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刘娥与狸猫换太子:历史故事中的惊人事件

刘娥与狸猫换太子:历史故事中的惊人事件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刘娥有很多说法,包括她替丈夫执政,但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故事里,其他事情加起来可能都没有“狸猫换太子”这么有名。武则天和吕后成为告诫历史的反面教材,刘娥也不例外。“狸猫换太子”就是这样的事件。我觉得不能干讲“狸猫换太子”,要讲时代背景。换太子的事情,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说法都是刘娥的阴谋,我觉得不合理。这样他才不得不用换的方式,让这个孩子名义上变成刘娥的嫡出,让刘娥有全权抚养他的权利。

刘娥与狸猫换太子:历史故事中的惊人事件

构思的过程是无形的,但实际上是创作最重要的部分。这个过程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大宋宫词》这部剧的构思我想了半年多。什么才是这个剧的核心价值?当时天天就想这个问题,但在别人看来,好像你什么都没做。我是属于一定要想清楚才敢动手拍的人。要是构思不想好,边拍边临时去想,可能就会非常影响出来的效果。

到了拍的时候,我还会不断反省:初衷是什么?最想拍的东西是什么?千万不要拍着拍着就跑了。一定要抓住这个去判断所有的事情,去想所有的可能性。

面对同样一个故事,每个人的创作思路可能都不一样。就这部剧来说,我的兴趣点在刘娥这个女人身上。关于刘娥有很多说法,包括她替丈夫执政,但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故事里,其他事情加起来可能都没有“狸猫换太子”这么有名。我好奇的是,刘娥这个女人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故事?

它是古代几大谜案之一,正史没有记载。只有宋仁宗开棺的说法。最早出现在元杂剧里,后来被写进明代小说《包公案》,也收进了清代小说《三侠五义》。戏曲里的刘娥就是恶毒的刘太后的形象,仗着权势胡作非为,把别人的孩子据为己有,目的是褒扬包拯为民办案时不分阶级高低贵贱,是创作者发挥的。想想也挺有趣,刘娥这样一个在政治上没有污点的女人,流传到民间却被妖魔化了,可以想见古代的男权有多强大。

不过相对来说,历史对刘娥的评价是很正面的。历史文本中几乎不提及参政的女性,在蔡东潘的《宋史演义》中有一句评价刘娥的话——“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就是说她有武则天和吕后的才能,但没有她们的恶,虽不是正史文本,这也算是男权历史对一位权力中的女性做出的最高评价了。相比之下,武则天得到的评价很负面。武则天都封号了,建立了一个朝代,还造了名字,但是历史编年表上没有这个朝代,她的碑上也没有文字,这个女人在正史上就相当于没有存在过。

女性在历史当中从来都是在男权规束和凝视下生存的。武则天和吕后成为告诫历史的反面教材,刘娥也不例外。只是刘娥用实际行动证实她没有政治野心,男权才放心,歌颂了她的美德,特意把她入太庙摘掉通天冠上二串冕旒作为佳话记载下来。

对创作戏剧来说,最好用的东西不是这句话,不是这样的历史定论,而是能成为故事的事件。“狸猫换太子”就是这样的事件。为什么在刘娥这个女人身上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这件事其实是这出戏最重要的戏剧核心,可以说全部的剧情就是从这件事推演出来的。写戏要找戏剧载体,就是找这么一个东西,它是能够串起来这个人和这个朝代的纽带。

我觉得不能干讲“狸猫换太子”,要讲时代背景。发生这个事情是要有土壤的,比如它不可能发生在武则天身上。

顺着这件事往下想,能带出很多很多的事情。刘娥她已经是皇后了,为什么要“换”?她为什么要这孩子必须是她的?那她有没有孩子?为什么没有孩子?有过吗?跟谁有过?这么想下来,这个故事就慢慢出来了。

换太子的事情,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说法都是刘娥的阴谋,我觉得不合理。我认为更可能是一个“阳谋”,是赵恒和刘娥一起做了这样的决定,而不是宫斗的产物。不是他偏宠刘娥这么简单。我们试着把这个事情讲清楚,也给刘娥的形象做了相对合理化的处理。我们的理解也许并不能替代历史的真相,但算是为这个悬案给出了一种可能的解答。

我认为如果皇帝不知道,太子是换不成的。如果知道,这故事就有意思了。赵恒和刘娥怎么一起做了这件事?史学家蔡东潘在《宋史演义》中说,刘娥对郭后杨妃都很好,并无宫斗,她对李妃的儿子很好,视如己出,说刘娥“上未敢欺罔真宗,下未忍害死李侍,第不过借此以攫后位……至有狸猫换主之讹传……全属荒唐”。

