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让固执的人改变想法的共识沟通法则

让固执的人改变想法的共识沟通法则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共识沟通中最怕的就是遇到固执的人,这让我们的沟通遇到不少阻力。在沟通中,表达是一种推力,而提问就是一种拉力。问题本身可以分为:1.封闭式问题:答案是唯一的,是有限制的。封闭式问题的答案在有限的范围之内,能够有效地引导沟通的进程和方向,让对方一步一步跟着我们的思路走。连续问封闭式问题会给对方带来比较大的心理压力,给人以咄咄逼人的感觉;开放式问题让对方尽情发挥,充分表达个人情绪。

让固执的人改变想法的共识沟通法则

共识沟通中最怕的就是遇到固执的人,这让我们的沟通遇到不少阻力。所以我们把固执的人作为典型范例,来看看共识沟通中怎样使用巧力,帮助我们更好地达成沟通目的。

漫画中的主角看起来很可笑,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跟别人沟通的时候常常如此。我们说服不了别人,就说别人固执;别人试图说服我们,就说自己有主见(如图5-5所示)。

固执和有主见之间有什么差别?有没有什么人既有主见又不固执?

它们之间的核心差异,就是倾听习惯的不同。

图5-5 固执与主见

有主见的人的倾听习惯是好的,遇到不同意见他先认真听,听完以后觉得对方讲得有道理,会接纳对方的意见。听完了,如果觉得自己的想法更好,就坚持己见。

而固执的人在倾听习惯就有问题。听到不同意见,他们就关闭频道。频道关闭了,不管你怎么打比方举例子,什么信息都进不去,口才再好也很难影响他。

既然怎么“说”对方都不听,那还怎么“说”服呢?既然“说”不服,那就不“说”了,“问”更好!

沟通困境1

遇到固执的人,说什么他都不听,那该怎么办?

破解之道:既然你说他不听,不如你问,让他说。

如图5-6所示,遇到一扇怎么推都推不开的门,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拉开它。

固执的人就是一扇推不开的门。但是我们常常在用粗暴或回避的方式对付固执的人:

●提高嗓门;

●用肢体语言向他施压;

●借助他人施压;

●置之不理,我行我素;

图5-6 推力和拉力

我们可以借助这些方式取得暂时的共识,但对方未必心服口服,长此以往,达成虚假共识的概率会越来越大。

怎样才能让固执的人心服口服呢?尝试换一种打开方式,推不动的时候,那就试试拉,这扇门就可以打开。

在沟通中,表达是一种推力,而提问就是一种拉力。遇到有人向你强行推销一样你不想买的东西,他推得越努力,你会越反感,他推得越努力,你越要把他往外推(如图5-7所示)。

图5-7 令人反感的推销

如图5-8所示,强行推销观点的说教,同样令人反感。

图5-8 令人反感的说教

当你通过表达推销自己的观点的时候,一味强调自己是对的,这就在暗示对方是错的。这会引起对方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对方首先是容易关闭频道,你讲得再有道理,对方一句都不听,完全不起作用。其次,就算经过一番争论你占了上风,可对方“面子”挂不住了,还是会导致不欢而散。

提问则相反,在推不动的时候,拉一把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问题通常会被看作挑战,既然不服输他就要回答,要回答就必然要进到你的频道里(如图5-9所示)。

图5-9 四两拨千斤

要拉开固执这扇门,我们自己先要有包容的心态。

如图5-10所示,倚靠在推不开的门上,你不可能拉开它。先往后先退一步,留出空间,你才有机会。

图5-10 退一步海阔天空

如果用“我一定要说服你”作开场白,你已经不太有希望说服对方了,因为你的推销很可能已经引起了对方的抵触情绪。同时你也在暗示自己“我是对的,他是错的,不用听他说什么”。那一刻在对方眼里你已经是一个固执的人了。

要说服一个固执的人,自己首先必须不是一个固执的人。换另一种开场白:“来,咱俩聊聊,看看能不能找到共识。”这个姿态表明:“我的频道是开着的,你有意见可以提出来,我会认真倾听的。”你的心扉敞开了,对方的心扉也开始敞开了。当大家都敞开了心扉,才有机会顺畅交流,真正达成一次共识。

那么如何使用巧力引导对方与自己达成共识呢?

