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鲁中地区老年人记忆中的颜文姜传说

鲁中地区老年人记忆中的颜文姜传说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博山地区工业化历史的民间记忆有所不同,当地社会的村民们还有一种对更长时段的历史经验的记忆。

鲁中地区老年人记忆中的颜文姜传说

本节突出强调的是老年人所掌握的长时段历史记忆,作为长时段历史记忆方式的民俗文化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它是在日常生活的行为和知识中所体现出来的历史记忆,而不是一个具体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按照方慧容针对农民的记忆所创造的“似事件”和“无事件境”[72]的概念,长时段的历史记忆更加倾向于一种“无事件境”,集体性的特征让它更具稳定性与不变性。

第二,在乡村社会中,一代一代的老人成为长时段历史记忆行为的主导者和解释者,他们在长时段历史记忆的传承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传统乡村社会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超稳定的社会结构,在这个不太流动的社会中,民俗文化传统在长时段历史时期中逐渐积累,所以老年人因为年龄优势而容易成为权威。村落又是一个无文字的社会,传统以记忆的形式存在于老年人的心中,年轻人要想获得这些知识就必须依靠老年人的口传心授,向老年人学习。在此互动过程中,年轻人继承了老年人的生活经验,而老年人则获得了权威感。

八陡庄的老人群体最大的特点就是经历过工业化时代,但是从未脱离过乡村社会的他们和传统乡土社会中的老人一样,同样掌握着长时段历史记忆的主导权与解释权;而与之不同的是,这群老人同时拥有着两种不同的历史记忆,即同时拥有有关农耕民俗文化长时段的历史记忆与有关工业化进程的短时段的历史记忆。他们作为见证者亲历了博山地区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的关键时期,特殊的生活经历赋予群体生成和存在以特殊性,进而又影响了他们历史记忆的具体方式和运用。

与博山地区工业化历史的民间记忆有所不同,当地社会的村民们还有一种对更长时段的历史经验的记忆。这些更长时段的历史经验作为一种行为的身体记忆的表现,更多地包含在农耕民俗文化的传统之中,我们可以称之为长时段的历史记忆。民俗文化之所以能够作为长时段的历史记忆存在,是因为它既是一种记忆的结果,又是一种记忆的方式,民众可以通过不断的身体演练来永久地记住地方的共有历史。

农耕社会延续至今的民俗文化与工业化进程中民间记忆的内容有所不同,相较之下,短时段的历史记忆多是关乎个人人生经历的一种记忆,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时间的推移而作出改变,所以并不能构成地方社会共同体所拥有的历史记忆,更不可能成为一个集体所拥有的日常生活知识的历史记忆;农耕民俗文化的存在作为一种文化堕距性的表现,一般被认为不会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轻易消失,而且这种历史记忆通常会成为乡村社会中的日常生活知识而左右民众的生活,能赋予社会共同体一个更具核心价值和传统规范的神圣化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之中,不同社会经历的人可以拥有不同的短时段历史记忆,但是大家所遵循的生活知识是基本相同的,往往与长久的历史记忆连在一起,所以说长时段的历史记忆反而更具影响现实生活的功用,这与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是一个“礼治”社会有关。

费孝通先生明确指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73]“礼”是一整套在地方社会中获得公认的行为规范,它指导着一片地域内所有人员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从而维持着地方社会的生活秩序。但是,“礼”又绝非抽象的脱离生活现实的“真理”,而是内含在村落所传承的具体可感的生活文化之中的“经验”。从文化主体的角度来看,“礼”就是民众所拥有的共同的长时段的历史记忆,所以说在乡村社会中,老人往往对礼有权威性的解释资格。因此本章着重描述笔者进入八陡庄以后最先感受到的民俗文化。

需要强调的是,对这一章的梳理固然可以大量参考已有的地方文献资料,但是笔者在现场调查中发现,老年人往往对这些民俗文化阐释得最为详细,而且对于它们在当前继续发挥的作用带有非常严肃和理所当然的态度。更重要的是,作为民俗知识的权威,老人们并不仅仅依靠解说来维持长时段历史记忆的权威性,而是通过组织和演绎具体的仪式来带动村民们在日常生活层面将这些历史记忆传承下去。

【注释】

[1][德]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著,[德]E.蒂森选编,李岩、王彦会译,华林甫、于景涛审校:《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上册),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141~142页。

[2]〔清〕孙廷铨著,李新庆校注:《〈颜山杂记〉校注》,齐鲁书社2012年版,第108页。

[3]〔清〕孙廷铨著,李新庆校注:《〈颜山杂记〉校注》,齐鲁书社2012年版,第110页。

[4]乾隆《博山县志》卷四上《物产》。

[5]民国《续修博山县志》卷七《实业志》。

[6]艾修永:《八陡镰刀》,见李障天、阎象吉主编《淄博经济史料》,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160页。

