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城市文化产业:机遇与挑战

中国城市文化产业:机遇与挑战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文化产业60年发展历程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实践让我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文化产业是国际公认的朝阳产业。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一)当前中国城市文化产业的机遇1.城市文化产业对城市功能的优化。文化擦亮城市面孔,思想决定城市战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中国在这方面也做出了不菲的成绩。二是大力保护民族文化。

中国城市文化产业:机遇与挑战

中国文化产业60年发展历程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实践让我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文化产业是国际公认的朝阳产业。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文化产业作为我国诸多产业中迅速崛起的一支新军,其发展成为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重大的现实和理论课题。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密集型和高附加值、技术含量高、无污染、可重复开发和不断转换的文化产业,必将成为社会经济重点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将日益显示出它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0世纪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当一个民族或国家由贫穷走向经济起飞,国民经济规模达到人均GDP3000美元以上、人民生活水平越过温饱走向小康阶段时,社会对文化的需求会产生一个强烈凸起的现象。此时,对文化领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对文化及文化产品的性质进行重新认识和再定位,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将文化作为一个新兴强劲产业来发展,就会历史地成为一个重大课题。按照德国经济学家恩格尔分析方法,当居民收入越过温饱线开始走向小康水平时,居民收入除了生活基本支出外,开始有了剩余,精神文化消费就开始进入实质性的启动与发展阶段,文化产业发展就具备了条件。在我国,随着城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的增长,消费者在文化等方面的消费支出比例越来越大,文化消费已成为人们渴求的新型消费热点,精神文化因素在其他产品的附加值越来越高,正在形成一个非常广阔的文化消费市场,这是城市经济发展到达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我们面临的一次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如果我们能够按经济规律办事,及时认识和充分利用这个历史机遇,就能够分享文化消费这个跨世纪的新型超级市场。

(一)当前中国城市文化产业的机遇

1.城市文化产业对城市功能的优化。推动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增强一个城市的综合承载功能,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城市发展要有凝聚城市文化和历史闪光点的城市思想,要寻求作为城市生命基因的凝聚历史与文化的城市文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植根一方城市的生命”,城市必须积累形成与其他城市的差异性,努力保持城市文化的特色。文化擦亮城市面孔,思想决定城市战略。城市之间在经济、科技等所有领域的竞争,最终较量的力度是城市文化,城市以文化论输赢。要制定一个具有超前预测性的城市战略,从战略思想的高度重新审视一个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不断优化城市功能定位。城市发展的基本点是确保城市生存空间的品质,着力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例如,以南京为例,新信息技术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催生了动漫产业,动漫产业以“创意”为核心,以新信息技术为手段,包括了与动漫有关的所有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动漫产业作为21世纪最具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不仅在于其宽广的消费市场,更在于其具有庞大的产业链。经过三年左右的发展,南京动漫产业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动画片年产能力2万多分钟,年实际生产国产原创动画片达8000分钟,对外加工制作4000分钟,带动相关产业年创收数十亿元。目前在国内仅次于上海、北京,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动漫产品生产基地,生产了一大批优秀的动画片、动漫电影、数字作品,整个产业呈现出的发展态势受到了全国的关注。截至2007年12月,南京市从事动漫生产、制作的相关企业已达56家,以鸿鹰、华威、盛大、阿法贝、网巨等动漫龙头企业为代表。全市动漫产业年产值达到2.5亿元,带动文化、体育广告教育、旅游、商贸等相关产业收入50亿元。

2.城市文化产业对城市品牌的塑造。品牌是城市的标志符号,品牌是城市的脸面,使城市个性鲜明,构筑城市品牌是提升城市文化的直接途径。首先,城市品牌的影响力就是城市的影响力。通过了解一个城市的品牌就能很好地了解一个城市,人们不由自主地把城市和品牌联系在一起。比如“丝路欧亚,油海托煤船”的乌鲁木齐,“琴台鹤楼绝唱,两江三镇善水”的武汉,“中西风韵,博彩兼容”的澳门,“神医有药圃,道德成酒乡”的亳州,“七朝帝京史,清明上河图”的开封等等,这些诗句都把城市和品牌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其次,构筑城市品牌能招商引资,为城市的发展注入直接资金。如青岛市,涌现了像海尔、海信、青啤、双星等一大批知名品牌,品牌经济已成为青岛市经济的一大亮点;同时,城市品牌的外部效应不断释放,消费者越来越信任青岛的产品,投资者越来越青睐青岛的企业,品牌的市值不断提高。总之,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品牌,品牌能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影响力,城市的更加发展又能促进新品牌的研发,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

