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是一座山城,又有孝妇河和淄河穿插环绕,逐水而居是人类从古至今争取优生存环境的基本出发点,因此博山人的居住空间最初就以孝妇河、淄河及其支流河谷为中线向两边的山体蔓延,从而在整体上呈现出狭长密集的特点。由于孝妇河流经地域的山体坡度比较和缓,山河交界处的滩涂和冲积平原比较多,而淄河多流经山势险峻之地,所以相比较之下,孝妇河流域明显要比淄河流域更加适宜居住。实际上博山的历史的确也是从孝妇河开始的,博山地区考古发现的最早的黑陶碎片就在孝妇河沿岸;从颜神镇到博山县,博山地区的经济政治中心始终都在孝妇河流域。1899年,德国人开始修建胶济铁路,其规划的路线与孝妇河干流走向基本一致,这一方面体现了孝妇河流域的发达程度,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德国人对孝妇河流域内丰富的矿产资源的觊觎。德国人要求在铁路沿线三十里之内享有开发权,其规划的线路恰巧经过了博山最繁华的地区,也是各种矿产资源最集中的地区,其中就包括了拥有博山煤炭、铝土、铁储存量最多的黑山。
八陡庄位于孝妇河源头之一的岳阳河谷地,横跨岳阳河南北两岸,北岸依黑山而建,黑山山脚坡度平缓,自山腰而上则极为陡峭,因此黑山一侧的聚落发展自岳阳河谷延伸至黑山山腰后就再难以继续往上了;南岸地形则更加复杂,其村落范围自岳阳河向南至五阳山而止,此间陡坡与小山头众多,地势起伏不平,因此南岸的整体建筑风格不如北岸整齐平整、一目了然,而是高低错落、散落其间,就连房屋朝向也因山体变化而东西有别。八陡庄受地形条件限制,只能往东西方向扩展,因此该地区空间分布的特色与整个博山城无异,都集中于河谷地带,狭长分布。当地民众曾有一句顺口溜来形容八陡庄的大且狭长:“八陡大街五里长,家家都有罗汉床。”又有“东庵到西庵五里长,打尖儿住店的排成行”的说法。东庵与西庵分别指代位于今东顶村的东庵以及位于今虎头崖的土地庙,两个庙宇恰巧居于八陡大街。那时候的八陡作为一个村落竟然能够拥有一条2.5公里长的大街,足见其村庄规模之大。
事实上,八陡大街对于博山甚至鲁中地区来说曾是一条非常繁忙的交通要道,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博山向南通往沂源、蒙阴、沂水、五莲、临朐等地的必经之路,是勾连鲁南与鲁中地区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省内东西向大动脉——“青兖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往来的客商物流使得大街整日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同时也带动了当地旅店、饭馆、茶社、流动摊贩甚至钉马掌、扛大个等大大小小的服务行业的发展。八陡庄周家的发迹和兴盛就与八陡庄的区位有关。
据1939年出生的周兴桐回忆,周家自山头迁至八陡庄的时候分为两支:一支住在村里,一支在八陡大街东段的石桥附近安了家。周家相较于东庵一带的陈、魏两姓一直比较弱小,没有地的他们与戴、丁、岳、孙等小姓一样靠租种陈、魏等地主家的耕地生活。清末民初,随着八陡庄对外交往的日益繁盛,往来客商逐渐增多,与周兴桐祖父同辈的周兰元与周兰宝兄弟二人在石桥两边分别摆起卖面条和包子的摊位,打算做点小本生意,却不想短短数年就赚了个盆钵满盈,引得周姓族人纷纷效仿,最终他们都或多或少赚到了钱。后来他们开始扩大经营,石桥先后出现了五家周家人所开的吃住一体的客栈,另有若干卖油饼、豆腐脑、锅饼等食物的摊位,石桥周家一下子强盛了起来,石桥也因此而被改名为“周家桥”。虽然在村内安家的周兴桐一支在物质生活与劳作模式上并没有多少改变,其在村落里的地位却也因为另一支周家的繁盛而高了起来,周家借此一举成为仅次于在八陡庄东段深耕数百年的陈、魏两家的村内大族。(www.daowen.com)
八陡大街对于八陡人的意义,与其说方便人们出行,不如说为八陡的民众提供了一个足不出户就能与外界随时交流,及时了解并接纳新鲜事物的窗口,因此才有“东庵到西庵五里长,打尖儿住店的排成行”这样的顺口溜。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车辆的普及,八陡大街已经难以提供相应的车容量与承载量。近年来,八陡镇在八陡大街往北近百米处新修建的双向六车道柏油马路取名为文姜大道,它已成为八陡镇最新的中心主路。
另外,八陡庄的文化人将村落的建筑风物和人文风情用一串数字概括了出来,分别为“两孝、三半仙、四多、五龙、六村、八陡、九槐树”,其中“两孝”分别为王让和颜文姜,一孝为官,一孝为神。“三半仙”分别为北河口的半仙之体邋遢张,传说邋遢张会分身术,让分身给八陡庄所有的财主当长工,致使满地里都是邋遢张的身影,真身却天天在岳阳河边晒太阳;黑山下的半仙之眼丁老爷,传说丁老爷能辨阴阳,一眼就可看出装扮成人赶八陡集的狐狸精,现在黑山上还存有丁老爷的墓碑;周家桥的半仙之医周贵山,传说周贵山大字不识一个,天天侍奉鬼神,偶然间获得神授天医妙方,随即能手写一百多张药方,成为当地名医。“四多”则指八陡庄庙多、井多、桥多、槐树多。“五龙”指的是位于今青石关和东顶二村的五龙溪,五龙溪是岳阳河的重要支流,在青石关、东顶一带由五条溪流汇集而成,五条溪流时而流于青石之上,时而隐没于丛草之间,蜿蜒曲折似五条神龙一般,故得名。“六村”“八陡”前文已有介绍,不再赘述。“九槐树”则指的是八陡庄曾经拥有的九棵古槐,皆为唐朝年间所植,只可惜现今只剩下两棵,一棵位于青石关村观音庙门前,一棵位于八陡庄山神庙。这些名人和风物在外人看来有真有假、半真半假,但村里人尤其是老人群体在描述这些的时候从来不去关心它的真假,而是切切实实把它们当作了这个村落的真实历史去描述和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