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人类群星闪耀时》创作历程-最长的短章

《人类群星闪耀时》创作历程-最长的短章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创作周期来看,《人类群星闪耀时》耗时最长,因而,其中的14篇短短的历史特写被称为“最长的短章”。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参与政治活动被捕并判处死刑,行刑前1分钟获得沙皇特赦。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中创作和思想的转折点。年轻的上尉鲁日应市长迪特里希的邀请,为莱茵军创作一首战歌。发表于1923年9月2日的《新自由报》的《玛里恩巴德哀歌》,则是为了纪念歌德创作《玛里恩巴德哀歌》一百周年而创作的。

《人类群星闪耀时》创作历程-最长的短章

从创作周期来看,《人类群星闪耀时》耗时最长,因而,其中的14篇短短的历史特写被称为“最长的短章”。

下面我们将按照创作的先后顺序,来梳理一下这14篇历史特写的写作或发表情况:

1.《滑铁卢决定胜负的一瞬》:本文写于1912年9月13日,发表在维也纳的《新自由报》上。格鲁希元帅因错判形势,固守成命,没有及时驰援,导致拿破仑兵败滑铁卢。关于本文,茨威格在日记中写道:“我的小品文《滑铁卢决定胜负的一瞬》已经发表。不知怎么,我觉得内容有些空泛,节奏也可以更轻快一些。我觉得,我至今仍未把握住自己的风格,而是风格始终随着题材改变(正如我在和别人交谈时过多地迁就别人一样,不知怎么我仿佛是事先商量好的‘应声虫’)。”

2.《壮丽的瞬间》:本文写于1912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参与政治活动被捕并判处死刑,行刑前1分钟获得沙皇特赦。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中创作和思想的转折点。1912年,本文首次发表在莱比锡出版的《1913年岛屿出版社新书年鉴》中,标题为《殉难者:陀思妥耶夫斯基》。1927年,莱比锡的国立版画艺术与出版研究院出版了由作者签名且有编号、限量为25册的单行本。

3.《南极争夺战》:本文写于1914年,发表在1914年1月28日维也纳的《新自由报》上。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争夺南极的发现权,阿蒙森获胜;失望的斯科特同伙伴在返回英国的途中不幸殒命。2002年1月,本文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的中学语文教材,编者将其更名为《伟大的悲剧》。

4.《玛里恩巴德哀歌》:本文写于1923年,恰逢歌德创作《玛里恩巴德哀歌》一百周年,同年9月2日刊载在维也纳的《新自由报》上。1823年,74岁的歌德爱情失意,创作了《玛里恩巴德哀歌》。自此,他进入了另一个创作高潮。1923年秋季,岛屿出版社将这篇历史特写用同样的标题刊登在该社内部刊物《岛屿船》第四年度第四期(秋季号)上。

5.《逃向上帝》:本文创作时间不详,可能在1925年。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生命最后的日子离家出走。此时茨威格正在为《描述自己人生的三文豪》撰写人物特写《托尔斯泰》。

6.《黄金国的发现》:本文写于1927年。祖特尔在加利福尼亚发现黄金的消息吸引了大批淘金者,致使他的财产和土地被霸占。祖特尔最终家破人亡,走上了漫长的维权之路。

7.《亨德尔的复活》:本文创作时间不详,发表于1935年4月21日维也纳的《新自由报》。困顿中的音乐家亨德尔在一首诗中找到灵感,写下了不朽之作《弥赛亚》,他自己也因此得到了救赎。

8.《拜占庭的陷落》:本文写于1936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经过数次激战,最终从“凯卡波尔塔,被遗忘的小门”攻入,攻占了东罗马帝国最后的堡垒拜占庭。本文可能是专门为1936年赫伯特·赖希纳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名为《万花筒》的合集而写。

9.《不朽的逃亡者》:本文写于1937年。1500年,富有冒险精神的巴尔博亚随探险队到达美洲寻找财富。他不仅挤走了整支队伍的主人,还赶走了国王新派来的总督。为了避免惩罚,1513年巴尔博亚决定向南远征寻找黄金国,以此来庇护自己。在艰苦的旅途中,他成为第一个看到太平洋的欧洲人。然而,当他打算第二次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时,他却在新的征程中被新总督和自己的同伴暗算。(www.daowen.com)

