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陀罗尼经幢:佛教石刻的流传与珍藏

陀罗尼经幢:佛教石刻的流传与珍藏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专用于镌刻此经的佛教石刻——经幢,也随着陀罗尼经信仰的流传和风靡,遍布于大唐疆域的各个角落。《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是在唐高宗时期,由北印度罽宾沙门佛陀波利带入中国。这一灵验事迹也得到了武则天的重视,她很快批准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翻译。后来经幢上还出现了《心经》《金刚经》等其他佛教经典,但镌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数量最多。

碑石中有一类外观呈八棱形的石柱,柱身刻满经文,通常立于莲花台座上,其上再垒砌石雕华盖、宝珠等装饰,层层叠叠竟可达数米高,我们称这一类石刻为“经幢”。它自唐代出现,越往后发展,叠加的层数越多,装饰愈加繁复、华丽。它们常被放置在通衢大道、高山、寺院或者坟域,高高耸立,十分醒目

碑林第二展室内陈列的一通唐代经幢,仅保留下八棱形的幢身部分,其上镌刻着用汉文和梵文两种文字书写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据经文记载,信徒如能每日念诵此经,便可以消除一切病患、苦痛,可以延年益寿,还可以免除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的恶道轮回之苦。不仅如此,如果能将经文书写在高幢上,每当经幢的影子映照于身上,或者经幢上的尘土飘落于身,亦可消除信徒的所有罪业恶报,即所谓“尘沾影覆”。也许正是因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所具有的这种神妙无比的威力,使它首次被译为汉文之后,便迅速吸引了众多信徒,成为唐代最广为流传的佛经之一。而专用于镌刻此经的佛教石刻——经幢,也随着陀罗尼经信仰的流传和风靡,遍布于大唐疆域的各个角落。

我们知道,佛教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们的推崇,至唐代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原大地上。在数百年的传播史上,既有大量西域僧人在中原传经布道的足迹,更有唐高僧玄奘历经十七年赴西天取经的壮举。唐王朝的李姓统治者们虽然尊崇道家创始人李聃为祖先,也曾一度提出“道先佛后”的主张。但是无论佛、道孰先孰后,佛教信仰从来没有远离,那些由中外高僧带入大唐的卷帙浩繁的佛教经典,正等待着被逐一翻译和传播。(www.daowen.com)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是在唐高宗时期,由北印度罽宾沙门佛陀波利带入中国。在唐代,所有外来的梵文佛经都必须奏请皇帝批准,方可译成汉文流传,因此,如何能在众多佛经中脱颖而出,获得翻译的许可,也是传教僧人们面临的难题。佛陀波利在觐见皇帝之前一定是做足了准备工作,他了解到武则天不但笃信佛教,而且还大力推崇以文殊菩萨为中心的五台山信仰,于是便讲述了一段自己在五台山的奇遇。故事是这样的:佛陀波利不远万里从天竺国来到五台山朝拜,希望能一睹文殊菩萨圣容。正当他五体投地地向山顶礼拜时,从山中走来一位老人,告知他,只有从西国取回《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并在汉土传布,解除众生罪业,拯济幽冥,便能带他去见文殊菩萨。佛陀波利闻此欣喜不已,正要向老人道谢,却不见其踪影。他虽觉惊愕,还是立即返回天竺,取来了梵文经书,并呈献给大唐东土的皇帝。这一灵验事迹也得到了武则天的重视,她很快批准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翻译。随后,专用于镌刻经文的石经幢也应运而生。后来经幢上还出现了《心经》《金刚经》等其他佛教经典,但镌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数量最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