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华山诗》刻帖宽96厘米,高102厘米。刻文36行,行字数不等,为林则徐行书。刻石人是清道光年间的刘安笃。
游华山诗碑拓片
林则徐因致力于整顿大清海防,并主持“西学东渐”的文化事宜,被誉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道光十八年(1838),林则徐出任钦差大臣,奉命前往广东查办禁烟事宜,次年在广州亲自主持了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1840年,英军舰队进攻广州未果,于是沿海岸北上抵达天津大沽口,对北京清政府施加了强大的压力,林则徐遭到清廷投降派的诬陷而被革免官衔。1841年,清廷又下诏将他“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道光二十二年(1842)四月,林则徐前往新疆伊犁的途中路过陕西华阴,受到了华阴县令姜海珊的迎接,应邀一同游览西岳华山,并赋《游华山诗》一首,被存录在《云左山房诗钞》中。从诗前题跋“华阴县令姜海珊申蟠,招余与陈庚堂尧书、刘闻石建韶同游华山,归途赋诗奉柬”等语可知,当时一起登华山的有林则徐、姜申蟠、陈尧书、刘建韶等人。
发起人姜申蟠,字海珊,是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在道光十六(1836)年至二十三年(1843)间出任华阴县令。陪同两位一起出游的陈尧书,字诸典,一字庚堂。陈尧书原籍山西古县,后以典史赴陕西军营效力,升任岐山知县。刘建韶,字闻石,是道光年间进士,与林则徐同为福建人,乡谊甚密。《游华山诗》作成后,林则徐书写两幅分别送于姜申蟠、刘建韶二人。刘建韶所存的纸本墨迹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而赠予姜申蟠的一幅被精裱成卷,今已佚失。西安碑林博物馆现存的刻帖,则是刘安笃用李文瀚所藏的底本镌刻而成的。(www.daowen.com)
李文瀚,字云生,号莲舫,是道光八年(1828)举人,原籍安徽宣城,擅长作曲绘画,并有《味尘轩四种曲》等传奇作品及诗文集多种流传于世。道光十八年后入陕任职多年,在任大荔知县期间听说了林则徐登华山并作《游华山诗》的事情,出于景仰之情,按照《游华山诗》的原韵作了一首和诗,并绘成一幅林则徐游华山的画(此诗题为《和林少穆先生游华岳元韵即题画后并序》,也被刘安笃刻石,现存藏于西安碑林)。李文瀚在所作和诗的序中写道:“道光壬寅五月朔,客从长安来,传诵荆州凌刺史和少穆先生游华岳诗,知先生有华岳之游。噫!胜地未免今昔之感。古人不作,谁秉天地之心,某凡臣下吏,岂能度先生忧乐之衷?而平生景仰,不啻范希文之魏公,况荆州一识,即幽赏识于凡尘,能不感伸知己,愿效驰驱乎?所以画先生游岳之意,和先生游岳之诗,片长薄技,非自负也,愿就正有道耳,望先生教之。”
林则徐见到李文瀚所作的和诗后不胜赞叹,于是特意书写了一幅《游华山诗》赠予李氏,并在此幅书作中题写序文言明相赠的缘由:“道光壬寅四月,则徐西行过华阴,邑侯海珊姜君招游华山,同游者陈庚堂、刘闻石两郡丞及儿子汝舟也。归途赋诗一章,柬海珊并约陈刘二君,同作。云生先生闻而见和,且为作《华岳图》,词翰双美,深感其意,因录前诗,奉希削正。”在此幅书作的右侧还钤有两方闲章,右上一枚是朱文的“书生结习”,右下一枚是白文的“此间不可无我吟”。
林则徐的这首《游华山诗》通篇描写游览经过和华山景色,对自己的境遇和时事未置一词。他的书法出自欧体,尤工小楷。当年在伊犁,以戴罪之身,远离政治中心,大概是他一生中最有空闲寄情笔墨的时候。这块碑石书法典雅秀丽、轻逸流畅,是林则徐书法中的上乘之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