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内的沟通,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家企业、一个国家,很多是建立在长期的人际关系上的。这种长期稳定的结构决定了沟通的改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少数人的事,是所有人共同作用的结果。个别人沟通好了,并不足以解决组织的沟通问题。要让组织的沟通变得更精益,需要参与沟通的各方,共同来遵循一些规则,养成良好的习惯。
假如在人多车少不讲秩序的情况下,所有人上车都不排队而是拥挤向前,那么乖乖排队的人可能永远都挤不上车。假如大家都在排队,有人却选择插队,插队的人先上车了,获益了,却发现没有人站出来制止他。很快原先排队的人就感觉到了不公,变得躁动起来,要不了多久,排队的秩序又不复存在了。最终所有人拥挤向前,甚至打得头破血流,让每个人都付出了额外的体力和代价。最初选择插队的人,在下一次乘车的时候会发现,所有人都不排队了,他也只能拥挤向前,最终也成了受害者。
沟通中有哪些类似的现象呢?我们在沟通中要遵循哪些规则呢?为了建立和维护这些规则,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努力呢?
先聊一聊信任。显而易见,在一个长期以人际关系为主的群体里,如果所有人都保持诚信并互相信任,可以有效地降低沟通成本,使得沟通变得更加精益。但是,如果有人利用了别人的信任,通过欺诈他很容易获得暴利,在短期内,他就会获得远多于别人的利益。但是一旦失去信任以后,别人在与他后续的沟通一定会处处设防,沟通成本会大大增加。如果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欺诈或者利用信息不对称获利,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就会变得非常困难,整个组织的沟通成本就会大大上升。那个首先欺骗别人的人,最终也只能在尔虞我诈的沟通中劳心费神。在一个长期关系的组织当中,任何试图破坏沟通规则,以获得短期利益的沟通行为,自己最终都会成为规则破坏的受害者。
接下来我们来回顾和总结一下,书中提到的沟通规则。
只有同频道的沟通才是有效的。所以坚持精益沟通的伙伴们沟通时,都互相努力主动进入同一个频道,沟通效率一定会大大提升。
为了做到这一点,除了参与沟通的各方自己约束自己以外还可以采取一些组织措施,如授权一个沟通秩序的维护者——会议主持人。主持人可以在会议沟通中检测与会者的沟通频道差异,并提醒大家进入同频道。
遇到有人不愿意与我们同频道怎么办呢?强制要求他进入我们的频道,很可能会引起抵触,那就先进入他的频道。在他的频道里,先了解他的想法,认可共同的观点。然后用他熟悉的话题和他对话,沟通过程就会变得愉悦,对方也更容易接受我们的想法和观点。在对方的频道里,更容易向他施加影响力。
正确的决策源于正确且完整的信息。掌握了精益沟通的伙伴们在做重要的决策之前,倾向于收集完整的信息。所以决策前主动获取信息,事情发生变化时,主动向相关伙伴提供更新的信息,都有助于在协作中减少误判,降低成本。
但是我们身边总有些人在没有收到完整信息之前就急着下判断。这种先入为主的习惯,很可能让他发生误判,被误导到一条歧路上去。简单粗暴地批评他信息收集得不完整,是不容易被接受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提问引导他的视线,让他看到自己的盲点。一旦他发现,这种善意的提醒真的帮助他避免了一些大麻烦,他就会心怀感激。经常用这样的方式提醒他,甚至有机会改变他的决策习惯——在做决策之前,先思考一下自己的信息是否收集完整了。假以时日,他也会养成先收集完整的信息,再做决策的良好习惯。
一方面,是尊重对方的话语权,在别人话说完之前不打断对方。这有助于在沟通中形成一种依次发言的秩序。和排队的现象一样,如果在会议中,每个人都无视规则,不尊重其他人的话语权,在别人话还没说完之前打断对方,那么会场很快就会变成一片喧嚣,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
另一方面,更底层的尊重,是尊重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每当我们觉得自己是对的,又发现别人和自己不一样的时候,我们就觉得别人错了,甚至很努力地试图去改变对方,好让对方变得和自己一样。这种否定对方试图改变对方的沟通,本质上是在宣布一种优越感。当一方试图改变另一方,而另一方不愿意做出改变时,痛苦的沟通就发生了。你是对的,我和你不一样,我并不一定是错的。尊重对方,是尊重别人和我们的不同。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很容易引发歧视现象。可是当有人总是试图来改变我们,又该如何沟通呢?
试图劝说我们改变的沟通形式,通常是以“建议”的方式发生的。建议很多时候也是出于一种善意。“因为我关心你,所以我希望你变得和我期望的一样。”所以,感谢和认可这种关心,会为有效的沟通开个好头。如果对方执意要让我们做出改变,不妨请教他背后的原因。如果对方说得很有道理,我们也不妨接纳。但是每个人遇到的具体困境都是不同的,他觉得他的做法是对的,但我们的条件真的不允许我们这么做,也可以把事实告诉他。一个真心提建议的人,看清你无奈的现实的时候,通常也就接纳了。
至于纯粹为了宣布心里优越感的所谓的“建议”,他们也不是真心想要你改变,其实就是求赞而已。那就点个赞,然后转入下一个话题吧。
面对外行时,要把话说得通俗、浅显,以对方能听懂的语言进行沟通;遇到对方认知水平较低时,要把沟通的节奏放慢,以便对方能够跟上节奏,接收到信息。影响性沟通的目的不是炫耀自己的高深和渊博,而是帮助对方来理解我们的想法。
另一方面,如果遇到一些专业人士,总是讲得很专业,让我们没有办法理解,不妨通过提问,让对方放慢节奏。当对方的节奏变得更慢的时候,我们也是有机会和他同频道的。
人身攻击是一种冒犯。通常对方不悦的表情,会提醒我们冒犯到他了。我们会立刻停止讨论人,转而就事论事。
但是,当我们遇到不同意见的时候,难免会把某一个观点和人绑定在一起。张三提出的方案,会被说成“张三的方案”。方案有了归属,既有可能带给一个人荣耀,也有可能带给一个人麻烦和挑战。张三的方案被大家采纳,张三就会觉得很有面子;李四的方案,被人反驳,李四就会觉得反驳的人不给面子,甚至是针对自己。“你让我没面子了,我也让你没面子!”
