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增强企业活力服务:转变城市政府职能

增强企业活力服务:转变城市政府职能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简政放权,放开企业的手脚,这是搞活企业的前提,也是根本性的“服务”。政府各部门要切实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思想,主动送政策上门。在改革中,很多城市政府作出规划,每年做若干件好事,公布于众,取得企业和市民的支持和监督,加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很好效果,受到企业和职工群众的拥护,被企业称之为“企业活力投资”。为搞活企业,在精神文明方面造成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服务。

(一)简政放权,放开企业的手脚,这是搞活企业的前提,也是根本性的“服务”。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向企业下放了一些权力。但总的看,仍然放的不够。据太原市对40家大、中型企业调查,对企业扩权规定,有五不落实、十大困难。五不落实是:厂长提名副职的权限不落实,许多企业反映,上级部门给企业配副厂长,厂长事先不知道;企业用人权不落实,仍然控制在劳动部门手里,有的部门还利用权力向企业安插人员;机构设置权不落实,企业要求设立的上级部门不批准,企业不愿设立的上级规定设立,稍有违背就受到责难;企业的财权不落实,自有资金被截留,名目繁多的摊派、集资,占到企业留利的5-10%;企业的超产产品自销权不落实,计划缺乏严肃性,紧俏商品指令性计划层层加码,按指令性计划分配给企业的物资层层克扣。目前企业的十大困难是:权未落实,改革难;资金缺乏,周转难;原材料涨价,消化难;指令性计划任务重,物资供应无保证,组织生产难;工资调整后,调动职工积极性难;企业留利水平低,技术改造难;摊派多,应付难;“婆婆”多,关卡多,办事难;党政不分,政企不分,处理关系难;监督、检查多,接待难。这五不落实十个方面的困难、问题表现在企业,根子在上面,应继续在“放”字上作文章、用政策解开五不落实的疙瘩,支持企业搞活,克服十难。例如,随着计划体制的改革,要进一步减少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随着国家与企业之间分配关系的确定,要把工资奖金分配权进一步放给企业;随着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要允许企业对更多的产品自行定价;随着劳动制度的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要扩大企业用工的权力等。政府各部门要切实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思想,主动送政策上门。做好直接同企业打交道的信贷员、税务专管人员的工作,引导他们做到管理与放开的统一,监督与服务的统一。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的侧重点还应当有所转移。当前要从一味减税让利,保护、扶持的政策,转到促使企业到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政策上来;从扩大活动范围,但终归是从四面八方限制的“笼子”政策,转移到焕发企业内在活力,充分发挥优势和潜在能力的政策上来,鼓励企业在商品经济的竞技场上,沿着社会主义的跑道,竞争腾飞。

(二)发展和完善市场体系,为企业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没有市场,就谈不上发展商品经济。市场不发达,不完善,企业不可能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如果说简政放权是搞活企业的重要前提,发展和完善市场体系则是搞活企业的基本条件。从当前看,消费品市场已初步形成,其中农副产品市场几年来发展很快,比较活跃,但需要从生产、流通、市场管理三个环节上继续做好工作。工业消费品存在市场疲软问题,需要着重从改革商业流通体制以及利用价格杠杆引导消费等方面进行调整解决。问题较大的是生产资料市场,大部分城市还没有完全形成,这方面要积极组织,以尽快取得经验。在改革金融体制、发展资金横向融通、建立资金市场方面,要在试点的基础上迈开更大的步子。劳务市场应积极准备;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要尽快发展完善。

(三)加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搞活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经营环境和生活环境,要搞活企业不能只盯着企业,必须使整个社会的各方面都有利于企业的搞活和经济的发展。例如,“乘车难”、“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以及工矿区商业网点缺乏等问题常常成为职工和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如果不尽力解决,职工和企业的积极性就会受影响。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城市的配套服务、配套管理,使城市变的商流通畅,人才荟萃,通讯便利,信息灵敏,起居方便,环境优美,文明整洁,不仅是当前的急需,也是长远的要求。在改革中,很多城市政府作出规划,每年做若干件好事,公布于众,取得企业和市民的支持和监督,加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很好效果,受到企业和职工群众的拥护,被企业称之为“企业活力投资”。

(四)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要求,搞好间接管理。城市政府的工作要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切实实行政企分开。从抓钱,抓物,改变为抓规划、协调、监督、服务;从管企业、管产品,改变为管市场、管金融;从以行政手段为主,逐步过渡到以经济调节手段为主,经济、法律、行政手段相结合。首先,要改变过去靠增加计划和直接调度发展生产的做法,注意运用经济政策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这里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放宽政策与财政收支可能会产生的某些矛盾,一方面确应考虑财政的承受能力,并尽力压缩财政支出;另一方面,从长计议,多算活帐,只有搞活企业,培植财源、税源,才能从根本上缓解财政的紧张状况。其次,注意运用税收、信贷、价格、工资、奖金等经济杠杆调控经济的运行,再次,从实际出发,积极而慎重地进行城市政府组织机构的改革。加强经济综合、调节、监督部门,逐步削弱专业管理部门的行政职能,使之向行业管理过渡:实现二级行政性公司的转轨变型;进行区的综合改革。在建立区财政的基础上,逐步向区下放部分权力,使零售商业、第三产业(除大型工程之外的城市建设)、网点建设,市场管理,计划生育以及大部分企业的党、团,民兵工作等均由区承担,以充分调动各级政府的积极性,更好地为搞活企业服务。(www.daowen.com)

(五)划清政策界限,保护干部群众的改革热情。企业要搞活,根本出路在于改革。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只能用完善改革的办法去解决。改革的成败,取决于人民群众发动的程度。特别是在当前新旧两种体制交替的时期,更需要一大批立志改革、勇于开拓的人才。因此,保护并进一步焕发干部群众的改革热情,免除他们在精神上的后顾之忧,应成为各级组织和城市政府的一项重大政治责任。为搞活企业,在精神文明方面造成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服务。绝不容许不搞改革、不干工作的人去整立志改革、埋头苦干的人。改革者也应在实践中不断地改造和提高自己,增强社会心理的承受能力。

(六)引导企业深化微观机制的配套改革,增强企业行为的合理性。几年来,大多数企业的活力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正在由生产型向经营开拓型转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企业距离真正自负盈亏的目标还相差很远,企业对宏观经济的适应性、敏感性还很弱,企业行为还有许多不合理的成份。例如,有的企业片面追求产值利润而忽视积蓄后劲;片面追求近期利益而忽视产品质量和降低消耗;片面追求眼前分配最大化而把留利吃光分净等。为改善企业行为,促使企业去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随着市场的完善、人民群众心理承受能力的增强,微观机制的改革必须进一步深化,向科学化、合理化、配套化、系统化发展。除此之外,还应该把经济体制改革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政治体制的改革紧密结合,使整个城市改革配起套来,尽量减少它们之间的互相牵制,互相掣肘,力求使之互相推动,互相促进。总之,外部条件对企业的搞活影响极大,城市政府在积极创造这种条件上责任极大。这种责任,是城市政府所特有的,又是内容全新的,必须充分重视,统筹考虑,结合实际,积极进行,切实为搞活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搞活企业搞好社会服务工作。

《搞活企业的十大关系》1987年12月第一版  经济管理出版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