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精益沟通:应对一哭二闹三上吊冲突坚持原则

精益沟通:应对一哭二闹三上吊冲突坚持原则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俗来讲,就是“一哭二闹三上吊”。图6-28“二闹”“三上吊”在和父母的博弈中,孩子渐渐发现单纯的招数使用很多次会失去作用,哭闹越来越难影响到父母了。伤害自己能够起到最大的威慑作用,这就是“三上吊”的节奏!沟通困境3面对“一哭二闹三上吊”的行为,施压会扩大矛盾,“哄”又会助长对方的恶习,该如何处置?面对激烈言行,有效的处置原则就是“认真但别当真”。原则问题,不能成人之恶。

用正常方式无法达成沟通目的时,有些人会采取一种特殊的方式把事情“搞大”,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借此向对方施加压力,以图达成自己的目的。通俗来讲,就是“一哭二闹三上吊”(如图6-25所示)。

正常沟通无法达成的沟通目的,有时候可以借助激烈言行来达成。所以激烈言行的背后,通常会隐藏一个上不了台面的要求(如图6-26所示)。

但是,激烈言行很容易引起对方的误解,并激化对方的情绪,最终把矛盾激化为冲突。

心情不好时,安抚他,哄他,满足他的需求,是出于善意。但是这种善意会被人利用。

“会哭的孩子有奶喝。”表面上看,有奶吃,孩子不闹了。但是,息事宁人,带来的是更大的麻烦。孩子发现每次他只要一闹就有得吃,他就会不断用哭闹的方式,达成自己不合理的主张。这助长了他的恶习和坏脾气。

图6-25 极端方式

“一哭”

孩子在一岁左右就懂得通过假哭来谋求不合理要求的满足。一旦愿望没有达成,就会用最本能的方式——哭闹来表达他的不满。如果这时候,家长放弃了原则,满足了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原则和底线就开始失守了(如图6-27所示)。

图6-26 隐藏的要求

图6-27 “一哭”

“二闹”

三五岁的孩子已经很善于观察他人的表情了,他能够从成年人的表情里读出微妙的情绪信号。当他发现自己的哭闹会让父母在外人面前觉得很尴尬,就会更肆无忌惮地以此向父母施加压力。此时,父母在管教孩子的问题上,已经非常无奈了(如图6-28所示)。

图6-28 “二闹”

“三上吊”

在和父母的博弈中,孩子渐渐发现单纯的招数使用很多次会失去作用,哭闹越来越难影响到父母了。但是无意中他们领悟到“我本身才是父母最紧张的目标!”伤害自己能够起到最大的威慑作用,这就是“三上吊”的节奏(如图6-29所示)!

图6-29 “三上吊”

更糟糕的是,在一个群体中,一个孩子的哭闹得到了奖赏,还会给其他孩子一个坏的榜样——想吃奶,那就拼命哭闹吧!然后,所有孩子都哭闹了。“让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种试图减少麻烦的措施,反而带来了更大的麻烦。

所以,非原则问题可以成人之美,但原则问题就不能成人之恶!

沟通困境3

面对“一哭二闹三上吊”的行为,施压会扩大矛盾,“哄”又会助长对方的恶习,该如何处置?(www.daowen.com)

破解之道:认真但别当真。

第一步,区分真情绪化和假情绪化

一个人真的遭遇情绪问题而且自己无法解决的时候,我们向他们提供帮助,“哄”,这是成人之美的善举。

但是,有人却会利用别人的善良,假借情绪化的表达方式,声张不合理的诉求。因此,在激烈言行中,情绪化只是表面现象,是借以向他人施加压力的手段。

假情绪化最大的特征是夸张性。

夸大才更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才更容易获得同情,更容易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如图6-30所示)。

图6-30 夸大

假摔助长败坏了球场风气,让比赛不公平。所以国际足联决定要制止这种行为,假摔也要给黄牌。

如果你发现对方的表演和他遭遇的真实痛苦之间有明显的差距,太夸张了,就有必要质疑这是不是激烈言行了。面对激烈言行,有效的处置原则就是“认真但别当真”。

第二步,认真——给予足够关注

为什么要认真?激烈言行的特征,首先是吸引注意力。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关注,他们会制造更大的动静来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会让麻烦扩大,成本增加。

认真地倾听他们,努力了解他的想法。但不能只听信他的一面之词,兼听则明,还必须从其他相关人员那里获得补充的信息。

关注上下文。之前发生了什么?他到底想要做什么?通过关注上下文,有机会了解到他的真实意图。

第三步,别当真——揭底牌

为什么别当真?把他的虚假表演当成真事,就得满足他的不合理需求。这一次被满足了,必定有下一次。不当真,前提是了解表象下面对方的真实意图,并把他不可告人的实质要求揭示出来(如图6-31所示)。

有道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是还有一句话说“可怜之人自有其可恨之处”。女儿已经成年,老母亲心疼她,还要不断给她钱,确实可怜。可是,这样的女儿,不正是这位母亲惯出来的吗?不只是父母要为她付出代价,记者、警察、整个社会……都要为她付出代价。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表面上看起来降低了沟通成本,息事宁人,但从长远的角度上来看增加了沟通成本。

原则问题,不能成人之恶。

图6-31 揭底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