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风雨沧桑:西安碑林的珍藏版苏轼书法刻石

风雨沧桑:西安碑林的珍藏版苏轼书法刻石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苏轼的书迹刻石仅有一件,即清刻《集归去来辞诗》刻石,而黄庭坚和米芾的书法刻石,虽然也各有一件,但对其真实性仍有争议。《集归去来辞诗》刻石虽为碑形,可是按内容来讲,实为苏轼书法单帖。苏轼为这一组诗所加的诗题为“予喜渊明《归去来辞》,因集字为诗六首”。《集归去来辞诗》是苏轼在特殊境遇下,有感于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摆脱官场、归返田园生活的热情洋溢之辞而作,是借陶之酒杯,浇自我之块垒。

风雨沧桑:西安碑林的珍藏版苏轼书法刻石

西安碑林以拥有数量可观的唐代名碑驰名天下,相比之下,所藏的宋碑就要略逊一筹,因为唐末以后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已经东移。比如,能够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所谓苏、黄、米、蔡四大家,其书迹刻石在碑林中就寥寥无几。苏轼的书迹刻石仅有一件,即清刻《集归去来辞诗》刻石,而黄庭坚米芾的书法刻石,虽然也各有一件,但对其真实性仍有争议。本文要介绍的,就是苏轼的这件对碑林来说“物以稀为贵”的刻石,毕竟苏轼及其书法成就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太重要了。

《集归去来辞诗》刻石虽为碑形,可是按内容来讲,实为苏轼书法单帖。书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并入唐宋八大家。此碑圆首方座,高265厘米,宽102厘米。额题“东坡真迹”,篆书。诗句分三栏刻,凡42行,行7~8字,行书碑文的内容是苏轼为追和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辞赋名篇《归去来兮辞》所作的组诗。苏轼为这一组诗所加的诗题为“予喜渊明《归去来辞》,因集字为诗六首”。末署“元丰四年九月廿二日眉山轼书”。接下来是两则跋文。其一云:“广陵周镐、张卉、周瑄同观于岳起阁,时重九日也。”很可能是原题于墨本之上者。其二是刻石者邓霖对此“东坡真迹”的来历、流传及刻石缘由所做的说明。这两则跋文之后,还应有若干跋文,不知何时何故统统被凿去。从被凿去的痕迹看似有五则,所幸最重要的一则完好无损。

据邓霖跋文,这件“苏文忠公真迹”是邓父临终时交付给邓霖的,即让他刻石以广流传。当时邓霖应该在西安为官,于是他便“亟镌之文庙中”,即刻之于碑林,时间是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 。

在这件刻石的另一面,刻有沈荃所书《太上感应经》,其后有康熙初年任陕西巡抚的贾汉复的跋文。跋文未署年月,然贾汉复离陕是在清康熙七年(1668),则此经之刻应在此碑之前,那么邓霖在康熙二十二年所刻《集归去来辞诗》无疑是在此《太上感应经》的碑阴。(www.daowen.com)

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此后,由于仁宗妻曹太后、退职宰相张方平和范镇等元老重臣的营救,以及王安石的“一言而决”而得到从轻发落,于十二月二十八日被释放,贬谪黄州,历时五年。谪居黄州的五年,苏轼的精神世界开始了由崇儒向崇道、崇佛的转变,文学创作的题材也由关心百姓疾苦转为记游写景。《赤壁赋》等千古名作就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另外,闲暇之余,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这时起的。《集归去来辞诗》是苏轼在特殊境遇下,有感于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摆脱官场、归返田园生活的热情洋溢之辞而作,是借陶之酒杯,浇自我之块垒。

在书法上,苏轼擅长行、楷书,为宋四家之一。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创新意。苏轼常自云:“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可见他已经摆脱了晋唐法度的束缚,而是重视书写者主观情感的表达。比如,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帖》便写于元丰五年(1082),是他所说“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的最好诠释。他举起了“尚意”的旗帜,开创了真正属于宋人自己的书法潮流。

集归去来辞诗拓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