第十二届公民道德论坛上,石嘴山市作为应邀代表列席会议。石嘴山市“1135”工作模式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该工作做法得到自治区领导的肯定。

【“九大文明”创建】石嘴山市连续多年隆重表彰文明家庭、“最美家庭”,选树出1户全国文明家庭,8户全国“最美家庭”,4户自治区文明家庭,33户自治区“最美家庭”,40户市级文明家庭和100户“最美家庭”,以好家风支撑社会好风气。抓好文明旅游工作,成立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成功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设立不文明旅游行为黑名单,不断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质。抓好文明餐桌行动,所有餐厅、宾馆、饭店餐桌“文明用餐”提示实现全覆盖,提倡少点餐、吃不完打包,形成崇尚节俭的良好社会风尚。18家餐厅被评为“宁夏百佳文明餐桌示范店”,30家餐厅获评“全市文明餐桌示范店”。抓好文明交通引导,形成机动车在斑马线前主动停车礼让行人已经成为全市驾驶员的惯性动作。抓好文明窗口建设,打造高效便捷的为民便民利民服务环境,表彰“文明服务窗口”35家,“文明服务标兵”30人,“文明服务之星”140人。抓好文明校园创建,实现乡村少年宫全覆盖,市三中荣获“首届全国文明校园”。抓好文明工地建设,扎实做好外来人员教育培训和文明施工现场管理。抓好文明经营,建立诚信经营红黑榜制度,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和诚信经营户评选,表彰“诚信经营示范店”159家,“文明诚信市场”6家,“文明诚信商场超市”59家,打造诚信经营示范街2条,命名“守合同重信用”企业140家。抓好文明上网,强化阵地建设,开展“十佳政务”新媒体评选和“争做中国好网民”活动,办好石嘴山文明网和志愿者网,让网络空间更加清朗。

文化育人】依托重要传统节日、法定节日和重大纪念日,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我们的价值观每月主题实践活动和“砥砺奋进的五年”等主题活动,打造广场文化艺术节、我为乡亲送戏来、舞动石嘴山等文化活动品牌,广泛开展“书香石嘴山 全民阅读”和戏曲进校园活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深入群众生活。以全国道德模范周淑琴先进事迹为原型,创作拍摄的电影《槐秋》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代表自治区参评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评选,被自治区文明办推荐在全区进行放映,被中央文明办推荐作为主旋律电影面向全国公益放映。出版《石嘴山名片》《璀璨星海》《德耀石嘴山》《家沐和风》《爱我家乡伴我成长优秀童谣集》《我为创城做贡献》等系列丛书;举办“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宁夏·石嘴山)现场交流活动”。建设并免费开放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在全区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艺工作的意见》,市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支持文艺工作;乡镇、街道、社区、村普遍设置公共文化服务站(室),实现城乡全覆盖;制定《市重点文艺项目扶持办法》,对24部优秀文艺项目进行扶持;发布文化市场“红黑榜”21期,101家文化经营单位上“红榜”,78家上“黑榜”。加快黄河国际数字电影小镇和汉唐九街“煤城·记忆”文创产业特色街区建设,推进星海湖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建设,让广大干部群众共享文化惠民成果。

【夯实基础】把群众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市、区两级财政收入7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全市加快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房建设,2012年至2017年,累计投入130多亿元,建成安居房5.36万套,16万困难群众住上新居。大力推进城乡建设,新建住宅小区90个,改造老旧住宅小区173万平方米,对所有老旧和无物业小区基础设施进行排查,更换安装楼道照明,对城市所有背街小巷进行硬化平整,配置垃圾箱,建设美丽小城镇9个、美丽乡村47个,城乡一体化明显加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4.4%。投入5870万元,购置新能源公交车100辆,投入1800万元建设4个公交首末站、180个港湾式公交站亭,建成慢行交通系统,引进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群众出行更加便利。建设覆盖全市的免费公共卫生间,动员沿街路单位卫生间张贴标识对市民免费开放。市区全面建设城市休闲公园,为市民打造“500米公园圈”,石嘴山市成为宁夏唯一同时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殊荣的地级市,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持续提高。

【立法保障】经过多年探索实践,石嘴山市形成“门前五包”、周五志愿服务包路段、包社区、包市场等一系列工作制度。2016年,以巩固创建工作取得的经验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启动以“门前五包”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以犬类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养犬条例》和以水源地保护为主要内容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立法工作,通过法治手段巩固、保障和推进文明城市创建进程。特别是《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通过法律,把政府、经营者和市民的责任界定清楚,规范调整在市容和环境卫生行政管理活动中产生的行政法律关系。这些条例的制定,为“六城联创”工作提供了有力法律保障。

