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渡云轩:导演工作中最早的场景

渡云轩:导演工作中最早的场景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渡云轩是我们最早搭的一个场景,有实验也有示范的作用。渡云轩的场景是在《婴戏图》的基础上拼出来的,我们加上了很经典的走廊。他到中原来学习汉文化,住在刘娥的渡云轩,在院子里玩耍、学汉字。我们最后放弃,不是因为真实感达不到,主要是因为觉得渡云轩外面不应该是山。《红楼梦》的绘画背景用在凸碧山庄和仙境,都在高处,但在渡云轩这么挂就是不对劲。

渡云轩:导演工作中最早的场景

渡云轩是我们最早搭的一个场景,有实验也有示范的作用。最后我看到全片,还是认为这堂景下功夫最多。

渡云轩的场景是在《婴戏图》的基础上拼出来的,我们加上了很经典的走廊。那个滑梯也在景里得以还原。滑梯是我坚持要的,为耶律康而建。他到中原来学习汉文化,住在刘娥的渡云轩,在院子里玩耍、学汉字。在孔明灯上写下“宋辽止战”那场戏就是从耶律康滑滑梯开始的。

我们多数的景都搭在棚里,再加上背景合成。现在一般的古装戏都会用到背景合成。我拍《红楼梦》的时候,已经在用背景合成了,整个大观园都是虚拟合成的。因为我们没有真实的拍摄场地,内外景基本上都是棚拍,时间短来不及盖,只能用这种方法实现。而且我也不认为影视作品一定要有真实的建筑才能拍,尤其是古装剧

棚里拍外景确实在技术上要求很高。电影是有棚拍传统的,但电视剧拍摄的量比较大,五六十集的剧涉及的场景至少要有几十个,《红楼梦》就涉及了上百堂场景。有一本专门写《红楼梦》建筑的书,说《红楼梦》涉及的人物有七百多个,场景有三四百处。《大宋宫词》涉及的场景至少有六七十处。我们想在棚拍的基础上加上背景合成,这样让画面更有绘画感。

这一点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容易。我们这次的特效团队和《红楼梦》不一样,但是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而且虽然有了《红楼梦》的拍摄经验,仍然有新的难题。我们是2018年6月8日开机,其实5月就开始在棚里搭实验景了。基本上每次拍戏我都这么做,先尝试一些方法看拍摄的可操作性,开机之后好往前推进。一般开始会尝试解决一些比较普遍的难题。

应该用什么样的背景,我们在实拍之前做了很多尝试。

我们一开始没有用蓝布,直接挂的绘画背景,最后放弃了这个方案。挂绘画背景,就是在棚的四周挂上逼真的巨幅山水画。拍《红楼梦》的时候就这么做过,效果还不错,虽然它只是二维的平面背景,但能在画面里造成空间感,带来远近虚实的关系。

我们最后放弃,不是因为真实感达不到,主要是因为觉得渡云轩外面不应该是山。《红楼梦》的绘画背景用在凸碧山庄和仙境,都在高处,但在渡云轩这么挂就是不对劲。一开始是觉得它跟山的距离不该那么近,再一想,开封是平原,渡云轩周围怎么可能是山呢?

还有一个很实际的原因。我们是在棚里拍,棚四周挂绘画布景会跟建筑离得太近,从窗户往外看出去,背景几乎挨着墙,导致能拍到的只有一小块,可能就只有一块石头而不是整座山。曾念平一开始也觉得挺好,后来因为这个原因还是放弃了。拍《红楼梦》的时候没有这个问题,因为那个棚特别大,景相对小,背景离得远,距离关系相对好很多。

当时我们也尝试了各种调整,调比例、调距离,但怎么都不对,后来就把这个方案取消了,还是用传统的蓝布。

场景元素的布置跟《红楼梦》也不一样。《红楼梦》是王府,这次是宫廷,区别还是很大的。不是说把很多东西往宫殿里一搁就可以,搁什么东西有很多讲究。宫廷的很多东西是有严格规制的,而王府是另一种规制。最后我们从大量的宫廷绘画里找到一些最常见的布置蓝本。

仇英的《汉宫春晓图》是我们参考最多的一个蓝本。它是明代的画,内容是描写汉代宫闱生活的日常,比如妆扮、浇灌、插花歌舞、下棋、饮茶、斗草、戏婴等,应有尽有。整幅画涉及一百多个人物,个个衣着艳丽、栩栩如生,成为后人了解宫闱生活的史料大全。

