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北宋王遇墓志:珍藏版西安碑林九百年碑刻

北宋王遇墓志:珍藏版西安碑林九百年碑刻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遇墓志》刻于北宋宣和七年。此墓志形制比较特殊,志石上方篆书“宋王达夫墓铭”六字,并无志盖。墓志撰者为前原州靖安寨主簿时诩。由此可知,王遇是一位在当地颇有地位和声望的豪商,其家族财力雄厚、人丁兴旺。《王遇墓志》是目前所见为数不多的宋代商人墓志之一,其行文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墓志撰者时诩与王遇的孙婿进士左氏相熟,与王家亦有往来,故为其书志。王遇墓志拓片王遇墓志拓片(局部)

《王遇墓志》刻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此墓志形制比较特殊,志石上方篆书“宋王达夫墓铭”六字,并无志盖。墓志撰者为前原州靖安寨主簿时诩。

志主王遇,字达夫,卒于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享年八十岁。志文中有“虽号货殖,与商旅交易,不为龙断之罔,力生十年,坐致富盛”,“一门几百口,上下肃睦,人无闲言”,“里中或有习为不义,谆谆勉谕。期于从善而后已,于是信义著于乡闾”,等等。由此可知,王遇是一位在当地颇有地位和声望的豪商,其家族财力雄厚、人丁兴旺。他经营有方,晚年生活富裕安逸,还以入粟授爵的方式获得陕州助教之职,其子辈亦有三人补州助教之职。

《王遇墓志》是目前所见为数不多的宋代商人墓志之一,其行文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北宋是文人政治的高峰时期,科举制度发达,儒家传统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在长期的义利之争中,世人普遍认为义利不是对立的,但义仍高于利。因此,撰者刻意淡化了志主追求“利”的财富积累过程,弱化他的商人身份,而强调他“义”的一面,即尊重士人、仁义好施、重义轻利、端正乡风等不同于普通商人的高尚品行。

同时,宋代也是封建经济发展的高峰时期,商人同样可以入仕为官,而士子或迫于生计,或为重利所诱,也可以参与商业行为。因此,“商为四民之末”的观念已经被打破,士大夫阶层也开始乐于结交商人。墓志撰者时诩与王遇的孙婿进士左氏相熟,与王家亦有往来,故为其书志。他在志文中对王遇信仰佛教、尊崇儒学、以儒家孝悌思想治家的行为深为赞许。王遇家族也通过子孙入仕和联姻等形式提升了社会地位,除了王遇及其三子以入粟补助教之职外,孙辈更放弃了商人身份,转而习儒,他的女儿及孙女也与士子通婚。王氏家族利用经商获得了经济资本,正逐步由商人家庭向士人家庭转化。(www.daowen.com)

王遇墓志拓片

王遇墓志拓片(局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