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是对乡村社会中的人的特别关照,将更多的笔触用于描述村落中具体的、小写的“人”的行为与话语,通过对不同身份的人的生活史的客观呈现来反映地方社会来自最底层的也是最真实的生活状态。
联系八陡庄的区域发展历史,再结合每个人自身的社会生活历史,我们发现每个人的生活都与小的区域历史以及大的社会历史相勾连,其总体走向虽然大致保持一致,但实际的主观感受则千差万别。而且,我们总会在大历史中了解到某些事件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实际上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很有可能是无意识选择的结果,比如陈会志当初选择木工小组与周兴桐当初选择放弃石马铁业社的工作,他们在选择之时都没有对自己未来的人生发展道路抱有任何设想和规划,更不用说他们会提前思考历史前行的脚步必然会走向哪条道路。如果人们的选择处处充满理性的话,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母亲选择了“吃粗粮”“吃农业”,而地方社会的历史也必将会改写。所以说,历史的发展尽管有着一定的逻辑性和规定性,但同时历史中个人的能动性也同样不可忽视。
在实际访谈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大多数人在对自己个人生活史的叙述过程中都能随时保持轻松,且对一些关键年份的回想比较迅速,但当他们谈起关于群体或者村落的历史记忆的时候,就会变得缓慢、犹豫、迟疑。这一方面可能与被访谈者是否亲身经历过该事件或是否对该事件印象深刻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被访谈者加持给自身的访谈责任有关。在乡村社会,文字和其他方式的记录有着天然的权威性,信奉“白纸黑字,记录在案”的老人们在访谈的过程中,面对着访谈者手中的纸笔和录音设备,就会在潜意识里思索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当他们回答关于自身的问题时,他们表现出来的轻松实际上源自他们的潜意识,他们只需要为自己的事负责就可以了,即便是记错了也无所谓。但当他们回答的是村子里的事的时候,他们就必须要为有关村落历史发展的话负责,虽然并不知道出错了会有什么后果,但仍旧会变得谨慎,通过反复的回想,以及与自身所发生的同时期事件的勾连来反复验证真伪。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其实也与民众对区域历史记忆与个人历史记忆之间关系的朴素的看法有关。他们认为个人的历史记忆虽不至于是虚构的,但至少是可以不用考证和推敲的,不过关于地方社会的历史记忆在他们看来就必须得是严肃的、严谨的,且不能有一丝虚假。他们对于讲述的内容是虚假还是真实的判断依据就在于能否完整且无误地呈现自己的历史记忆。换句话说,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他们的历史记忆都是真实的,如果你能完整地呈现就证明你说的也是真实的,如果不能,就说明有虚构的或者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和推敲的成分。从这一点来说,对于方慧容所说的村民往往“把叙事的权力交给某个特别能讲的人……村民所记住的已经不是发生的事件‘本身’,而是叙事者在重复的讲述中所制造出来的事件。在这种集体记忆的生产中,事件的亲历者并没有权威性,而只有有能力发布有趣的叙述的叙述者才具有权威性”[29]也就不难理解了。在笔者调查的过程中,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有的老人虽然表达能力很强,却始终都在说自己的事情,然而有的老人却总是在讲述自己经历的时候不知不觉就会串联到村落甚至整个社会的历史。
另外,普通人总会理所当然地认为集体叙事由个人叙事组合而成,从不同的个人叙事中抽离出相同的部分就会形成集体叙事。但从历史记忆的叙述者的角度来说,集体叙事有时候反而寓于个人叙事之中。按照前文所述,村落社会中的集体叙事实际上往往由群体推选出的代理人来完成,从形式上看属于个体叙事,而从内容上看,在叙述的过程中,首先他所讲的只是他自己所熟知的知识或历史,因此不可避免地具有主观能动的选择性;其次,他在讲述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带入自己当初对事件的参与和实践,从而在代表群体、村落甚至民族、国家讲述集体记忆的同时,也讲述他通过身体的参与而形成的关于个人的记忆;再次,在讲述的过程中,免不了会有情感和理念的带入,而且即便是同处在一个群体中,个体的情感和理念也会千差万别,所以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的讲述总会给人不同的感觉;最后,作为公共推选出来的代理人,总归是在表达能力或者艺术创造性上要强于其他人,当他们进入到表述的过程中以后,或者出于无心的本性,或者出于不辜负大家的推举而要把故事讲得更加精彩的目的,总会充满个性地发挥,并或多或少地暗含自己的创造。因此,无论是集体叙事还是个体叙事,我们都要尤其注意到叙事过程中个人能动性的发挥以及情感和理念的融入。
对于青石关村的老人会来说,通过前文他们对个人生活史的描述以及大的历史背景,我们很容易发现这片地域从一开始就处在一个不断的变动过程之中,但是老人们在记忆历史和运用历史的过程中总是要找到一个历史时段和一种传统的文化事象,并赋予它们一种在历史流变中的超稳定性,仿佛它们从一开始就是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现在。这正与传统乡土社会追求的超稳定性特征不谋而合。实际上,老人会之所以要营造一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文化事象和历史空间,目的就是找回地方社会的“乡土本色”。而最终,在诸多的文化事象中,他们选择了颜文姜的传说、信仰与仪式作为历史记忆的对象。之所以选择颜文姜,除了颜文姜在当地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群众基础之外,也与当前国家主流价值观所倡导的孝悌文化以及博山区政府打造的华夏孝乡的行为引导有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文化网络对民间的覆盖以及民间对国家主流文化的主动迎合。
【注释】
[1]节选自网文《人老的味道》,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876099df0101hloz.html.作者韩广毅,男,八陡人,1945年出生于一个煤矿工人家庭,安徽省电视大学淮南电大毕业,1964年至1984年担任煤田地质勘探员,1985年调入淮南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直至退休。