这种规制在中国古代宫廷里面有深远的延续。后来我跟曾念平还有美术指导宋军讨论,认为宫廷场景最重要的特征应该是园林感。比如宫廷画里面树的造型就有这种特点,树下面的花坛都是盆景化的。《汉宫春晓图》中的假山都有一个汉白玉的底托,这就是放大的盆景的概念。这些跟市井的植物有巨大的区别。

画里的树只有那么几类,最多的树是松树。尤其是在办公区域,比如大清书院、朝堂,还有皇帝寝宫周围。松树四季常青,在宫廷里面放松树是比较合理的,在市井放棵松树就很少。所以开始做背景合成的时候,特效公司在宫里到处都用茂密的白杨、槐树填充背景,感觉皇宫跟植物园一样。我们就给他们看各种相关的宫廷画,看得最多的就是《汉宫春晓图》。然后合理安排场景里的植物,马上看着像那么回事了。

场景的规制就是这么摸索出来的。拍《红楼梦》的时候,我们到最后最大规模的工作就是选树。选树形,就照着盆景去选。比如宋徽宗《听琴图》里那棵松树,我们御苑的那棵松树就是照这棵来做的。在剧中我们没有特意去拍那棵树,它只是一个背景元素,也许观众不会特意去注意到它,但是有它在背景,就构成一个大的氛围。真实感就是这样营造出来的。为了纪念这棵松树,我们海报团队特意找仔仔、梁冠华和房子斌,分别坐在画中几个人物的位置上,拍了一张海报,还用电脑把一个小书童合了上去。

所以这些布置都有一定的来源,大多是从古画里模仿而来的。古画里面有人们认可的一些约定俗成的基本概念,摸索清楚之后照着来就比较可靠,不然自己瞎摆的话,很难看着像样。尤其是皇宫,里面的布置都是多少年慢慢积累出来的,像故宫里的树就没有哪一棵是随便放的。

在空间布置上,宋画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其中最重要就是留白。中国画特别讲究留白,而且经常是大面积的,比如云雾。留白能够把主体的轮廓突出出来,给人很多想象,这种想象也很重要。我基本上是从拍《红楼梦》的时候开始研究的。那时候大量用背景合成的技术,背景到底应该放些什么东西?我们看了很多古画,包括宋画。这次又把那时候看的画拿出来,只是说更集中地看宋代的画。(www.daowen.com)

我们最后贴背景的时候就是遵循的这个逻辑,一定要通透,要有留白。场景的空间感主要是靠这些留白构置出来的,和主题之间有前后的关系。古代的园林往往是局部小景,不像植物园或者森林那样大面积的一片。画面反而不怕它空,空意味着通透,通透才会好看。

不光背景,搭景也要考虑留白,我们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比如加帘子还是不加帘子,加隔扇还是不加隔扇。最后我们做了一个大的调整,就是加隔扇,但只是两边各一扇,没有全都装上。这样就通透,是“阁”的概念。好多古画包括《汉宫春晓图》里面,屋子里的窗格基本上都是通透的,没有遮得很死的墙。后来的建筑都是半截的墙面,上面再安窗户,宋代还没有这种。那时候全是大隔扇,隔扇都是通的,就像落地窗。我在拍《红楼梦》的时候就考虑到这一点,拍戏没有墙恰巧也很方便。而且宋代很多过廊也没有栏杆,有的话也是特定的一种栏杆。

上面说的这些,都是我们开拍前做实验的时候就大量试片,一步步确定下来。但因为我们是用背景合成,太通透了也有个麻烦。当时曾念平就讲,打光的难度也增大了,光效营造变得很重要,而且隔扇通透,隔扇后面就是蓝背景,都要抠图。最后选用纱帐和珠帘来平衡这个问题。我们试了好几种纱,纱不能太细,细了太透,也不能太粗,粗了就看不见。最后就要那种半透不透的,这样就能够省掉一些“抠蓝”的工夫,也能有通透的效果。

我们把这种建筑格局稍微夸大了一点,就是为了让它有通透感。我们用了帘子,有挂上面的“走水”,有挂下面的幔帐。这样不光好看,还方便拍戏的时候打光,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会很灵活,有变换的余地。