城市品牌的树立应该要有出色的产品和产业来烘托和支持,培育知名的文化产品来丰富城市品牌的内涵。历史的积淀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是历史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也是后人发展城市的丰富资源,它直接构成城市形象,直接成为城市文化,是提升城市品牌的源泉。注重历史积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大力保护历史遗留的文化遗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中国在这方面也做出了不菲的成绩。山东潍坊年画、湖北孝感的雕花剪纸、陕西等地的皮影戏、木偶戏及印染术等,各地的戏曲如京剧昆曲川剧等等都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列。有了这些宝贵的财富,城市的发展就有了依托。二是大力保护民族文化。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众多民族有着太多不同的文化传承,在保护民族文化特色上要力求存异。通过宣扬民俗文化、节庆文化和建筑文化可以达到塑造城市品牌的目的。如云南的25个少数民族风俗,广东的岭南文化客家文化、连南瑶族风情,大连的国际服装节,西湖狂欢节南宁的民歌艺术节,青岛的啤酒节,北京及西安等地的古代建筑,苏州园林等,都可以成为各地保护并大力发扬的历史文化。三是要整合资源,让历史文化走上发展的舞台。历史文化不受保护就会遭到破坏,不被发展就会被淡忘。整合这些优势资源,充分利用媒体,向周边城市乃至海外大力渲染这些极具魅力的文化特色,那么城市品牌的塑造必将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进一步发展城市文化产业,要结合城市的文化特色,努力形成城市文化的个性品牌,同时,积极地、能动地、有意识地加大与旅游业的嫁接、渗透、融合,以创造新的产品形式、新的卖点和新的发展空间,形成有机互动、共同发展的局面。要有组织、有计划地支持和扶持一批文化产品创新人才队伍,积极支持和鼓励他们按照市场规律和社会需求对一切有用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

3.城市文化产业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社会精神文化发展事实表明,靠政府主导强制扩散传播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做法已经行不通。而集文化、经济为一体的文化产业,才是扩展民族精神、传播国家价值观念的最有效载体。因此,充分利用发展文化产业这个桥梁,将政府主导的精神文明与社会群众积极参与创造的文化需求有效地集结起来,通过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有机结合,走出一条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持;文化和文化产业的高度发展,又为经济中心集聚、扩散、示范、服务功能的发挥提供了重要载体。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中,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培养人们新的价值观,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提高城市的凝聚力和经济实力,有利于产生强大的集聚和辐射作用,进一步推动城市功能的发挥;有利于城市服务业的完善,有利于改善城市形象,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城市的两个文明建设。发展文化产业对于建设现代化城市以及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www.daowen.com)

(二)当前中国城市文化产业的挑战

全球化进程中,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境外媒体登陆的挑战;互联网与信息方面的挑战;电视媒体的挑战;外资对媒体的直接进入或间接进入的挑战;人才争夺上的挑战等。在经济总量方面,我国的文化产业比起发达国家还相当弱小,在文化产业结构方面,缺乏一大批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集团;在文化资源的配置方面,还很缺乏国际配置的整体能力。文化产业从总体而言,无论在规模、运作方式、开发和制作水平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从辨证的观点来看,也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大好机遇。面对新形势,我们应该认真分析文化产业的现状,制定相应的对策,发展和壮大文化产业。

还应该看到,加入WTO后我国民族文化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这将涉及民族文化的发展、保护问题;文化产业以及文化投资的准入,将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但也应该看到,由于加入WTO之后,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为我国的文化交流、借鉴和吸收优秀文化成果,创造了多元化的便利条件。由于服务贸易知识产权贸易,文化产品的交流将呈现多角度、多渠道、多领域、多层次的新格局。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未能形成规模,实力不足,难以参与竞争。对于我国本来就较为薄弱的文化产业而言,迫在眉睫的是应该采取新的对策,快速发展和壮大文化产业,增强国际竞争力,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1.“千城一面”的尴尬和无奈。城市文化建设的趋同性是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城市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城市市民,但城市文化建设的主导者和规划者却是政府,这是导致城市文化建设趋同性的主要原因。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城市文化建设集中于城市实体性建筑规划,而对于本该显现城市历史积淀、城市个性和品位特色的功能建设,被以实效性为理念的规划建设所替代,政府部门在实施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必然热衷于城市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往往采取依赖于土地经营和房产开发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借助于“圈地运动”和“造城运动”来提升城市档次,过多追求城市建设的“国际大都市”形象工程,忽视挖掘保持自身文化特色,更缺乏创新文化思维,致使千城一面,经济效益至上性取代城市个性文化发展成为必然。这种简单的城市文化建设模式导致经济建设取代文化建设、经济发展取代人文精神、重表面而轻实际、重眼前而轻长远的弊端,最终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恶化,城市文化建设严重受阻,得不偿失。

