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鲁中地区的颜文姜传说和老人群体的身体实践

鲁中地区的颜文姜传说和老人群体的身体实践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鉴于仪仗队的重要性,老人会要求她必须全程参与。(二)行善实际上参与仪式的老人们并非都有着明确的与切身利益相关的现实性需求,也就是说有相当一部分人参与仪式并不以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为目的,而仅仅是为了“行善”。她们二人虽然都是八十多岁的高龄,但每年她俩都会参加接送颜奶奶的歇伏活动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鲁中地区的颜文姜传说和老人群体的身体实践

在八陡庄内各村参与的“接颜奶奶回家歇伏”仪式中,我们看到尽管有负责抬轿子的中年男人文艺表演队的中年妇女,但参与其中且发挥主导作用的大多数是老年人。他们出于各种目的而参与到祭祀仪式中,在群体行为中有着属于个人的诉求。

(一)还愿

2015年,66岁的魏淑娴又一次出现在了青石关村接送颜奶奶的队伍中。2014年她因为家里的一些事情,利用请颜奶奶的机会去大庙许了愿。一年的期限到了,就需要去还愿了。

那一年,博山区政府将各个村接送颜奶奶的队伍进一步压缩到不超过80人,青石关村老人会发出两条倡议:其一,文艺表演队减去多半;其二,老人会成员发扬优良传统,尽量不去。听到这个消息后,既为文艺腰鼓队负责人又是老人会成员的魏淑娴非常震惊,但还是决定尊重政府和老人会的意见。腰鼓队按照倡议由四十余人缩减为十人,魏淑娴主动声明放弃参加仪式。正在愁眉不展之时,仪仗队的许荣香找到了她,原来许荣香不仅是老人会成员,还是仪仗队(也就是半朝銮驾)的总负责人。鉴于仪仗队的重要性,老人会要求她必须全程参与。许荣香与魏淑娴年龄相仿,两人都是出生于八陡庄又嫁到了八陡庄,从小感情就不错。许荣香知道魏淑娴的情况,就主动找到会长陈会秋,希望能让魏淑娴代替她的位置。她征得会长同意以后立刻来到了魏淑娴家里,将仪仗队需注意的事项一一告知魏淑娴,魏淑娴最终得以成行。

2015年7月15日下午,魏淑娴带着自己家出的黄罗伞出现在了青石关村的队伍中。黄罗伞在整个仪仗队中是最重的,以往大家都会相互替换着拿黄罗伞,但魏淑娴一再拒绝了大家的好意,始终坚持自己拿着。到了大庙以后,魏淑娴却被告知仪仗不能进庙,魏淑娴与众好友一起向庙会管理员诉说了缘由。庙会管理员认为这是颜奶奶造福一方百姓的体现,应该进去,就特意网开一面,魏淑娴这才成功地亲自打着黄罗伞将颜奶奶迎了回来。

颜奶奶回到青石关村南庙颜文姜祠之后,魏淑娴天天都去颜奶奶面前念经。她特意从陈义珂家借来他多年来保存下来的近二百页纸的经本,天天诚心祷念,整个农历六月一天都未曾停歇。就连村里开的纳凉晚会,魏淑娴都没参加而是主动留下来值班。此外,魏淑娴还向庙上布施了200元。

2015年8月13日,魏淑娴早早地把自己做好的神袍、神带、神履用红色包袱包好,上面贴了写着“八陡青石关魏淑娴敬献”的黄色封条,连同半米高的“金墩”和一人多高的“摇钱树”一起搬到了青石关五龙桥。等颜奶奶的轿上车以后,魏淑娴立刻把自己准备的东西放到了离颜奶奶轿子最近的地方,一路跟随到了大庙。最终看着筹备了好几个月的东西在大庙焚烧处逐渐化为灰烬升上天空,魏淑娴才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笑容。

许愿与还愿是乡村神灵祭祀仪式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神庙祭祀系统最原始功能的体现。在许愿与还愿的行为实践中,“灵验”由一种抽象的逻辑观念转化成一种具体可感的身体体验,存在于人神之间的具体关系之中。在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样的身体体验逐渐转化成地方社会生活经验,此时带有丰富情感和主观感受的个人关于许愿、还愿的历史记忆,也成了“无事件境”的长时段的集体性历史记忆。