[2]被访谈人:魏青祥(男,1933年出生,三菱钢窗厂退休工人)。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5年2月11日,访谈地点:八陡庄魏青祥家。
[3]被访谈人:周兴桐(男,1939年出生,在工厂做了一辈子临时工的农民)。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5年2月9日,访谈地点:八陡庄周兴桐家。
[4]被访谈人:陈会秋(男,1935年出生,三菱钢窗厂退休工人,青石关老人会会长)。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4年8月22日下午。访谈地点:八陡镇青石关村陈会秋家。
[5]被访谈人:陈松奇(男,1941年出生,三菱钢窗厂退休工人)。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4年8月25日下午。访谈地点:八陡镇东顶村社区陈松奇家。
[6]被访谈人:张明明。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4年8月20日下午。访谈地点:八陡镇增福村。
[7]被访谈人:陈松奇(男,1941年出生,三菱钢窗厂退休工人)。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4年8月25日下午。访谈地点:八陡镇东顶村社区陈松奇家。
[8]被访谈人:王知洋(男,1939年出生,博山区八陡镇北河口村人),山东机械厂退休工人。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4年8月26日。访谈地点:八陡镇北河口村11路公交终点站附近。
[9]被访谈人:王知洋(男,1939年出生,博山区八陡镇北河口村人,山东机械厂退休工人)。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4年8月26日。访谈地点:八陡镇北河口村11路公交终点站附近。
[10]乌米为当地方言,指得了玉米丝黑穗病后的玉米在生长过程中没有形成健康果穗,而是变成球形黑色的粉包和丝状物。乌米常见于我国北方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前发病率非常高。当地人认为乌米是可以食用的。
[11]被访谈人:王大爷(七十多岁,八陡镇北河口村人,退休工人)。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4年4月23日。访谈地点:八陡镇北河口村真武庙老年活动中心。
[12]被访谈人:陈义和(男,退休工人)。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4年6月23日。访谈地点:八陡镇青石关村陈立本家。(www.daowen.com)
[13]节选自《陈氏世谱》所辑《重修世谱小序》,陈会明撰文。
[14]节选自《陈氏世谱》所辑《重修世谱小序》,陈会明撰文。
[15]被访谈人:陈会秋(男,1935年出生,三菱钢窗厂退休工人,青石关老人会会长)。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4年9月28日下午。访谈地点:八陡镇青石关村村委传达室。
[16]被访谈人:陈会秋(男,1935年出生,三菱钢窗厂退休工人,青石关老人会会长)。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4年9月28日下午。访谈地点:八陡镇青石关村村委传达室。
[17]被访谈人:陈义珂(农民,村里的仪式专家)。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4年10月3日下午。访谈地点:八陡庄五龙桥陈会志老家。
[18]被访谈人:陈会秋(男,1935年出生,三菱钢窗厂退休工人,青石关老人会会长)。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4年9月28日下午。访谈地点:八陡镇青石关村村委传达室。
[19]20世纪90年代,八陡镇的接送颜奶奶队伍都是一路走着去颜文姜祠,虽然只有9公里远,但他们既抬辇,又举仪仗,还需扭秧歌步,所以行进非常缓慢。近年来,随着车辆的普及以及民众消费水平的提高,他们开始转为坐车前往。但青石关村每次都不让车进庙门口接,而是由老年会先带领众人沿路吹吹打打走过北河口、杏花崖、阁子前等村落,直到虎头崖附近才改为坐车去。
[20]陈会秋等人一致认为,红色瓦片是普通人家盖房子用的,用在寺庙上显得不够大气;黑色瓦片才是寺庙该用的,显得庄严肃穆。
[21]本名单统计于2015年,由老人会会长陈会秋口述,张帅整理。
[22]“乱了架了”最初来自村民们对临近年节买卖双方都不再遵循五天一集的常规设置,而是每天都去集市购买年货的现象的评价。
[23]青石关村老人会成员魏青祥认为:“这个颜奶奶就是要教育咱们下一代孝顺老人。咱从这个传说来看,讲的就是颜文姜如何任劳任怨孝顺公婆。咱八陡也确实就是这样,从来没听说过谁家不孝顺。再就是颜奶奶被封为顺德夫人,顺德就是你得顺着人的意思,不忤逆,咱们弄颜奶奶这个事,就是引导年轻人顺德、孝顺。”
[24]被访谈人:陈松奇(男,1941年出生,三菱钢窗厂退休工人)。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4年8月27日下午。访谈地点:八陡镇青石关村居民委员会会议室。
[25]被访谈人:周兴桐(男,1939年出生,在工厂做了一辈子临时工的农民)。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4年8月26日下午。访谈地点:八陡镇青石关村周兴桐家。
[26]被访谈人:周兴桐(男,1939年出生,在工厂做了一辈子临时工的农民)。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4年8月26日下午。访谈地点:八陡镇青石关村周兴桐家。
[27]被访谈人:周兴桐(男,1939年出生,在工厂做了一辈子临时工的农民)。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4年8月26日下午。访谈地点:八陡镇青石关村周兴桐家。
[28]被访谈人:魏青祥(男,1933年出生,三菱钢窗厂退休工人)。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4年10月3日。访谈地点:八陡庄魏青祥家。
[29]赵世瑜:《传说·历史·历史记忆——从20世纪的新史学到后现代史学》,载《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