2.“原生态文化”的丢失。在全球化时代,相对于城市原生态文化建设而言,城市文化的形成和完善实质上是一个对外来文化的“对抗——适应——融合”逐步上升的过程。文化交流,人口迁徙所带来的异质性文化对原生态城市文化的侵袭,地域性城市文化的差异所形成的文化鸿沟,以及城市文化人群对外来文化的认知程度,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原生态城市文化和外来城市文化的两难:原有的城市文化认同群体既不愿意放弃原有的城市文化,但又无法拒绝新生城市文化的强势优越性,因而游离于两者之间,致使这部分群体缺乏自我认同感,最终影响到城市文化建设的本质上来。同时,原生态的城市文化记忆也在逐步被外来文化的强势所淡化,浅薄了自身城市文化的深刻底蕴。比如,肯德基麦当劳等外来饮食文化的引入,对当地城市原有的饮食文化都产生了重大的冲击,而热衷于时尚和新潮的年青一代,更倾向于选择外来的饮食文化而抛弃对原生态饮食文化的自我认同。青年群体对圣诞节和万圣节的热衷程度在部分地区已经不亚于传统中国文化中对新年和中秋的喜庆程度。姑且不论孰优孰劣,不容忽视的是,外来城市文化的强势有迫使原生态的城市文化面临沉沦的威胁。

3.文化创新能力的不足。创意是对文化产品的价值进行转化和增值的过程,它有利于文化产业的产业化,是文化产业经济增长的源泉。以创意为先导、靠创意抢占先机,获得先发优势,已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共识。由于在我国文化产业领域,投资主体单一,行业限制过多,专业人才匮乏,造成我国文化资源大量闲置和浪费,导致我国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不足,在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的过程中显得被动和迟钝。城市不但是一个地区的经济中心,而且也是这个地区文化资源比较集聚的地方,具有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有的城市的郊区也富有历史、旅游、戏剧民间艺术文物基地等诸多资源,但没有利用现代文化产业的形态和高新科技手段实现这种文化资源的社会化、信息化,相关的影视动漫作品和文化创意活动也没有得到大规模地开发和传播。当前,我们应着力在“创意为先” 上做文章。这一点上北京市已为全国做出了榜样,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北京的支柱产业。他们针对文化资源丰厚的优势,靠创意激活文化资源,靠创意开发新产品、打造新品牌,把“创意为先” 全方位、全过程地贯穿到文化产业发展中去。同时,发展文化产业,还应当确立“内容为主”的意识,在提供文化产品的同时,使人们能够满足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需求。

宏观来看,中国的创意设计产业尽管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许多区域和城市还处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还尚未形成产业规模,其产业形态多样、小型化而分散。设计从业人员习惯于“工作室”式的经营模式,普遍存在规模小、原创力不足、低层次模仿、商务成本高等问题。在企业设计研发方面,大多数企业的设计研发投入不足,设计专利意识薄弱,缺乏设计管理,未形成原创性的设计研发能力、专业实力与创新竞争力。少数企业习惯于“来样加工”或者“模仿抄袭”设计形式,“拿来”设计当然省钱省事,但长此以往,就会丧失掉创造精神和设计能力,只能模仿,不能原创。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不少城市都把开发旅游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但突出文化旅游开展和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特别是旅游纪念品文化品位、创意创新差,走遍全国,旅游纪念品类同。从一般发展规律来讲,设计产业发展必然经历从仿造、改造到创新的过程,但是如果沉湎于仿造、依赖于模仿,势必形成惰性,导致原创能力的丧失。这些问题不是杞人忧天,而是中国的现实状态,如何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的设计创新,已成为中国设计产业发展中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样就会使我们中的一些人尤其是年轻人,会使他们在民族文化心理上产生认同危机,从而不利于我国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