我也一直不让多用帘子,这样才能把它的建筑结构突出出来。不用帘子会显得空间大、简约,没什么太多的装饰感,所以也得想各种办法平衡这个问题,因地制宜布置不同的东西。

隔扇的图案我们做了很多种,在不同的景里用不一样的,这些都参考的是宋画。比如有一种图案像鱼,但换个角度看又是朵花,能看到花瓣。皇宫大殿一律用六菱形。每种花纹好像都有特别的说法,宋军把这些都研究明白了,我们拍《红楼梦》把他练出来了。

地面的规制,我们也是参考的《汉宫春晓图》,路面就是用小碎石子铺的。日本建筑设计里面,小碎石子就用得很多,典型的就是枯山水,从中国传过去演变来的。

我们也有一些调整,比如画里不像我们有这么规整的几何图案,我们的楼梯也比画里的宽。实际上我们是把整个院落给图形化了,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减少绿地的范围,绿色要有,但不能太多。

我们对渡云轩主要的定位是要有园林感。渡云轩不在皇宫里,但相当于皇家的一处别墅,应该是皇家级别的庭院。这涉及很多具体的细节,比如房基,民间用的全是砖木,而宫廷都是用石头,一下子就能区别出来。包括台阶也是类似汉白玉的高级石料。还有前面提到的,画里面的景观树、景观石都是在一个大石缸里头,不是直接种在土里,这也是宫廷的规制。

中国画里面的这种典型性很重要,我们能靠这种典型性去想象宋代的感觉。刘娥的皇后寝宫也是照着《汉宫春晓图》来找感觉的。我在《汉宫春晓图》里看到有一种带暗纹的绿色的柱子,很有感觉,很女性。但是色标很重要,找不准就会不雅。我们第一次做出来的柱子看着就很土,不是画里的那种绿,后来返工重新处理,才实现了对的效果。而且有时候色标找准了,往上画的时候又不准,这些考验的是美术团队的审美和经验。

场景细节要符合应有的身份,才会显得好看。走廊栏杆的设计也有细节,比如渡云轩的栏杆就用了蝙蝠形状的样式,蝙蝠是福气的寓意。再比如栏杆下面有画。《汉宫春晓图》的栏杆下面就有画,一幅接一幅。这些画也要挑选图案,要让每个府都不一样。

柱础,就是柱子的底座,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细节。我跟宋军商量了好久,最后给柱子都加上了汉白玉的底座,整个规格就上去了。刚做出来的时候没有这个东西,我看了觉得有点怪,感觉有点像世俗民房,顶多是一个大一点的地主家的房子,加上底座之后就觉得高级了。总的来说,这也是皇家建筑和民居的区别。

还有斗拱,这是皇家建筑的标配。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特色,北宋时候的斗拱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非常细致,也有灵活的变化。而且斗拱不是谁都可以用的,到唐代之后成了皇家专有的东西,就不让民间用了。

宫廷柱子大多是朱红色。红其实有很多,宫廷里的朱红是很讲究的。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有些历史宫廷剧里面的红不准,或者虽然准了但分量感不够,一般来说是工艺做得不够。宫廷里的柱子不只是涂一层漆就完工,一般会常年保养,一层一层往上涂,就像漆器一样,最后涂出来一种厚度感。那种朱红就非常扎实,拍出来会很有质感。但我们现在很难讲究到这种程度。一开始我们的柱子也只涂了一层,一点厚度感都没有,我就让他们多涂几层。后来有一次去看景,美术的人就跟我说,柱子上的漆已经涂了四层了。

上漆的工艺是比较繁复的。我们是刷一层颜色,然后拿砂纸打一遍,打完再刷一层,刷完再打一遍,再刷,再打……虽然做不到像真正的皇宫里那样刷十几二十几层,但刷上三四层,出来的颜色绝对比只刷一层要好。刷一层的我们叫“大漆”,颜色会被柱子吃进去一些,只留着一半,半透明的感觉,显得很单薄。不过影视剧特别多的场景,都要刷四层确实比较难,我们就挑了主要的场景做到位。

现在材料也跟古人的不一样。古人没有什么复杂的科技,但讲究工艺。以前修的楼或者桥,几百年过去还是不变,工艺和材料都很扎实。我们去拍开封的大相国寺、开封府,看到那些古老的斗拱,都没粉刷,厚重感完全不一样。现在拍东西要做到那样不太可能。我们的墙其实都不够厚,门也不够厚,古代皇宫的门一般来讲是轻易推不动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