(二)行善

实际上参与仪式的老人们并非都有着明确的与切身利益相关的现实性需求,也就是说有相当一部分人参与仪式并不以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为目的,而仅仅是为了“行善”。

“行善”在鲁中地区不仅仅指代做好事、做善事,还指代一种民间行为。“善”趋向一种人们内心中抽象的难以定义和描述的向往,因此“行善”也可以指为实现某种理想而付诸行动的所有神灵崇拜仪式。青石关村的丁倩艾与岳芹艾两位老太太就是常年专注于“行善”的人。她们二人虽然都是八十多岁的高龄,但每年她俩都会参加接送颜奶奶的歇伏活动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实际上,她俩每年从仪式正式开始的两个月之前就已经忙碌起来了。每年以青石关的名义敬献给颜奶奶的“大礼”[37],都要由她俩提前置办,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活。本来会制作大礼的人就已经越来越少了,那些多少会做点的又因为年纪大、看孙子等原因缺席这个场合,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两个老太太能有两三个帮手就已经很不错了,但她们还是毫无怨言地默默做着该做的工作。

在接送颜奶奶的仪式中,丁倩艾和岳芹艾具体负责在大庙颜奶奶像前,将颜奶奶的分灵请至轿中或者送回大庙以及引领众人唱经的关键环节,这也就意味着她俩根本没有机会为自己或者家人单独祈祷些什么。在将颜奶奶请回青石关村后,丁倩艾和岳芹艾每天还要去与颜奶奶共处一庙的观音、文昌老爷处分别拜祭。按她们的理解,几位神灵都住在一个院子中,不能让其他神灵眼睁睁地看着颜奶奶一个人享受供奉,大家都有份儿。

像丁倩艾、岳芹艾这样为了“行善”而参加各种祭祀仪式的行为,实际上是为了整个社区共同体的清平安宁。这说明普通民众心中普遍存有社区共同体意识,这种意识也可以在具体的行动中与身体的主观感受相结合,让民众在体验中逐渐建构起一种身体与意识、个人与整体的新的行为逻辑观念。这种观念再反过来赋予他们的行为以公共价值体现的意义。

(三)权威

阁子前村的王翠芳还不满60岁,是村里出名的热心人,尤其热心于村落公共事务。也正因为如此,她进入阁子前村居委会,成为一名非正式的工作人员。实际上她之所以能够进入居委会还有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她比较懂祭祀的程序。她一直以来都是阁子前村接送颜奶奶仪式的负责人。2006年以后,颜文姜传说入选非遗名录成功让阁子前村决定走申遗的道路。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工作,居委会特意把王翠芳吸收了进来,让她具体负责阁子前村“颜文姜省亲习俗”的申遗工作。

与地方的申遗行为普遍重视申遗文本的制作不同,由于个人生活经历所带来的见识和性格,王翠芳认为申遗成功的关键在于把仪式搞得比别的村好,尤其是要比青石关村好,这样等相关领导来“检查”的时候,就能“验得住”了。因此,进入居委会后,身上所背负的为村落谋福利的使命感让她更加拼命地工作。

每年仪式开始之前,她几乎都会挨家挨户地去号召大家抽空参与仪式,还别出心裁地找到村里各大企业的管理者,请求他们动员员工参加活动,以壮大阁子前村仪式队伍的规模。在她的努力下,加之青石关村以王全启为首的老人会正忙于修庙建庙,使得阁子前村参与活动的队伍人数在2008年、2009年、2010年连续三年都超过了青石关连同东顶、北河口两村的人数总和。2010年,阁子前村的“颜文姜省亲习俗”被确定为博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并没有看到前来检查的领导,但王翠芳始终认为是这几年接连搞出的大声势起到了作用。

青石关、杏花崖等村落组织权威和仪式权威往往由不同的人担任以分散压力、减轻负担,但王翠芳始终一人全揽,这不是她控制欲强,而是她实在和坚忍的性格使然。在村里人看来,王翠芳最大的特点是能坚持十年如一日地做一件事,比如她每天都会按时去村里的观音阁、奶奶棚,给一众神灵拜祭,风雨无阻;每天早上都会去奶奶棚把长条凳摆在奶奶棚前的空地上,再支上一张小桌子,摆上茶具,泡上一壶热茶,等着村里的老年人来这里拉呱,傍晚再来将这些东西放回奶奶棚。还有,她每一年送颜奶奶回婆家前,即使事儿再多再忙也会亲手为颜奶奶扎制一棵摇钱树。或许正是她的这种坚持感动了村里的老人,让他们能够毫无条件地全力支持她。

