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接收方的角度评估沟通效果,如果沟通的结果,有助于目的达成,或者距离设定的沟通目标更接近了,这就是影响性沟通。反之,如果沟通完了,结果无助于效益的产生,或无法接近沟通目标,这就被称为冲动性沟通。
某领导找某位下属谈话,谈的时候下属一直在点头。谈完了领导感觉很好,他说:“你看,今天我把下属小张好好地教育了一番,他一直在点头,说明他都听进去了,所以我的沟通目的达成了,效果很好。”但是我们去采访小张的时候,小张却说了:“领导那些话已经讲了很多遍了,不听他会骂我更久。我假装认真在听,很快就完了。其实,道理我都懂,但是我就是不想改。”那么这次沟通成功吗?很显然领导的沟通目的并没有达到,他要的是小张发生改变而并不只是感觉好。
冲动性沟通要的就是感觉好,而影响性沟通要的是结果的达成。在这个案例里,领导的沟通目标并没有达成,这是冲动性沟通。
沟通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一吐为快,这就是冲动性沟通。
人在哪两种情况下特别想沟通呢?第一种,感觉特别好的时候。说话的人要“分享”,但是听话的人感受到的,常常是“炫耀”。第二种,感觉特别不好的时候。人们要吐槽、要发泄。
典型的冲动性沟通的场景:
屡教不改
对于下属或者家里的孩子犯的错误,作为管理者或者家长,经常批评,但是结果却是屡教不改。每当批评、指教别人的时候,人有一种控制感和成就感,这会让表达方很爽;但接收方没听进去,还影响心情。沟通的结果是“不改”,没有效益;而沟通的成本是“屡教”,成本很高。这就是冲动性沟通。
误伤群众
会议中,某位下属犯了一个错误,让领导非常不满。虽然这个错误只有这位下属有可能会犯,但是领导心情不好,就在会场当中,当着所有人的面,对这位下属做了很长时间的批评。耗费的时间是所有员工的时间。会议中的其他员工本来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这段时间对他们来讲没有任何效益,过程还很难熬。而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被批评,被批评的下属也会觉得特别没面子,能听进去多少,也未可知。甚至批评完了,他恼羞成怒,最终选择愤然离职。领导的这种行为,也是典型的冲动性沟通。
翻旧账(www.daowen.com)
心情不好的时候,对对方过去的错误翻旧账。上个月的、去年的、前年的、五年前、十年前的,一笔一笔翻出来。但是翻旧账这件事情本身,并不会让将来的“新账”不会发生。
炫耀和显摆
“想当年我如何英明神武!”有些老年人喜欢怀念过去,因为过去的时光是辉煌的,尤其当眼下的现实非常失落的时候。如果只是自己怀念,那是无害的。不顾身边的人是否有兴趣,一定要带着周围的人和他一起回忆当年,那就是在绑架大家的时间了。
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滔滔不绝。一旦进入自己的专业领域,让表达者显得高大。而且如果不把自己头脑里的那些专业概念讲完整,还会不爽,这时候已经不管对方是不是听得懂,也不管提供的这些知识对对方是否有价值,只要能够让自己完整地说出来,就会很有成就感。说完了,对方既没有听懂,也没有记住任何有价值的信息,这也是冲动性沟通。
冲动性的沟通并不总是表现得很激烈,有些看似温和的沟通,其实也属于冲动性沟通。人有一种想要教训别人的冲动,这会让人获得控制感。看到别人做事的方式,跟自己预期的不一样,人们常常觉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你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看起来好像是在给予建议,在教别人。但是如果对方并不认为自己的方式有什么不对,反而心生抵触,根本听不进任何建议。这些所谓的“建议”也属于冲动性沟通。它们带着善意的伪装,但事实上只是把自己的操控感,建立在对方的挫败感、屈辱感之上,是自私行为。
如果沟通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增加效益,那这样的沟通,才是影响性沟通。影响性沟通有两个要素。第一,要有明确的目的和目标。在沟通前和沟通中就应该非常清晰地知道,沟通完了要有什么样的结果、达成什么样的效果;第二,为了让沟通的目的能够达成,必须考虑接收方的感受和需求。
影响性沟通,首先要有非常明确的目的和目标。沟通后,会发生一些改变,会产生一些结果,所以当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目的和目标以后,就能够针对这些目的和目标,选择合适的沟通策略和方法。
精益沟通首先是做选择。我到底要什么?我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办法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目的,就会跟着感觉、情绪走。但是感觉和情绪是短视的。情绪发源于原始的动物,只能着眼于眼前的利益、问题和冲突,却看不到长远的利益和价值。所以,跟着情绪走的冲动性沟通,容易引发冲突,甚至导致高成本、低效益的恶性循环。看清楚自己的目的以后,我们才有机会,针对自己的目的,选择合理的沟通路径去解决问题。
一方面,看清楚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看清楚对方的立场感受,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条双赢的沟通路径就是精益沟通。
在第二章里,将详细地阐述沟通的各层次目的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