所以阴谋论也是不合理的。如果真是刘娥的阴谋,换太子是为了皇后的位置吗?她已经是皇后了。有没有可能皇帝因为宸妃生了皇子就把宸妃立为皇后?确实有这个可能,李宸妃生的皇子也是赵恒的血脉,名正言顺,但我们认为赵恒不答应这么做有他的原因,才导致非换太子不可。

这就涉及养育的问题。赵恒子嗣单薄,这个问题不光涉及生育,还有养育,甚至养育比生育更加重要。赵恒身体越来越差,孩子就算生下来他可能也没有多少时间看他长大。他不是仅仅想要一个皇子,还必须让这个皇子能接他的班当上皇帝。这皇子生下来就是一棵独苗,抚养他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皇帝不是容易的事情。他很清楚,在他死了之后,能够担此重任的只有刘娥,而不可能是生母宸妃。这样他才不得不用换的方式,让这个孩子名义上变成刘娥的嫡出,让刘娥有全权抚养他的权利。我认为只有从这个角度才能理解赵恒是如何参与这件事情的,而有这样想法的人,只可能是皇帝。

刘娥能够完成此托,合格的政治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赵恒看重刘娥有这方面能力,大臣们心里也认同。我们也写了一笔,婉儿怀孕之后有人建议立婉儿为后,但赵恒不答应。他在朝上问大臣,要她来辅佐未来的皇子当皇帝的话,你们大家觉得行不行?大家就不说话了,比较之下,大家肯定是觉得刘娥行。而刘娥之所以有不错的政治能力,又跟赵恒生病之后刘娥有机会处理政事有关,慢慢锻炼出来了。

前面说的这些是因,狸猫换太子是果,我们要从能造成这个事件的因讲,自然就把整个故事推出来了。

所以到底怎么样塑造刘娥?她是一个像武则天一样对权力有欲望的人吗?很可能不是。那么如果她跟武则天不一样,她对什么有欲望?我认为武则天更追求平权;而刘娥追求情感的平等,追求存在感。她的欲望是在情感的层面。她跟赵恒两个人相依为命。而且如果不这么写,你就没有办法理解赵恒这个人,也没有办法理解刘娥。

刘娥民女出身,在京城无亲无故,最后变成了皇后。从所有的历史资料来看,她把姿态放得很低,生活也非常朴素。我认为她更看重的是跟赵恒之间的感情,而不是地位。她跟武则天不一样,对权力并没有特别的野心。这是我们写这个人物的底色。我们有意在刘娥身上做了一些这样的描写。比如她跟赵恒说,就让婉儿当皇后,我没有意见,只要你在我在,就行了。这是她朴素的愿望。而且婉儿给赵恒侍寝也是刘娥牵的线,她自己迟迟不能怀孕,就设法分担赵恒的忧虑。(www.daowen.com)

再说赵恒。一个皇帝有三宫六院,刘娥到底哪里好?这个女人比他大几岁,又不能生孩子,还没有宗族势力。一般来讲,在后宫她根本没有什么优势。但赵恒就是觉得她好。早在赵恒继位之前,他们就在一起了。后来各种势力反对赵恒带刘娥进宫,结果他们居然维持了十五年的宫外情。最后在赵恒不懈的努力下,刘娥在四十二三岁的时候终于得以入宫封后。人与人就是一物降一物。我觉得她身上没有别的,主要是一种母性,总能够给他一种依靠,也许跟她民女出身直接相关,她对赵恒来说才具有特别的意义。

两个人之间有这么结实的情感关系,一定有患难之交,甚至有救命之恩。所以剧里一开场他们俩就是生死的交情。元侃(赵恒当太子之前名元侃)把刘娥拉上马,刘娥又把元侃拉出水。这层关系比你情我爱更有分量。爱情倒在其次,而且两个人也都不是青春期第一次谈恋爱了,所以我们没有花太多笔墨去渲染。

两个人的这层关系,我们也借助了一些戏剧性的情节来表现。比如皇子麟儿被刺杀之后,太宗要赐死刘娥,元侃从道义和情感上都接受不了。他跟父亲讲,不能这样对待一个救命恩人。在元侃眼中刘娥是善良的,救他命的时候并不知道他是皇子,他觉得这样的人可以信任。有了这些剧情的铺垫,我们才能够相信他们彼此的忠贞是可信的,后来即便是只能宫外恋,他也愿意把两个人的关系维系下去。