事实上,真理本身不属于任何人。团队需要正确的目标和方法,方案是谁提出的不是最重要的,方案是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优解才是最重要的。在讨论中如何减少这种观点的归属感带来的麻烦呢?
一方面,为了维持对事不对人的沟通氛围,可以授权会议主持人来监控话题,一旦出现针对人的话题,立刻喊停。
另一方面,在沟通中,可以尽量淡化观点的归属。把“张三的观点”“李四的观点”,改为“方案一”“方案二”。这样,在对“方案一”提出修改意见的时候,张三就不会听到自己的名字和不恰当的方案绑在一起了。最终形成的方案,很可能既包含了方案一的很多元素,也包含了方案二的很多元素,大家已经不知道是“谁的方案”了,但都知道这是一个能解决问题的好方案。
沟通双方遇到意见不同的时候,人们就会试图说服对方,改变对方的想法,好让自己的想法被认同。事实上双方的意见不同,都不会是100%的不同,会有一些共同点。
精益的共识沟通,第一步就是寻求彼此意见中部分共同的部分。这项工作,也可以由主持人来承担。主持人在仔细倾听了双方的不同意见后,把共同的部分剥离出来,用清晰的表述反馈给双方。如果双方都对这部分表示认可,那么共识沟通的进程,就往前坚实地推进了一步。(www.daowen.com)
在没有主持人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主动和对方求同。先倾听对方的观点,找到双方共同的部分,然后反馈给对方:“关于×××的这部分观点,我很认同。”这样一来双方的差距就缩小了。这也让他知道我们是有诚意和他达成共识的。接下来,真正需要我们探讨的,只剩下还没有达成共识的那一小部分的内容了。聚焦核心问题,使得差距减少沟通更精益。我们主动求同的习惯,会让沟通更精益,共识来得更加容易。成功的沟通,会影响到沟通对象。渐渐地,他们也能学会主动求同。
但人群中总有“杠精”,不管你赞同什么他都反对。你提出的意见有可能是深思熟虑的,但是他不假思索地反驳。这很容易把人激怒:“凭什么说我的意见不对!”然后在没有结果的争论中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其实,遇到“杠精”更有效的方法,是探究他反对的理由,并请他提出一个建设性的方案来。“好吧,你认为这个方案不好在哪里?你认为更好的方案是什么呢?”
事实上,“杠精”也并非一无是处。有时候反对意见背后的原因,也能指向我们思维的盲点。而当“杠精”认真思考一个建设性的方案时,他会发现自己走着走着,就跟我们走在同一条路上了。
人类是情绪易燃体。情绪会以非常快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
有人出现情绪化以后,如果不加以干预,情绪就会感染到他身边的人,当越来越多的人变得情绪化,有理性的沟通就进行不下去了。一旦情绪传播开来,每个人都会受到影响,没有人可以完全置身事外。
就好比火灾发生的时候,看着楼下的邻居家起火而幸灾乐祸的行为是愚蠢的,因为火势很快会蔓延到自己家。明智的做法是立刻行动起来,报火警也好,提灭火器也好,协助转移也好,都有助于减少损失。
同样道理,组织沟通中,一旦有人变得情绪化时,身边的人,都有责任来安抚他的情绪。
主持人可以是“职业消防队员”,随时关注沟通中的情绪问题,第一时间发现火情来灭火。与会者可以“就近灭火”,这里的“近”是指人际关系。发现有人情绪化了,而你平时跟他的关系特别近,在他有情绪的时候你对他的影响力更大,就应该主动上前安抚。
如果你相信这七项规则,请首先用这些规则来约束自己。但当你拿着这七项规则去衡量身边的人,经常会发现,他们中有很多人不懂得这些规则,甚至经常破坏这些规则。尤其是你身边的人,在长期关系中,你渴望改善和他们的沟通。怎么办呢?
有人选择直接指责他们。但这不就是在宣告“关于沟通,我懂得比你多”的优越性吗?
影响他们的方法可以分两步走:
第一,了解并认同七项规则;第二,承诺遵守规则,并接受监督。
在完成第一步之前,一定不要尝试第二步。
那么怎样让对方了解并认同这些沟通规则呢?建议三种方法:
一、把这本书送给他;
二、精益沟通的网课已经上线了,看网课、听网课使学习变得更轻松;
三、如果想要更深刻的体验和感受,与他人充分交流,那就到线下的课堂里来吧。
针对工作、生活中的沟通案例,不妨探讨一下,看看规则是否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随着彼此关于沟通的认知越来越认同,我们就可以尝试建立共同改善的契约了。
例如,“我非常认同‘对事不对人’的规则,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降低沟通成本,达成共识也会更容易。但是,有时候我会忍不住为了面子而捍卫我自己的观点,或者是批判别人的观点,当我出现这些行为的时候,好朋友,你能不能够提醒我。”当我们向别人发出这个邀请的时候,其实,就是邀请他共同进入“精益沟通”朋友圈。“好吧,我也有这样的问题,我出现这个问题的时候,你也提醒我哦?”
他可以是你的家人,你的同事,你的生意伙伴。当你身边每个人的沟通都变得越来越精益的时候,你的生命质量在提升,而且他们会感激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