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Han化后丧俗与民族性格在汉水流域民俗文化

Han化后丧俗与民族性格在汉水流域民俗文化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林林总总的汉画图像,以生动准确的形象记录了汉代社会人际交往中的礼俗、宗教信仰、丧葬习俗、岁时节俗、宴饮食俗、建筑风俗、娱乐习俗等等。其二,汉代厚葬习俗的观念性因素。除了经济条件的支撑,文化观念的催化是汉代厚葬习俗流行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汉代厚葬风俗不仅与经济的发展直接相关,同时更重要的是风俗观念民间信仰的产物。

Han化后丧俗与民族性格在汉水流域民俗文化

汉画是一个为人熟知的专有学术名词,指的是现存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墓室壁画、帛画、器物画等等。这些民族文化瑰宝,或因为是地面上石祠中的画像,或因为是尘封地下时至当今发掘的文物,所以能够保存下来。汉画类文物内容十分丰富,可以系统地反映整个汉代的风俗文化和社会生活面貌。这许许多多神采飞动、栩栩如生的画像,既是汉代人观念信仰、价值取向的反映,又是汉代民风、风俗的折光;既是沿袭至今的汉族风俗观念形成的重要参照物,又是中华民族传统风俗的重要载体。其内容驳杂,形象繁富,组合成一卷汉代社会的风俗画,一部世俗生活的断代史,对于鉴古证今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林林总总的汉画图像,以生动准确的形象记录了汉代社会人际交往中的礼俗、宗教信仰、丧葬习俗、岁时节俗、宴饮食俗、建筑风俗、娱乐习俗等等。

汉画的内容大体有以下主要方面:门楼建筑、庄园楼阁、舞乐百戏、杂技宴饮、角抵博弈、庖厨酒肆、商贾市集、牲畜农耕、采桑纺织、渔筏盐井、狩猎骑射、征战杀伐、车马出行、门吏迎宾、神山巍巍、天国奕奕、伏羲女娲、羽人怪兽、东王公、西王母、九尾狐独角兽、日月高照、仙霞云蒸、鹤鸣雀舞、飘然仙升。这些内容,百态千姿、形象生动,主要发挥着汉画的象生意愿和升天理想两类功用。此外,还有大量的历史人物与历史故事则主要发挥着伦理教化功能。由于画像石、画像砖是墓室、石祠建筑材料,是墓室的有机组成部分,帛画和器物画是汉墓葬品的组成部分,所以,它们的存在首先为汉代丧葬习俗的研究提供了最为直观的佐证材料。

其一,从风俗的形成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汉墓中图绘雕刻画像的风俗与汉代经济的发展具有直接关系。汉代以前,民间丧葬长年流行木制棺椁葬式。丧俗中大量使用画像砖、石建筑大型砖石墓葬的习俗,伴随汉代经济发展和民间价值取向流变的历史而兴起,伴随汉代国运的衰退而衰亡。这种现象如影随形,同步兴衰,不仅饶有兴味,而且具有很高的经济史和风俗史研究价值。(www.daowen.com)

河南南阳发掘的针织厂汉墓、汉郁平大尹墓、麒麟岗汉墓、长家店汉墓、中原技校汉墓等画像石墓或呈T字形,或呈品字形,或呈回字形,周阁回廊, 规模庞大。汉郁平大尹墓有前大门、中大门、两主室、藏阁、车库、耳室等部分组成,完全是一座形同现世的仿阳宅建筑。麒麟岗汉墓雕刻画像多达十五幅,技艺俱佳,显现了民间的富足,艺术的发展,见证了建立在生产发展、国力强盛基础上的那一时代的厚葬风俗之流行。

其二,汉代厚葬习俗的观念性因素。除了经济条件的支撑,文化观念的催化是汉代厚葬习俗流行的重要因素。从精神的侧面看问题,厚葬习俗的形成有着坚实的传统延续因素和观念基础。汉代丧葬观念是华夏民族传统风俗的延续,主要表现为灵魂有知信念和对灵魂升天的追求。这一重要的内在观念因素,遇到了汉代推行的以孝治天下的“察举征辟”选官制度的催化,极大地加剧了汉代厚葬习俗的风行。从当时人的认识讲,王充的《论衡》谈到“人死辄为鬼神而有知”的普遍观念。魂灵既然有知,那么,活人需要的,死人也需要。这种注重孝道,把厚葬当作至孝表征的价值判断,强化和刺激了该风俗的普及,形成汉代的风俗特色。许多人对父母极尽厚葬之能事,以求得孝名。目的在于举孝廉,并进一步博得功名。凡此种种,互相作用,推波助澜,最终导致了厚葬之风的持久兴盛。

由此可见,汉代厚葬风俗不仅与经济的发展直接相关,同时更重要的是风俗观念民间信仰的产物。这些民间信仰都鲜明地带有当时社会的民间功利目的,其功利目的主要表现在服务于天国理想追求,阴间的奢华生活以及以宣扬孝道为代表的伦理教化、道德教化之中。这种风俗通过琳琅满目的汉画表现出来,既具有浪漫逍遥的文化价值追求,又具有“发乎情止乎礼”的儒学传统影响,在“焱焱炎炎,扬光飞文,吐焰生风,欱野喷山,日月为之夺明,丘陵为之摇震”(班固《两都赋》)的光辉灿烂中,传导着典型浓郁的中华风俗文化信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