马克思·韦伯认为权威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即传统型、奇理斯玛型和理性型。王翠芳既掌握了比他人更多的信仰知识,又因为做事的坚持而具有了令人信服的人格魅力,很明显她应归属于奇理斯玛型权威。这与一般情况下老人因掌握乡村礼仪资本而在传统礼治社会中成为传统型权威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是,奇理斯玛型权威的获得与保持仍旧需要长时段历史记忆发挥作用,毕竟如果没有颜文姜传说这个神异性历史记忆成为区域社会内人们的共同记忆,并主导着人们的生活,王翠芳也就没有施展才能的空间了。

(四)诉求

接送颜奶奶的仪式作为一个由不同圈层、不同利益需求、不同价值观念的个人或群体构筑而成的仪式之场,每个群体或个人都可以在这个场域中随意、自由地发声,借由仪式的公共空间表达自己的诉求。

2015年8月9日,青石关老人会主要成员都聚集在了南庙中,一是因为石马镇有个村落的人要来拜庙,由于两村在信仰方面多有往来,陈会秋会长向来比较重视;二是为组织好第二天晚上的纳凉晚会开一个准备会,所以老人会超过三分之二的人都已到场。由于石马镇那边迟迟没有来人,也不清楚他们到的具体时间,老人会决定午饭在南庙解决。他们凑钱订了几个菜,还打开了笔者带来的白酒,一番推杯换盏过后,一直比较沉默的周兴桐突然开了腔:“这几年庙上也没有大的动静(指的是修庙、盖庙的活动),手头上应该也有点钱,鉴于孙老太太(即前文所提王桂英王老太太,因王桂英嫁到了青石关孙家,所以周兴桐总是习惯于按照民间的老规矩称其为‘孙老太太’)给咱们作出来的贡献,我觉得咱们至少应该给她老人家立一个碑!”

周兴桐的诉求当然暂时还没达成,但是从周兴桐的话语中,我们也能读出来身份感带来的不同的身份认同。周兴桐实际上是这届老人会的男性成员中唯一的农民,尽管他一辈子都在工厂里上班,但越是跟工人们进行一样的劳作,所经历的身份上的反差反而越大,所以不管现实情况如何,多年的劳作经验让周兴桐在与工人打交道时,潜意识里就有一种为农民争取利益的诉求,于是便搬出了王老太太这位在农民群体中最受众人爱戴的人,企图通过为她争取“地位”的方式来引起退休工人们对农民的重视。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八陡庄“接颜奶奶回家歇伏”的仪式,实际上形成了一个非常具有包容性的场域,所有人和组织都可以参与其中,利用参与仪式的身体实践来表达各种诉求,解决现实生活中有关个人、家庭、家族、组织甚至是村际间的各种问题。

【注释】

[1]被访谈人:陈义珂(农民,村里的仪式专家和信仰权威)。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4年10月3日下午。访谈地点:八陡庄五龙桥陈维仕老家。

[2]被访谈人:陈义珂(农民,村里的仪式专家和信仰权威)。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4年6月23日下午。访谈地点:八陡庄五龙桥陈会志老家。

[3]被访谈人:陈义珂(农民,村里的仪式专家和信仰权威)。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4年6月23日下午。访谈地点:八陡庄五龙桥陈会志老家。

[4]被访谈人:陈会志(男,1941年出生,黑山煤矿兖州分矿退休工人)。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4年6月23日下午。访谈地点:八陡庄五龙桥陈会志老家。

[5]被访谈人:陈会秋、陈会志、陈义珂、陈会志老伴。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4年6月23日下午。访谈地点:八陡庄五龙桥陈维仕老家。

[6]《续述征记》为东晋郭缘生著,原书已佚,佚文多见于别书征引,本段引文见于〔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纂:《太平御览》卷五十九《地部二四·水下》,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84页。(www.daowen.com)