问题就其目的而言,可以分为两类:(www.daowen.com)

一、不知而问;

二、明知故问。

通常情况下,人们不知道答案才去向别人请教,所以问的多是第一类问题。

为什么要明知故问?其目的不是探索答案,而是引导对方的沟通频道。

在激烈争论中,人们听到问题的第一反应就是回答它,而当对方回答完你的问题时,他也就进了你的频道。当一个人的频道对你完全打开,他已经不是一个固执的人了,你的想法就有机会渗入他头脑

你问得越多,他说得越多,你掌握的信息越多,对方暴露的漏洞、破绽也越多,你变得知己知彼了,影响说服他的概率也就大大增加。

如图5-11所示,通过提问找到对方的漏洞,你才能一击命中。

图5-11 提问题

中国古人很早就懂得提问的力量,我们的小学课本里就有一个大家熟悉的“自相矛盾”的故事。那句“用你的矛戳你的盾,结果怎样?”是说服对方的最后一击(如图5-12所示)。

图5-12 自相矛盾

但提问之前的倾听和节奏把握,却是关键

说服的关键是知己知彼,因此要控制好节奏,让他把话说完,才能等到一击命中的机会。

每个人都有能力发现自己的错误,一个人如果还没有意识到自己错了,是因为错误隐藏在他思维的盲区里。

遇到意见不同,别着急,让他把话说完。听完整他的逻辑后,有机会看到他自己没看到的盲区。通过提问将对方的视线引导到他的盲区里,让他自己意识到问题,他就会发生改变,而那种改变才是发自内心的,是心服口服的。

问题本身可以分为:

1.封闭式问题:答案是唯一的,是有限制的。比如,“吃了吗?”答案只有两种:吃了或没吃。

2.开放式问题:答案是多样的,没有限制。比如,“吃了什么?”答案有多种可能。

封闭式问题的答案在有限的范围之内,能够有效地引导沟通的进程和方向,让对方一步一步跟着我们的思路走。但是封闭式问题获得的信息量太少。

如果想要获得更完整的信息,了解对方更多的想法,就需要问开放式的问题,“你怎么看?你的理解是?你为什么这么想?”开放式问题有助于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但比较不容易控制沟通的方向。一不小心,对方的回答就跑题了,那一刻就要用封闭式问题把话题拉回来。

连续问封闭式问题会给对方带来比较大的心理压力,给人以咄咄逼人的感觉;开放式问题让对方尽情发挥,充分表达个人情绪。

因此,两类问题可以结合起来使用。

为了引导话题,提问的起点应尽量从对方的话题里找。

人家讲了一堆,而你却突然问了一个毫无关系的问题,他会认为你关闭频道了,会很不爽,于是他拒绝回答你的问题。这样一来提问就不会起作用(如图5-13所示)。

图5-13 答非所问

从对方的话题里寻找线索来提问,这会让对方主观感受到“你是关心我的,你是在乎我的,你在倾听我”,这样的问题他更愿意回答,也更容易让他转到你的频道上来。

从对方的频道里找起点,在我们想谈的话题里找终点,找到这两个点之间的关联,就用提问来构建一座桥梁,这就容易把对方从桥的那端接过来了。

提明知故问的引导式问题,目的在于引导沟通的频道,因此答案不一定是最重要的。提完问题以后,要回到倾听的状态,倾听就要保持头脑清空,不要预设判断。

如图5-14所示,预先想好问题树和答案才去沟通,结果往往让你傻眼。

如果用自己的答案代替对方有可能的答案,我们就失去了良好的倾听状态,这使得我们没有办法准确地评估出他的想法。提问后,评估的重点是对方的想法和“我”的想法之间的差距。尝试的努力在于一步一步拉近双方的距离,最后聚焦在彼此的差异点上,对错之分通常就出现在这里。

如图5-15所示,既然人家有道理,那就认可!

如果觉得对方是对的,为什么不认可他呢?毕竟他是对的。记住,共识比面子重要(如图5-16所示)。

图5-14 出人意料

图5-15 很有道理

图5-16 达成共识的流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