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几乎无人不知山西洪洞大槐树,世界很多人也对大槐树有所知晓。
有首民间歌谣说:
问我祖先来何处?
山西洪洞大槐树。
问我故乡何处是?
大槐树下老鸹窝。
这首民谣已经在中国北方地区乃至全国传唱了数百年之久,它真实而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了明初大规模、长时间地迁徙山西百姓至全国各地的一段真实的厉史,也是辉煌的文化史篇。
史料记载:由于经过元末农民起义和兼并战争的战乱,加上当时严重的水旱虫灾,致使明初社会人口大幅度下降,人民群众即使侥幸不死于战乱饥荒,也都扶老携幼,逃往富庶安定的地区,致使中原地区形成了市镇丘墟、十室九空的局面。明朝建立后,太祖朱元璋采取移民、开荒等措施,使社会生产稍有恢复,但以后“靖难之役”长达四年的大规模战争,中原地区再遭兵燹,田地荒芜,村镇废弃,人口锐减,荒凉的局面比较明初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是,当中原地区兵荒马乱、人烟稀少之时,山西却因山川阻隔、灾害较少而相对安定和繁荣,比较其他省份来看,山西的人口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因自然增长和难民涌入而有增加。尤其是山西南部,人口稠密,安居乐业文化发展。据公元1381年(洪武十四年)的统计,河南、河北的人口仅有189万余人,山西的人口却达403万多人,比河南、河北人口的总和还多20多万人。于是,从明太祖洪武年间起,到明成祖永乐年间为止,大约共50年的时间内,明朝政府采取了从人口稠密的山西地区移民到其他省份的措施,遂演成明初山西移民的一段历史,不更是“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文明经济文化传播史。(www.daowen.com)
当时,从山西移民分为几个集中地和出发点,而山西地区的人口以晋南最多,洪洞县是平阳地区的人口稠密之县。兼以地处要道,交通方便,洪洞遂成为当时山西移民最有代表性的集中地和出发点。在洪洞县城北二里处,有一座始建于唐代的广济寺,相传汉代种植的大槐树就屹立寺前。明朝政府利用广济寺宽大的房舍设局驻员,作为移民集中、编排、发放凭照路费的场所。当时,移民工作多在晚秋进行,拖儿带女、万头攒动的大批移民在大槐树下集中起来,分批走上背井离乡之路,他们在上路时忍不住频频回首,泪眼迷离。凝眸故乡的土地,而高耸的古槐很自然地就最先为他们所注目,而被认定为是故乡的显著标志了。当他们沉重的脚步渐行渐远,大槐树也渐不可见,但黄叶凋落的枝丫上,分布着的老鸹窝却十分醒目,爱屋及乌,这老鸹窝也显得十分亲切而令人留恋,再向远去,便只剩下了迷茫的前路。移民们于是就带着对大槐树和老鸹窝的最后一瞥,实质上是带着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带着故乡文明和文化,走向四面八方。这是他们记忆中对故土最后和最深刻的内容,于是,就有了我们前面记下的那首歌谣,就有了世代相传、流布广远而饱含深刻历史文化内涵的“洪洞大槐树”和“老鸹窝”。
根据史料记载,明初山西的移民主要来自晋南、晋东南和晋中地区,大致上是按地区分别集中外迁,其中大规模的迁移有十几次,人数则以晋南地区的平阳府为最多。移民的去向则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尤以河南为重点,几乎遍及全省,河北、北京地区的山西移民数量也非常多,再次为山东地区,移民分布达60余县,其他如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区,也都有山西移民分布。时至今日,当时从山西迁出移民的总数已很难精确统计,仅从十几次大规模移民的数字来看,最少也达到了数十万人。大批山西移民散布诸多省份,使该地区人口显著增加,解决了劳动力严重不足的迫切问题。他们胼手胝足,日出而作,大面积开垦荒地,使耕地面积大幅度增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农业收入增加,上缴国家的税粮也随之增加,被严重破坏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得以很快恢复并向前发展,这些都在客观上有利于明朝统治的稳定和发展。另外,在边境地区参与屯田防边的移民,对巩固国防传播生产经验,建设当地文化与文明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明初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地从山西移民,在中国历史上仅此一例,起到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深远的。追溯当年,山西的移民们从大槐树下散布四方,带走了他们对故乡的深切怀念,甚至带走了故乡的村庄名称和文化习俗,把大槐树的传说散向全国乃至海外。这是山西在历史上的贡献,也是山西延续到今天的骄傲。
山西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在历史的动乱中,极易造成割据的形势;而社会转入平稳发展,山西就呈现平静的局面,甚至可以说近乎“默默无闻”。从以上的叙述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种趋势。尤其是在宋代以后,明清时期就更加明显。
但是,山西古代在传播发展中华文明的荣耀历史,并不随着明清大帝国的建立而黯然失色,它做为一种象征、一个纪念、一种文化,是今天山西的源头和骄傲。并且,进入近现代以后,山西人民的沉默再次被打破,那可歌可泣、可诗可颂的近现代山西史,正在大声地遥呼它古代的光荣……
《爱我中华爱我山西》1992年6月北京第一版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