[7]〔清〕王谟辑:《汉唐地理书钞》,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94页。

[8]“姜”在山东一带的历史典籍中多用来指代美丽的女子,尤其多见于先秦时期的文献,用于指称齐鲁两国上流社会的贵妇人,而“文姜”则用来指代或有才气或有教养的美丽温顺的女子,因此,“文姜”的称呼在当时并不一定是专人专用的特定名称,很有可能是对一类人的概称。

[9]〔唐〕李冗:《独异志》,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7页。

[10]〔清〕孙廷铨著,李新庆校注:《〈颜山杂记〉校注》,齐鲁书社2012年版,第77页。

[11]〔清〕孙廷铨著,李新庆校注:《〈颜山杂记〉校注》,齐鲁书社2012年版,第84页。

[12]〔元〕于钦:《齐乘》卷二,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刻本。

[13]〔清〕孙廷铨著,李新庆校注:《〈颜山杂记〉校注》,齐鲁书社2012年版,第74页。

[14]〔清〕冯文显修,叶先登纂:《颜神镇志》卷五《遗文》,清康熙九年(1670)刻本。

[15]民国《续修博山县志》卷十三《艺文志》。

[16]〔清〕孙廷铨著,李新庆校注:《〈颜山杂记〉校注》,齐鲁书社2012年版,第79页。

[17]民国《续修博山县志》卷十四《艺文志》。

[18]〔清〕孙廷铨著,李新庆校注:《〈颜山杂记〉校注》,齐鲁书社2012年版,第87~88页。

[19]〔清〕毕沅、阮元撰:《山左金石志》卷二十四,清嘉庆二年(1797)刻本。

[20]民国《续修博山县志》卷十三《艺文志》。

[21]民国《续修博山县志》卷十四《艺文志》。

[22]民国《续修博山县志》卷十三《艺文志》。

[23]被访谈人:陈会秋(男,1935年出生,三菱钢窗厂退休工人,青石关老人会会长)。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4年9月28日上午。访谈地点:八陡镇青石关村陈维修家。

[24]被访谈人:李老师(男,博山石马人,五阳山风景区管理员)。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5年5月23日上午。访谈地点:石马镇五阳山庙群。

[25][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4页。

[26]2011年,颜文姜祠主殿被专家认定为唐代木质结构建筑。祠内碑刻也有关于颜文姜祠曾于唐天宝五载(746)重修的记载。

[27]〔清〕孙廷铨著,李新庆校注:《〈颜山杂记〉校注》,齐鲁书社2012年版,第77~78页。

[28]奶奶是当地人对道教女神的尊称,如碧霞元君又被称为“泰山奶奶”,而对佛教女性神灵则多称之为“老母”,如“观音老母”“普贤老母”等。

[29]因为颜文姜是女神,民间按照古代正宫娘娘出行的规格设定仪仗规模,包括“肃静”和“回避”开路牌一对,芭蕉扇、金瓜、朝天镫、龙头杖、佛手、钺斧各两对,筷子两双,万民伞一把,民众称之为半朝銮驾。

[30]摘录于凤凰山颜文姜祠内壁镶嵌的石碑。

[31]民国《续修博山县志》卷十三《艺文志》。

[32]民国《续修博山县志》卷十三《艺文志》。

[33]节选自〔清〕周亮工《重修颜文姜灵泉庙碑记》,石碑位于颜文姜祠东庑,嵌于西墙上。

[34]〔清〕孙廷铨《新置灵泉庙香火房田记》全文,石碑嵌于颜文姜祠内西墙上,隶书阴文,字迹清晰可认。

[35]〔清〕燕桂森:《重修颜文姜庙序》,见政协博山区委员会编《博山寺庙古树大观》,2003年,第150页。

[36]被访谈人:陈会秋(男,1935年出生,三菱钢窗厂退休工人,青石关老人会会长)。访谈时间:2015年9月29日。访谈地点:八陡镇青石关村村民委员会办公室。访谈人:张帅。

[37]“大礼”是当地人对献给某个神灵的一整套祭祀用品的代称,具体包括神袍、神衣、神带、神靴等衣物,金墩、银墩、摇钱树、洋楼、白马、金山、银山等纸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