[7]被访谈人:陈松奇(男,1941年出生,三菱钢窗厂退休工人)。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5年10月14日。访谈地点:八陡庄五龙桥。

[8]民国《续修博山县志》卷七《实业志》。

[9]民国《续修博山县志》卷十三《艺文志》。

[10]王长永:《我对山头窑业历史的探究》,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博山区委员会编《博山陶瓷琉璃文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

[11]〔清〕孙廷铨著,李新庆校注:《〈颜山杂记〉校注》,齐鲁书社2012年版,第111页。

[12]马传政:《青州衡王府与八陡琉璃瓦》,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博山区委员会编《博山陶瓷琉璃文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06页。

[13]〔清〕孙廷铨著,李新庆校注:《〈颜山杂记〉校注》,齐鲁书社2012年版,第110页。

[14]乾隆《博山县志》卷四上《物产》。

[15]馒头窑是民间对圆窑的称呼,因形似馒头而得名。馒头窑以烧煤为主,广泛见于北方,八陡庄因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较早的煤炭开采历史,当地的窑场基本全部为馒头窑。

[16]山曼:《八陡的醋瓶——好嘴儿》,载《齐鲁晚报》2000年11月21日。

[17]用于形容一个人口齿伶俐,能说会道,能言善辩。

[18]被访谈人:魏村祥(男,1946年出生,昆仑陶瓷厂退休工人)。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5年1月26日。访谈地点:八陡青石关村魏村祥家。

[19]被访谈人:魏村祥(男,1946年出生,昆仑陶瓷厂退休工人)。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5年1月26日。访谈地点:八陡青石关村魏村祥家。

[20]被访谈人:魏村祥(男,1946年出生,昆仑陶瓷厂退休工人)。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5年1月26日。访谈地点:八陡青石关村魏村祥家。

[21]青岛日本商工会议所调查报告四十三:《山东之物产·第三篇·石炭》,青岛日本商工会议所日本昭和四年(1929)发行,第55页。

[22]民国《续修博山县志》卷七《实业志》。

[23]〔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上,《知不足斋丛书》本。

[24]〔宋〕庄绰:《鸡肋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7页。

[25]《皇朝文献通考》卷三十《征榷考五》。

[26]山东大学编:《淄博煤矿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页。

[27]民国《续修博山县志》卷七《实业志》。

[28]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矿业部矿务科:《山东省矿业资料》,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矿业部矿务科大正三年(1914)发行,第91页。

[29]山东大学编:《淄博煤矿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8页。

[30]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矿业部矿务科:《山东省矿业资料》,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矿业部矿务科大正三年(1914)发行,第74页。

[31]满铁产业部:《山东矿山权益调查(内刊)》,满铁产业部昭和十二年(1937)发行,第109页。

[32]被访谈人:陈义闯(男,1943年出生,农民)。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5年10月10日。访谈地点:八陡庄11路公交车终点站。

[33][英]齐格蒙特·鲍曼著,欧阳景根译:《共同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1~32页。(www.daowen.com)

[34][英]齐格蒙特·鲍曼著,欧阳景根译:《共同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

[35][英]齐格蒙特·鲍曼著,欧阳景根译:《共同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6页。

[36]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矿业部矿务课:《山东省矿业资料》,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矿业部矿务课大正三年(1914)发行。

[37]民国《续修博山县志》卷七《实业志》。

[38]民国《续修博山县志》卷七《实业志》。

[39]民国《续修博山县志》卷七《实业志》。

[40]民国《续修博山县志》卷七《实业志》。

[41]被访谈人:周奎鹏(男,1936年出生,农民,八陡大集上的商贩)。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4年7月14日。访谈地点:八陡大集。

[42]被访谈人:陈会志(男,1941年出生,黑山煤矿兖州分矿退休工人)。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4年9月28日下午。访谈地点:八陡镇青石关村五龙桥陈会志老家。

[43]被访谈人:陈会秋(男,1935年出生,三菱钢窗厂退休工人,青石关老人会会长)。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4年9月28日下午。访谈地点:八陡镇青石关村五龙桥陈会秋老家。

[44]“对付对付”是笔者在鲁中地区调查日常饮食时听到的最多的回答。鲁中地区民众的日常饮食习惯一般比较粗粝,比如在淄川洼子村,大部分村民“早饭都是清汤挂面就咸菜午饭基本就一个菜,炒一大锅,连锅带菜往桌子上一放,全家人一起吃。过节就是饺子,平日里没啥事一年到头不吃点儿肉,夏天自己种菜吃,冬天顿顿大白菜。吃那么好有啥用,咋也能吃饱,对付对付就行了”。(被访谈人:张仕骁,男,85岁。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2年1月19日。访谈地点:洼子村大街。)

[45]被访谈人:陈会志(男,1941年出生,黑山煤矿兖州分矿退休工人)。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4年9月28日下午。访谈地点:八陡镇青石关村五龙桥陈会志老家。

