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利用老人的礼仪运用满足现实需要

如何利用老人的礼仪运用满足现实需要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年人掌握礼仪资本是为了运用礼仪资本满足自己的现实需求。“老有所养”是老人们最基本的心理期待,也是老人对这个社会最基本的要求。相较于传统村落,八陡庄的很多老人与子女分开居住的家庭都至少有一个人具有工人身份。[68]在八陡庄,老人与子女分开居住,子女定期或不定期看望老人已经成为代际之间主要的相处模式。

如何利用老人的礼仪运用满足现实需要

老年人掌握礼仪资本是为了运用礼仪资本满足自己的现实需求。老人们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所以老人在运用礼仪资本之时所呈现出的对应关系也是多方面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老有所养”是老人们最基本的心理期待,也是老人对这个社会最基本的要求。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中,“老有所养”的实现主要依赖的是家庭,“孝道”则在制度上为家庭赡养的方式提供了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城市和乡村养老制度日趋完善,缓解了家庭在养老方面的压力。相较于传统村落,八陡庄的很多老人与子女分开居住的家庭都至少有一个人具有工人身份。由于农村较低的生活成本,每月两千元以上的退休金已经足够老两口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所以大多数家庭都不强制后代在物质上给予帮助,退休金比较高的老人甚至还会拿出一部分钱补贴自己的儿女:

王宏光是王让二十四代孙,以前在厂子里当干部,退休以后退休金随着年龄年年涨,今年已经涨到九千多了。人家不光不问子女要钱,还按月发钱呢,他有两个儿子、一个闺女、两个孙子、一个孙女、一个外甥(外孙),人家是每个月给俩孙子一人两千块钱,孙女和外甥一人一千块钱,再花两千块钱雇了一个保姆,剩下的一千多买菜。后来人家两个儿子和闺女就说,有着两千块钱雇保姆还不如俺们几个轮着给你们做饭伺候呢,这不又改成三个子女轮流照顾,一家照顾四个月,谁照顾就把两千元给谁,之前买菜的那一千多就成了老两口的零花钱了。明年王宏光的退休金就能涨到一万多,人家早就说好了,从明年开始孙女和外甥也涨到每人两千。你说就这样的老人,家里人能不希望他好好活嘛。王宏光身子骨也硬朗,就是有点聋,没别的毛病,八十七岁了还经常坐11路去博山,照这样下去我看再活十年也不成问题。[65]

尽管在物质条件上不需要子女提供帮助,但是家庭赡养制度并未消退,而是以子女定期看望老人、关注老人的情感等其他形式存在于村落中,因此对于孝道的日常表现,老人们最直观的记忆都体现在传统礼仪中:“你问什么是孝道,我觉得子女们中秋节能回来给我带块月饼就是孝道。”[66]“他们也是忙,四年八节的经常来看看俺们老两口就是尽孝了。”[67]“我的子女们还行,过年过节大包小包往我家里去。他们爱吃我老伴做的饭,有时候我看着老同志那么累,我就说咱们去饭店吧,他们都不同意,说我老伴做的博山菜好吃。好吃咱就做吧,累是累,全家人聚在一起心里高兴。”[68]

在八陡庄,老人与子女分开居住,子女定期或不定期看望老人已经成为代际之间主要的相处模式。在现代化的驱使下,年轻人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在日常的生活中越来越没有时间来看望老人。此时,传统礼仪尤其是人生仪礼与岁时节日为子女在老人面前尽孝提供了时间,而老人则顺应社会的发展在理解子女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并降低了心理期待。

传统礼仪制度之于乡村孝道的作用还体现在乡村孝道在传统礼仪的实践中得到了强化和传承。

第一,孝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最基本的道德伦理是礼仪制度建构的基本原则,“大年初一为啥是晚辈要去给长辈拜年,而不是长辈给晚辈拜年呢?就是因为咱们提倡孝顺。孝顺孝顺,孝了才会顺,什么叫顺呢,就是上上下下从上到下就是顺。现在啊都是倒着来,从下到上,越小越有脾气,老的还得伺候小的,这就不叫孝顺,这叫倒行孝”[69]。这段朴素的话语里面蕴含着对人伦之道的深刻理解,其中对“孝顺”字面含义的解释体现了乡村社会对“长幼有序”的家庭秩序的强调。