这里不得不说子嗣对皇权的重要性。皇权的传宗接代可以说是做皇帝的头等大事,历代如此。在皇权继承的问题上,北宋建立初期有过一次变更,起因是赵匡义杀了他哥哥赵匡胤,夺了皇权,后改名赵光义。赵光义为了名正言顺,伪造了他母亲杜太后的遗诏,说皇权传兄不传子,所谓“兄终弟及”。可一旦赵光义皇位坐稳了,他便又想传子了,想摒弃兄终弟及。这样就自相矛盾了。太宗时代的老臣和新政派一直为此死掐。赵恒是在这种气氛下,被太宗生生推上皇位的,太宗废除了他自己立下的规制。赵恒是第一代传人,可见能否再传代对他有多重要,恰恰他宠的刘娥又是一个生育能力不是很强的人,可想而知赵恒的面临的阻力有多大,有点“顶风作案”的意思。所以赵恒要封刘娥为后,全看她能不能怀上龙嗣。这就是狸猫换太子前的局面。

从这件事上可见女性在历史中的作用,生育被定义为女性的第一使命。生育可以说就是我们这部剧的母题。刘娥的故事就是一个为生育而自我牺牲的故事。那个时代的女性是做得出来的,她们能为历史和男性作出最大的奉献就是生育。而除了生育之外,刘娥还有养育之责,因为她是帝王选中的女人。

赵恒生育能力也不强,这是他的一桩心病。他弟弟元份则不同,有四个老婆,光儿子就生了二十多个。赵恒虽有过几个孩子,却没有一个是刘娥生的,所以刘娥在生育上应该也是有一些问题。这也是后面换太子的直接原因。

所以我们在开篇让刘娥流了一次产,想象是宫外孕,这给她的生育能力带来一些影响。在古代社会,不论是生理特点还是社会需求,生育都是女性最大的一项功能。刘娥到底有没有生育能力,历史上没有一处记载过,我们剧里的理解是从狸猫换太子推演而来的。

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希望她是一个生理上有缺憾的女人。情愿相信她有生育能力,只是出身和命运多舛导致生育能力并不那么旺盛。我不太希望她不够女人,而应该是母性很强的一个女人。总的来说,我们的重点应该在于理解整个历史环境中她的经历,是怎么造成了最后的结果。

写故事有不同的写法。我们写刘娥跟赵恒有过孩子,但又因为经历苦难没有保全下来。得有一些不幸事件成为这个生育故事的因,才有换太子的合理性。

生育的问题想清楚了,但我们真正要写的戏其实是养育。后来的事实证明,赵恒选择刘娥抚养赵祯是对的。刘娥呕心沥血抚养出了一代明君,完成了赵恒的托付,成功辅佐赵祯继位。为此,刘娥在朝廷上排除异己,为赵祯扫清道路,最后也没有像众人担心的那样做,即效仿武则天独揽大权称帝。因为这样,她才被世人接纳,历史学家才给予她高度评价,说她“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这是一个在男权凝视下,女性顽强独立的故事。

武则天和太平公主都是有权力欲的。武则天有高度保护欲和占有欲,尤其是对家人。她很清楚,有权力才能保护自己,其次是家人。而刘娥与她最大的区别,在于她并没有那么强的权力欲。她从头到尾不认为自己是在掌权,而是在维护赵恒。这是一个更纯粹的情感思维。

我觉得她更多是把自己当作母亲和妻子的角色。她接受了赵恒的重托,心里想着这是她的使命,一定要完成,等儿子长大成人,就可以放手了。即便最后想去一次太庙,都是她为了向夫君还愿,仁宗是她在先帝面前交付的一份人生作业。告慰后,脱衮冕还原为民女,结束了一生。

刘娥的思维不像武则天,可以说是相反的。她是朴素的思维,权力不是她的目标。她表现出对权力的漠视,这种漠视是以自洽而非进攻的方式。大臣们不让刘娥进宫,让她守灵,她就去守灵。武则天就一定不会这样,陪葬被削发为尼关在白马寺,在李治来扫墓时,她抓住千载难逢的机会,巧妙地让他认出自己,带她回宫。武则天是有权力欲望的女强人,是一名女权主义战士。

刘娥可以摄政但没有这么做,我觉得跟她为人处世的方式有关。她很清楚女性在男权当中的地位。她的人缘很好,在大臣里面有口碑,这是很难得的。大臣都怕她篡权,连寇凖最后都防着她。我们还写了要命的一笔,就是赵恒背着她留了一份遗诏,也是怕她篡权。最后她到太庙见赵恒还愿的时候,她跟赵恒说,你还防了我一手,但我压根就没有过这种念头,你太小看我了,或者说太高估我了。我全部是按着你的嘱托去做的,儿子我给你照顾得很好,我也没做任何对不起你和大宋江山的事情。这时候,你能感觉到女性的光辉,不是世俗可以定义的。

总的来讲,我觉得她对男权没有反抗只有周旋,但不等于妥协,同样彰显了她作为女性的独立性和大气,最终完成了一个妻子对丈夫的承诺。这种母性的格局反而是伟大的,高于男权之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