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风雨沧桑九百年:西安碑林黄河图

风雨沧桑九百年:西安碑林黄河图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河图说》碑刻于明嘉靖十四年,由刘天和所立。黄河图说拓片源自青海的黄河,一直以来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国北方最大的一条河流,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省。《黄河图说》是现存最早的大型黄河水利图碑,是明代中期黄河图的典型代表。碑林还藏有一方《小黄河图》,已残缺,仅剩右下角部分,但从图上来看,与刘天和所立的《黄河图说》内容基本一致。

风雨沧桑九百年:西安碑林黄河图

黄河图说》碑刻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由刘天和所立。碑高173厘米,宽98厘米,厚20厘米。碑首为半圆形,内刻长方形碑额,额题“黄河图说”四个篆文大字。碑身刻明嘉靖十四年黄河流经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的地形图

立碑者刘天和,字养和,湖北麻城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嘉靖年间任陕西巡抚,嘉靖十三年(1534)因奉旨总理河道有功,加工部右侍郎。嘉靖十五年(1536)改兵部左侍郎、总制三边军务。嘉靖二十四年(1545)卒。他为人清正廉明,著有《问水集》,是对他多年来治河经验的总结。

《黄河图说》左上角为《古今治河要略》,整理记录了《禹贡》中关于黄河的部分内容,以及贾让、欧阳修、任伯雨、欧阳玄、余阕、宋濂、丘濬等人的治河策略和言论。右上角为《国朝黄河凡五入运》,记录明初至嘉靖十四年时黄河五次改道入运河及治理的情况。此处所说的运河,即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开通的会通河,是京杭大运河中连通南北的重要部分。黄河五次流入运河分别为明永乐九年(1411)、正统十三年(1448)、弘治二年(1489)、弘治五年(1492)、嘉靖十三年(1534)。这五次入运河,有的是人为治理黄河而引入运河,有的则是因为黄河故道淤塞决口,分流冲入运河,导致运河淤积,水患严重。

黄河图说拓片

源自青海的黄河,一直以来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国北方最大的一条河流,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省。然而黄河流过陕西的黄土高原后,原本清澈的河水便携带了大量泥沙,以致下游地区在历史上一直饱受水患的折磨。翻开中国历史,黄河水灾的记载比比皆是,仅明朝270余年间就有456次。频繁的水患导致良田被毁,百姓流离。每一次治理,都需要调动大量民力且所费不赀,然而总有人力所不及之事。在当时,黄河水患便是如此。(www.daowen.com)

立此碑时,刘天和身为河总,而就在前一年,黄河刚刚决口冲入运河,导致“自济宁南至徐、沛,数百里间运河淤”。图中所绘地形图,即是他主持浚河34900丈、筑堤12400丈、修闸15座、顺水坝8座后,黄河流域的情况。图中所标注的地点、山峦、州府、河堤等与史料记载相合。图左下角刻《治河臆见》,即刘天和本人对治理黄河的一些看法。他总结出黄河频繁泛滥、改道的六个原因,颇有见地。

《黄河图说》是现存最早的大型黄河水利图碑,是明代中期黄河图的典型代表。它全面反映了明代中期黄河分流时期的运河和黄河情形,系统总结了明代治理黄河和运河的方略,对研究明代中前期的黄河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虽然之后黄河有过数次改道,而图中所绘黄河水域流向如今早已不复存在,但此图仍为我们研究历代黄河治理情况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碑林还藏有一方《小黄河图》,已残缺,仅剩右下角部分,但从图上来看,与刘天和所立的《黄河图说》内容基本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