第二,孝的话语与行为是构成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突出表现在老人们祭祀神灵或者拜庙时唱诵的经文中。比如流传于当地的《灶王经》就有这样一段话,劝诫子女要孝敬父母、爱戴老人才能得到好报:

只要你孝父母尊敬兄长,只要你亲宗族和睦乡邻。

行仁义顾廉耻各安生理,守本分学善良人寿让人。

灶王爷和真意奏知天帝,玉皇爷最公道永不屈人。(www.daowen.com)

有一种歹妇人心肠毒狠,惹是非搬口舌骂断四邻。

说人长道人短欺大压小,气公婆骂妯娌作践男人。

有一等奸诈人口善心恶,对着人说好话背地害人。

豆腐嘴刀子心弥陀枉念,这等人神不保佑鬼难容。

心不好莫说你吃斋行善,做好人行好事方得安宁。[70]

第三,老人们在具体的礼仪实践中会反复地展示和言说孝的行为结果,甚至会利用各种方式着重呈现不孝的行为所带来的恶果,以让年轻人从中体会到孝的意义,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孝文化的再生产。“有一年我们组织一帮人去城隍庙参加城隍公出巡的仪式。去的路上有个妇女和她婆婆在车上就拌起嘴来了。她婆婆挺信这事,拿了很多供品、纸钱、‘金元宝’,拿不了了,就想让她媳妇帮忙拿着点。她媳妇呢可能是不太信,就是想着去凑热闹玩玩,不愿意拿,嘴里头嘟嘟囔囔,说不让你拿这么多,你非得拿,就显得你格外能似的。这不到了城隍庙,她媳妇台阶还没迈上三步就崴了脚了,那脚脖子当时就肿得跟馒头似的,三个月以后才好。这就是不孝的后果,你不给为老的好脸色一回,你就受一回罪。”[71]

总之,在当前乡村社会,尽管家庭赡养制度在形式上已经发生很大转变,很多老人已经不需要子女的赡养,但传统孝道仍然还在牢牢占据着老年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平日里见不着子女的老人们出于情感满足的需要,在降低了心理期待的同时,也在某些方面提高了对子女尽孝的要求,这些要求具体表现为让子女回家过节并恪守礼仪制度中的那些老规矩。没有体会到这一点的子女们往往会认为长辈固执、落后和迂腐,并以“代沟”的存在而拒绝沟通。实际上代际之间的鸿沟并不在于老年人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无法理解年轻人新的价值观,而是在于年轻人无法理解老年人情感上的孤独。

在传统社会,老年人权威感的获得比现在更加容易。过去的八陡庄,无论工业生产如烧窑、挖煤、打制铁器等,还是农业生产,所有的劳作和工序,如火候的把握、煤井中行走的诀窍、冷轧的时间、天气的观测等都是经验性的;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中遇到事情时的处理方式所遵循的也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老礼”。因此,那时候的老年人因为自身的经验而在村落整体的生活和生产中居于主导地位。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尤其近几年来城乡交流的不断增强,各种先进技术和文化的不断涌入使得老年人的经验在社会中的实用性大大减弱,重要性不断降低,老年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也随之下降。但另一方面,老年人却抓住了村落的民俗文化与礼仪制度这片与地方性知识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传统文化的净土,以此来维持权威性。

所以,他们努力而又倔强地在维护着各种各样的老规矩,甚至试图复兴那些已经消失了的老传统。青石关村的老人会还专门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去帮助村里人操持婚丧嫁娶之事。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做这样的事有的时候“费力不讨好,还搭功夫还搭钱!”即便如此,他们还是乐此不疲地亲身参与其中,原因就在于:其一,操持仪式能够让他们获得一种身体上的权威感和情感上的满足感;其二,如果他们不参与进来,民众很有可能在一切从简的趋势中慢慢遗弃这些传统;其三,只有想尽办法保持住这些传统,才能发挥“礼”在乡村社区中的重要作用,村落传统的生活秩序才能得以维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