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曼曾评价茨威格说:“茨威格最让我欣赏的一点就是具有独特的天赋,能够凭借心理上和艺术上的技巧栩栩如生地重现历史上的某些时期和人物形象。”茨威格自己也说:“我在写作上的主要志趣,一直是想从心理的角度再现人物的性格和他们的生活遭遇。这就是我为许多名人撰写评论和传记的缘故。”对人物心理的分析与刻画,是茨威格的创作特点,也是研究者聚焦的问题。
对心理的分析与刻画是“记”与“传”的巧妙结合。朱祖林关注传记的人物心理描写,如他在《斯蒂芬·茨威格心理描写的现代风格》一文中,提出了“心理时间”这一概念,茨威格“要在这些单位时间量中表现人物情绪兴奋的持续强度与意识流动的轨迹”,因而“能输出大流量的意识活动,潜意识中的心理积淀也往往在这短暂的瞬间勃发”。[4]也有人关注心理刻画的具体方法,如於贤德将之称之为“放大法”,即“在重点表现人的内心冲突时,把心理活动的展开过程从一般的叙事进程中分割出来,不再沿用作品在事件叙述中采用的节奏和进度,而是暂时地把叙事的进度停顿下来,把人的内心世界的动态表现放到文学的放大镜下面加以细致地审视”[5]。
然而,其更为重要的作用是使传主在他笔下成为有血有肉的活的生命,而不是简单的符号的必要手段,是塑造“圆形人物”[6]的基础。
【注释】
[1]舒昌善.真实、渲染、魅力:读斯蒂芬·茨威格的历史特写[J].读书,1984(1):62.
[2]黄文华.茨威格的生活与创作[J].译林,1982(2):267.(www.daowen.com)
[3]朱红素.世界著名作家艺术个性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83.
[4]朱祖林.斯蒂芬·茨威格心理描写的现代风格[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7(4):63.
[5]於贤德.艺术美的品味与探索[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2:53.
[6]於贤德.艺术美的品味与探索[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2:5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