【智慧城市建设】依托“智慧石嘴山”和“互联网城市”建设,全力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完善市级和县区数字化城管系统平台,把市政建设、园林绿化、卫生保洁城市交通、便民利民服务等有效整合,推行“网格+城市管理+治安大巡防”模式,利用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信息服务系统与数字化城管系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过去突击式管理转变为经常性、常态化管理,促进城市管理工作从静态变为动态,从滞后变为及时,从被动变为主动,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建成石嘴山市公共数字文化云平台,整合各类文化活动,资源供给更加有效,开设“数字阅读”板块,文化服务效能倍增。2017年5月1日,《石嘴山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实施,从住建、市场监管、卫生计生、环保消防等部门抽调100人组成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集中执法力量对城市街路、农贸市场、背街小巷、居民小区等进行拉网式的巡查执法,根治城市管理顽疾。

【规范建设】创新制定实地测评点“三化”标准,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为标准,对街道、社区、学校、公园、广场、市场、街路、车站等所有实测点在硬件配备、软件要求方面都按照统一格式、统一要求逐项规范,将全市46类1100处创城实地测评点位对照《文明城市操作手册》要求,按照标准化、格式化、网格化提出建设要求,安排部署统一标准进行打造,每个实测点经过创城办检验后,在新闻媒体上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公益广告宣传】组织开展石嘴山首届公益广告大赛,面向全国征集平面类、音频类和视频类公益广告。组织国家级、自治区级文明单位在城市主干街路、公园、广场、学校、农贸市场和文体活动中心等公共场所设计制作一批户外立体公益广告和墙体手绘公益广告。交通工具、公交站亭、金融网点、文体场馆、社区等所有窗口单位、行业醒目位置公益广告设置实现全覆盖。市县区党政门户网站在首页,各单位移动客户端和官方微博、微信在显著位置都普遍设置公益广告。市县区宣传部精心设计创城宣传品,制作120万份手提袋、餐纸盒、纸杯、扇子、围裙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市民文明公约等内容植入其中,让公益广告融入市民工作和生活场景。(www.daowen.com)

【传播石嘴山声音】成功主办以“美丽石嘴山·诚邀天下客”为主题的《石嘴山沙湖》邮票首发仪式,开展“石嘴山十景”集中推介宣传系列活动,《石嘴山沙湖》邮票永久载入“国家名片”历史史册。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合作,成功推出大型广播直播节目《城市新跨越——沙湖映贺兰·活力石嘴山》。《参考消息》、《光明日报》、中国文明网、《精神文明报》和《宁夏日报》曾多次报道石嘴山市文明创建做法。宁夏电视台以石嘴山市文明城市创建为主题,拍摄制作两期《新闻视点》,在黄金时段播出。瑞士著名主持人奥利弗·格朗让在石嘴山市拍摄纪录片《奥利弗游中国》,通过西方人的多视角向世界展示石嘴山市人文景观和社会风情,石嘴山再一次走向世界。开通建设“石嘴山文明网”,成为中国文明网地方联盟网站,动态展示石嘴山市特色做法和创建进展。石嘴山文明网建设管理多年,考评成绩一直稳居全国文明网站第二梯队前列。先后开通“文明石嘴山”微信公众账号和“全市创城工作联系”微信群。100余万人次参与网络投票评选“文明市民”活动。

【创建活动】石嘴山市文明创建工作紧扣《测评体系》要求,通过组织相应的实践活动推动创建任务落实,档案收集“用实事说话”,活动效果“用数据展现”,对创建工作整体状态和工作推进情况进行定性分析和评价。两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共收集整理创城档案近3万份,各类实景活动照片5000余张,统计表格200余份。(宣传部)

【完善机制】全市上下将创城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书记、市长担任总指挥、其他市级领导担任副总指挥的双首长制指挥调度平台,建立26个工作协调小组,均由市级领导担任组长,并将宗教场所、工业园区、中央驻宁驻石企业以及部队等薄弱场所纳入,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条块结合、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2012年至2017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每年都亲自参加创城动员和迎检部署会议,多次参加督查调研,数次听汇报、作批示、提要求,以上率下、层层动员。市人大、政协多次组织对创建工作开展专项检查视察和重点工作质询。各协调小组分管市领导充分发挥熟悉该领域情况的优势,紧盯目标任务,狠抓工作落实,跟进推动解决一大批创建工作重点、难点问题。分管市领导多次与神华宁煤集团领导沟通,解决宁煤石嘴山物业公司创城问题。市直各部门按照分工履职尽责、积极作为,形成强大创建合力,实现文明城市创建上下联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三县区充分发挥创城主战场作用,持续加大财力投入,千方百计动员辖区力量强硬件、补软件,对标开展各项创建工作。市委专门成立创城指挥部办公室,配强力量,实现人员、机构、编制、经费“四落实”,为创建工作提供财力保障。

