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碑为刻帖,无碑首,碑身为长方形,高107厘米,宽44厘米,立于方趺之上。刻帖中部阴刻“瓶插折枝牡丹图”。画面中部的折枝牡丹寓意富贵,花瓶寓意平安,瓶下横置如意。瓶花上部楷书“平安富贵”,其上篆书钤印“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碑右上侧楷书题款“慈禧皇太后御笔”,左侧落款“光绪十六年八月十六日”及钤印,右下侧为两行行书诗跋:“一番好雨净尘沙,春色归来上苑花。此是沉香亭畔种,莫教移到野人家。”落款“潘祖荫敬题”及钤印两枚。曾有人考证出《平安富贵图》中这首题诗的原作者名叫边秋厓。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会试后,在考官钱箨石所画牡丹图上,边秋厓写下与纪晓岚的和诗:“一番好雨净尘沙,春色全归上苑花。此是沉香亭畔种,莫教移到野人家。”此则逸事因此被记载在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潘祖荫题诗于画上时则稍加修改,将颔联的“全归”改为了“归来”。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御笔之宝印鉴,指明了这幅平安富贵图创作人的身份。叶赫那拉氏自幼接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通满汉双语,受汉文化浸染颇深,喜好诗歌、工于书法且擅绘花鸟画。她所绘“平安富贵”中的图像都是寓意吉庆的象征符号,它们以“清供”图的形式流行于中国古代明清时期。关于“清供”,指旧俗凡节日、祭祀等用清香、鲜花、清蔬等作为供品,一般都是应时之物。光绪十六年(1890)八月十六日是阳历的九月二十九日,节气上已在秋分前后,而牡丹花期应在春季谷雨前后开放,所以慈禧绘牡丹图并非应景写实而制,只是以牡丹寓意吉祥。此图中除了可能为慈禧御笔所题“平安富贵”四字外,“慈禧皇太后御笔”“光绪十六年八月十六日”的楷书年款,很可能与瓶插牡丹右侧的行书诗文同为潘祖荫所题写。
平安富贵图拓片(www.daowen.com)
潘祖荫,字在钟,小字凤笙,号伯寅,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是咸丰二年(1852)的探花,与祖父潘世恩、堂祖潘世璜并称为“苏州三杰”。潘祖荫家学深厚,且嗜好金石、藏书,以其藏书室“滂喜斋”“功顺堂”为名,辑有《滂喜斋丛书》《功顺堂丛书》等藏书编目,此外还著有《汉沙南侯获刻石》《攀古楼彝器款识》等金石著录。光绪十六年(1890),潘祖荫官居工部尚书一职,掌管全国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官办工业等事务。
据《清史稿》记载,光绪十六年,清王朝的天灾、人祸、兵燹接连不断。如此看来,光绪十六年,并没有如慈禧所愿应了这幅“平安富贵”的吉祥景儿,反倒真像是晚清国运凋蔽中一株折了枝的牡丹,插在瓶中,供在案头,强撑着时日无多的残生。史载,潘祖荫病逝于光绪十六年的十月三十日,距慈禧皇太后赐“平安富贵”图的时间仅过了两个多月。这幅图上所留下来的题跋,也许就是这位“通经史,精楷法”的名重晚清的江南才子现存于世的最后的书法笔迹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