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九百年风雨沧桑:西安碑林中唐至民国珍藏版

九百年风雨沧桑:西安碑林中唐至民国珍藏版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京兆府府学新移石经记》碑就记载了碑林初建的情况,尤为珍贵。额题“京兆府府学新移石经记”,碑阴为“京兆府学教授题名记”。京兆府府学新移石经记(碑阳)拓片(局部)京兆府府学新移石经记(碑阳)拓片吕大忠墓志附:吕大忠生平吕大忠,字伯进,是北宋时“蓝田四吕”之一。绘有《长安图》刻石,并立之于京兆府衙,今有残石入藏西安碑林。

九百年风雨沧桑:西安碑林中唐至民国珍藏版

西安碑林有着九百多年的沧桑历史,然而记录西安碑林变迁发展的史籍资料极少,主要是靠碑石的记载而知。宋《京兆府府学新移石经记》碑就记载了碑林初建的情况,尤为珍贵。

此碑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刻。此碑平首方趺,通高140厘米,碑身宽83厘米。碑文23行,行37字,楷书。额题“京兆府府学新移石经记”,碑阴为“京兆府学教授题名记”。此碑由黎持撰,安宜之书,安民刻字。

碑文记述了唐《开成石经》刻成及辗转存于碑林的经过。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陕西转运副使吕大忠见唐尚书省之西隅地势低洼,遂将《石台孝经》《开成石经》及颜、柳、欧等名家唐代名碑一并迁至“府学之北墉”,成就了“故都之壮观,翰墨之渊薮”的基础。文中详细讲述了吕大忠迁移石经的经过,以及碑林初成之时各碑石排列的位置,并盛赞他“有功于圣人之经”。正如文中所言,中华文化传承数千载,“道虽无穷而器则有敝”,以金石载体虽流传久远,然终难免如蔡邕所书《熹平石经》一般,初成之时观摩者填塞街陌,而历经沧桑变化,今之存者所剩无几,故如吕氏所为,实为保存珍贵的文化遗存做出了巨大贡献。

碑林迁移后的收藏展示状况,《京兆府府学新移石经记》也有着较详细地描述:“(开成石经)分列东西次比而陈列焉。明皇注孝经及建学碑则立之于中央,颜、褚、欧阳、徐柳之书,下迨偏旁字源之类分布于庭之左右……门序旁启,双亭中峙,廊庑回环,不崇不庳,诚故都之壮观,翰墨之渊薮也。”至此,开启了西安碑林的历史序幕。

京兆府府学新移石经记(碑阳)拓片(局部)

京兆府府学新移石经记(碑阳)拓片(www.daowen.com)

吕大忠墓志

附:吕大忠生平

吕大忠(1024—1100),字伯进,是北宋时“蓝田四吕”之一。“蓝田四吕”即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吕大临兄弟四人。先祖为河南汲郡人,后迁家于京兆蓝田。《宋史·吕大防传》载:吕大忠“元祐初,历工部郎中,陕西转运副使、知陕州,以直龙图阁知秦州”。吕大忠家学渊源深厚,尊儒重道。《宋史》载:“谢良佐教授州学,大忠每过之,听讲《论语》,必正襟敛容曰:‘圣人言行在焉,吾不敢不肃。’”说明吕大忠对儒家经典的敬重及搬迁石经的重视。其弟吕大防为著名政治家,元丰时任知永兴军府事。绘有《长安图》刻石,并立之于京兆府衙,今有残石入藏西安碑林。其四弟吕大临为著名学者、考古学家,著有《考古图》十卷,为中国最早的古器物考古图录专书。

吕大忠的生卒年月原来不详,所幸近年蓝田吕氏家族墓地被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有《吕大忠墓志》,为我们了解吕大忠的生平提供了新的资料。吕大忠为西安碑林建立的创始者,功垂史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