[46]被访谈人:陈会志(男,1941年出生,黑山煤矿兖州分矿退休工人)。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4年9月28日下午。访谈地点:八陡镇青石关村五龙桥陈会志老家。

[47]被访谈人:陈会志(男,1941年出生,黑山煤矿兖州分矿退休工人)。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4年9月28日下午。访谈地点:八陡镇青石关村五龙桥陈会志老家。

[48]被访谈人:魏鹏祥(男,1947年出生,退休教师)。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4年9月27日上午。访谈地点:八陡庄魏鹏祥老家。

[49]被访谈人:魏鹏祥(男,1947年出生,退休教师)。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4年9月27日上午。访谈地点:八陡庄魏鹏祥老家。

[50]被访谈人:魏矗浩(男,1948年出生,八陡人,现居住于山头镇山头社区,淄博钢厂退休工人)。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5年2月13日上午。访谈地点:山头镇魏矗浩家。

[51]被访谈人:魏鹏祥(男,1947年出生,退休教师)。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4年9月27日上午。访谈地点:八陡庄魏鹏祥老家。

[52]被访谈人:陈维仕老伴(女,农民)。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4年6月23日下午。访谈地点:八陡庄五龙桥陈维仕老家。

[53]被访谈人:魏青祥(男,1933年出生,三菱钢窗厂退休工人)。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5年2月7日。访谈地点:八陡庄魏青祥家。

[54]被访谈人:陈会秋、魏村祥、周兴桐等。访谈人:张士闪、李海云。访谈时间:2014年10月23日下午。访谈地点:青石关村村民委员会会议室。

[55]被访谈人:陈会秋、魏村祥、周兴桐等。访谈人:张士闪、李海云。访谈时间:2014年10月23日下午。访谈地点:青石关村居民委员会会议室。

[56]被访谈人:王知洋(男,1939年出生,博山区八陡镇北河口村人,山东机械厂退休工人)。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5年2月13日。访谈地点:八陡镇北河口村11路公交终点站附近。

[57]被访谈人:陈会志(男,1941年出生,黑山煤矿兖州分矿退休工人)。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4年6月23日下午。访谈地点:八陡庄五龙桥陈会志老家。

[58]被访谈人:陈会志老伴(女,农民)。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4年6月23日下午。访谈地点:八陡庄五龙桥陈会志老家。

[59]被访谈人:陈会志老伴(女,农民)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4年6月23日下午。访谈地点:八陡庄五龙桥陈会志老家。

[60]张帅:《“礼”与“事儿”:信仰体系与实践的存在机制探析——以鲁中洼子村为例》,载《民俗研究》2016年第4期。

[61]被访谈人:陈松奇(男,1941年出生,三菱钢窗厂退休工人)。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7年2月3日。访谈地点:八陡庄五龙桥陈会志老家。

[62]被访谈人:魏青祥(男,1933年出生,三菱钢窗厂退休工人)。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7年2月3日。访谈地点:八陡庄魏青祥家。

[63]被访谈人:陈松奇(男,1941年出生,三菱钢窗厂退休工人)。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7年2月3日。访谈地点:八陡庄五龙桥陈会志老家。

[64]被访谈人:陈会秋(男,1935年出生,三菱钢窗厂退休工人,青石关老人会会长)。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4年10月19日。访谈地点:八陡庄陈会秋家。

[65]被访谈人:王知洋(男,1939年出生,博山区八陡镇北河口村人,山东机械厂退休工人)。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5年2月16日。访谈地点:八陡镇北河口村11路公交终点站附近。

[66]被访谈人:王知洋(男,1939年出生,博山区八陡镇北河口村人,山东机械厂退休工人)。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5年2月16日。访谈地点:八陡镇北河口村11路公交终点站附近。

[67]被访谈人:徐光源老伴(女,博山区八陡镇苏家沟人,农民)。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5年2月16日。访谈地点:八陡镇北河口村11路公交终点站附近。

[68]被访谈人:张启鑫(博山区八陡镇杏花崖村人,博山玻璃厂退休工人)。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5年2月16日。访谈地点:八陡镇北河口村11路公交终点站附近。

[69]被访谈人:王知洋(男,1939年出生,博山区八陡镇北河口村人,山东机械厂退休工人)。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5年2月16日。访谈地点:八陡镇北河口村11路公交终点站附近。

[70]摘抄于青石关村陈义珂所收藏手抄经卷之《灶王经》。

[71]被访谈人:陈义珂(农民,村里的仪式专家)。访谈人:张帅。访谈时间:2014年6月12日。访谈地点:八陡庄陈义珂家。

[72]“似事件”与“无事件境”的概念由方慧容提出,具体可参见赵世瑜:《传说·历史·历史记忆——从20世纪的新史学到后现代史学》,载《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73]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7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