10.《一夜天才》:本文写于1937年。年轻的上尉鲁日应市长迪特里希的邀请,为莱茵军创作一首战歌。经过一个夜晚的奋笔疾书,《马赛曲》诞生,并迅速传遍全国,激励着军人去战斗。而作者鲁日却无人问津,一生穷困潦倒,他只做了一夜的天才。

11.《飞越大洋的第一句话》:本文写于1937年。纽约金融家菲尔德发起铺设第一条横越大西洋连接欧美两洲的海底电报电缆的计划,却屡败屡战。6年之后,信心不减的菲尔德再次尝试,终获成功。

12.《封闭的列车》:本文写于1937年。列宁登上了从瑞士过境德国返回俄国的列车,从流亡地瑞士苏黎世返回俄国圣彼得堡。这列封闭的列车就像一枚炮弹,坐在里面的人物犹如威力强大的炸药,“这一炮摧毁了一个帝国、改变了整个世界”。

13.《西塞罗之死》:本文写于1940年。恺撒遇刺后,竭力挽救罗马共和国的西塞罗遭政敌安东尼的报复,最终遇害。

14.《梦的破灭》:本文写于1940年。美国总统威尔逊为了保障人类永久和平而奋斗,却惨遭失败。

由此,我们可以勾勒出《人类群星闪耀时》的14篇作品的创作情况。茨威格只是将自己之前发表在报纸(以《新自由报》为主)上的,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关的文章,辑录成书。这就是《人类群星闪耀时》现在的版本。

茨威格是一位多产的作家,截至1942年去世,他在报刊上共发表文章1400余篇。这些作品涉及历史、社会、现实、人生,评论文学、艺术、作家等,都是茨威格真知灼见的载体,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价值。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人类群星闪耀时》中的这些篇章在最初创作时,并不是茨威格刻意放入“历史特写”的集合中,而是属于《新自由报》投稿的大集合——茨威格19岁时就成为《新自由报》副刊的固定作家。故作如下猜测:

发表于1912年《新自由报》的《滑铁卢决定胜负的一瞬》,记述的是拿破仑1815年6月18日的滑铁卢之败。然而,在阅读历史资料后,我们发现1812年9月14日是拿破仑攻进莫斯科的时间。当时,茨威格可能是在梳理拿破仑的一生,从拿破仑大起大落的人生中找到了“滑铁卢决定胜负的一瞬”。发表于1914年1月28日《新自由报》的《南极争夺战》,距斯科特到达南极的时间,恰好是两年零十天。发表于1923年9月2日的《新自由报》的《玛里恩巴德哀歌》,则是为了纪念歌德创作《玛里恩巴德哀歌》一百周年而创作的。发表于1935年4月21日《新自由报》的《亨德尔的复活》,也与亨德尔去世的纪念日接近(亨德尔逝世于1759年4月14日)。

随着出版意图的明确,后期的一些篇章则多是为了《人类群星闪耀时》而写,而且政治的隐喻性也越来越强烈。如茨威格在谈论《西塞罗之死》的创作时说:“我写了一篇历史人物画像,像我在我的《人类群星闪耀时》一样,写的是西塞罗之死,他是第一个被一个独裁者虐杀的人道主义者。……他是我们的人,为我们的理想而死,死于一个与我们一样残忍的时代。”[8]而在《梦的破灭》中,威尔逊身上也寄托着茨威格的情感:“可怜的威尔逊,聪明睿智的梦想者,我要试着有一天把他悲剧的形象描绘出来,连同他所有的错误,尽管如此,连同他美好的信仰。”[9]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短章”的合集,本书中关于作家的篇章,多是建立在茨威格进行其他创作的基础上,可能是研究的“副产品”。如以歌德为主人公的《玛里恩巴德哀歌》,其创作的契机是歌德写下此诗一百周年纪念日,此时茨威格应该正在创作关于歌德的其他作品,如《反映在诗里的歌德一生》《关于歌德的诗》等。基于此,茨威格才能把歌德的性格和他这段失败的恋情描写得如此准确精到。再如写列夫·托尔斯泰的《逃向上帝》,因为茨威格当年正在为《描述自己人生的三文豪》一书撰写《托尔斯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