【联创联动机制】创城实地迎检推行“三化”标准,建立“六城联创”工作台账和文明创建“负面清单”管理机制,明确“1+5+X”创建任务,做到责任主体明确化、岗位责任具体化、创建指标定量化,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项项有指标的创建组织体系日臻完善。将机关包路段环境卫生、秩序整治、帮扶街道社区、宣传氛围营造等基础性工作在台账中予以明确,实现文明城市创建进程中其他城市荣誉创建借势、顺势而为、相互促进。创城办最大限度调动整合各种资源,保障六城联创“一盘棋”,既分工协作,又紧密配合、统筹兼顾、协调推进,逐项完成创建任务,形成攻坚合力。探索建立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创城办统筹,梳理“六城联创”中硬件建设薄弱环节,在年度重点项目建设中打成项目包,同部署、同推进,确保每一个创城实测点在测评验收时没有“硬伤”。

【考核督查机制】建立常态测评机制,借助第三方测评,对“六城联创”工作情况定期进行整体评估,以问题倒逼责任落实,以问题倒逼工作环节优化和工作局面改善。完善考核体系,在全市效能目标考核中赋予创城工作较大的权重分值,并设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单项奖。严格责任落实,抽调专人组建督查推进组对标督促检查,发现问题跟踪督办,对整改迟缓的公开通报并按规定约谈问责。2017年,共发布创城“三台”信息18期,点名表扬152个部门(152人),监督86个部门(86人),曝光79个部门(79人)。启动2次约谈问责程序,共约谈县处级领导干部18人次。

【市民参与机制】始终把动员市民、依靠市民、造福市民作为创建根本,畅通群众参与、监督创城工作的渠道,开通投诉电话,开办“电视问政”“六城联创”媒体访谈节目,不文明行为随手拍,广开言路倾听市民对创城的意见和建议,主动回应市民呼声,接受群众监督,第一时间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组织市民文化艺术节,开展评选表彰文明市民等系列活动,打出“十套组合拳”,数百名文明市民成为文明监督员,和群众、志愿者走上街头、走进社区,争当文明使者,劝导不文明行为,维护城市秩序。

【城市面貌】交通更加通畅,绿地面积增多,人居环境改善,空气质量提高,一些长期得不到整治、老百姓意见非常大的卫生死角、城市“牛皮癣”、环境“老大难”等“城市病”大多“治愈”。大武口区黄河路和人民路两个脏乱差马路市场搬进能遮风避雨、整洁有序的新市场;大武口区垃圾中转站和惠农区100万吨有机生物处理厂相继投入使用;新火车站和新区广场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确问题得到纠正;城乡一些多年无人清理的卫生死角、垃圾山得到彻底整治;大武口市民记忆中的地标建筑——市电信公司大楼已停走多年的时钟恢复原有功能。

【公共设施】“三馆一中心”免费向市民开放,乡村学校少年宫和科技馆、档案馆、无障碍设施、园林景观、托老养老机构等公共设施越来越完善。新建、改建大批免费公厕、停车场、垃圾池,新增大量果皮箱、路灯,在休闲场所安装大量健身器材、小桌椅,通过改造雨水收集系统,有效解决了城市内涝问题。实施造林绿化、水系优化、城市美化三大工程,整治环境污染。同时,坚持“建管”结合,健全完善公共设施管理维护长效机制,让公共设施能够更长久、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发展环境】石嘴山市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与优化发展环境紧密结合,以打造在西部最优、比东部更优的“两优”发展环境为目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持之以恒深化作风建设,广泛开展窗口行业服务整治攻坚战,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和审批环节,大力整治“吃、拿、卡、要”和“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等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新建的政务服务中心进驻56个部门,设置199个办事窗口,集中审批事项317项,许多事项实现联审联批,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成立集中行政许可权审批办公室,对外公布一批不见面审批事项。设立“12345”民生服务指挥体系,及时回应协调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各办事大厅、乡镇(街道)“两个中心”等窗口单位的服务更加文明快捷高效,办事效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明显改进。

(宣传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