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调是板腔体系的地方戏曲剧种,以瓮胡为主要乐器,属南方曲风格, 其演出剧目大多为生活对子戏和折子戏,主要流行于钟祥、荆门等县,曾一度讹称良善调,源出清初川东北梁山县(治所在今梁平)一带流行的灯戏曲调。与今梁平县俗称的“包头戏”或“端公戏”所唱“胖筒筒”调有血缘关系,与湖北随县花鼓戏的梁山调,郧阳花鼓戏的琴子腔、堂戏的大筒腔、柳子戏的杨花柳以及灯戏、提琴戏的正腔等唱腔同源异流。但作为自成体系的剧种,则形成于湖北钟祥一带。清乾隆年间梁山调传入湖北钟祥,与当地民歌和其他戏曲声腔相融合后,形成了行当较为完整、独具声腔特色、自成体系的地方戏曲剧种,至今在江汉平原一带传承。
从剧目看,梁山调的传统剧目原有一百多个。现尚能演唱的仅六十多出, 内容多反映家庭、社会的伦理道德问题。以唱、做并重的“苦情戏”独具特色,蟒靠戏和武打戏很少。过去经常上演的剧目主要有《打芦花》《天平山》《蓝桥会》《双官浩》《雪梅观画》《雪梅吊孝》《雪梅教子》《董永分别》《七姐送子》《芦林会》《安安送米》《描容》《五娘吃糠》《窦老送子》《赶潘》《杨氏送饭》《胡迪骂罗》《常文秀卖妻》《打金银·店子会》《美人瓶》《送寒衣》《赠银》《张广大拜寿》等。(www.daowen.com)
从角色看,梁山调的角色行当分生、旦、净、丑,以生、旦、丑为主。生行又分老生、正生、小生、奶生(娃娃生);旦行又分老旦、正旦、二旦、小旦;丑角常兼唱花脸和摇旦(丑旦)。生、旦首重唱工,讲究真假嗓结合自如、圆润,注重唱情。艺人中流传有“凶、吉、快、慢、离、合、悲、欢” 八字演唱要诀。丑角多练武功,手脚轻捷、灵巧。各行表演多从越调吸收营养,运用程式比较注意规范,做工也较讲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