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鞭 是随县花鼓戏旦行、丑行的程式表演动作。《打裁缝》的女主人因受到裁缝的调戏而恼怒,举鞭抽打上身赤膊(事先腰系帆布带)的裁缝,打在腰际发出清脆的响声。其口诀为:脚步要站稳,眼睛瞅得准。鞭子打得响, 身上又不痛,鞭子打不响,身上起了梗。
打连厢 是荆州花鼓戏的表演的动作。分两节进行,开始,丑打竹板走扒子挡上场,唱“打连厢”调,旦上,走内荷花(由内往外转)、外荷花(由外往内转),唱“十枝梅”调。第二节,旦结合多种舞蹈身段步法,以金钱棍打出五花点、小翻花、满天星和大翻花等招式。丑旦舞蹈动作配合有上、中、下三路,分别走双龙出水、横跋步、背靠背、快跑步、蹬转步、双靠肩、双抢步等。在演出中不断有所发展,将铁门坎、筋斗、蝎子倒爬等武功用于其中。
亮肚 是汉剧十杂的程式表演动作,用于《芦花荡》中张飞与周瑜交战。周瑜败后从小路逃走,张飞赤身暗藏芦花荡内,二人相碰交战。周瑜拼命压住张飞的丈八蛇矛,张气得大声喊叫,紧逼周瑜,亮出鹤抓小鹰之态,侧身倾斜,二目圆睁,右脚站立,左脚腾空,右手执矛,左手高举五指张开,肚腹鼓起,时起时收,鼓起膨大如罗汉肚子,收则肚皮贴背,吓得周瑜斜身倾倒,浑身颤抖,低声叫饶。俗称“罗汉功”。
滚棚 是汉剧的程式表演动作。汉剧武丑在农村草台演出《三盗九龙杯》时,用六根柱子搭台,中间两根高,前后略矮,盖平顶棚。杨香武上场走边, 至台中处,为了避免宫卫发现,缘柱上棚,从左至右,从右至左,滚成“之” 字形。然后落在台前杆子上,背手抓住杆上的钉子,作贴壁挂画状。接着一脚勾住铁钉,一脚蹬住杆子,横悬空中作顺风扯旗状,窥测宫中动静。然后翻向悬在台中的两根吊杠上,用脚套住,倒挂金钩,观察动静,见没有人, 翻下,盗走玉杯。越调也有此特技。
缩身 是汉剧丑行的程式表演动作。演员沉矮档劲,双膝弯曲,手肘弯缩,紧贴肋边,腰弓背驼,头断千斤(耷拉脑袋),行走中速碎步,脚掌落地,后到脚尖,左脚先起步,不超过右脚尖,右脚两步,紧紧相连,头晃身颤,手捏两拳,微摆配合,行走如同蛇形。用于《羊肚汤》中张母出场和吃羊肚中毒。
仙人镖叉 是荆州花鼓戏的程式表演动作。荆州花鼓戏《张三赶妻》中旦、丑两脚都踩轿子表演。张三和王氏见面时,经过相认又不敢认,要认又怕认错的多次反复,终于认定无疑后,张三喜极,将王氏举起,头顶王氏腹部,一手托头,一手拿脚,在台上跑圆场,先是大圈,逐渐缩小,速度越来越快,然后把王氏往台前一丢,这时旦角一个腾翻挺立在台上,要立得住, 站得稳,才能优雅亮相。(www.daowen.com)
甩辫子 是汉剧武丑的头顶功。演员蓄一尺多长的辫子,尾系一个铜钱。表演时,左右各摆一张椅子,演员右脚独立,左脚悬起,将头上挞帽落在脚尖上,右手拿扇,左手掌撑在左椅背一角,左椅子三脚悬空,一脚落地,甩起头上辫子,用铜钱系住右椅背,随后甩发带动右椅子悬空旋转,同时手中的扇子向右转,脚上帽子、手掌下的椅子向左转,随着唱腔,四物齐舞,左右转动。
老背少 是汉剧八贴的表演。先扎一假人(老翁)绑在演员的胸前,演员扮演少女,上穿女装,下穿男装。表演时,一人要用大、小嗓唱生、旦两行的唱腔和道白。上身做花旦的身段,下身走老生台步。上桥下桥,快步起跑,慢步喘气。表演有一定的难度。
咬碗 是随县花鼓戏的程式表演动作。《血汗衫》的陈氏,被屈斩时,其子桂娃来送饭,三声叫娘,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叫第三声时,声大而颤抖, 陈氏猛然转身,桂娃将碗送于她娘口边,陈氏一口把瓷碗咬破,表现人物因受冤枉,内心极度悲愤的心理状态。
赶毛驴 是一种反映民间青年夫妇爱情生活的哑剧舞蹈,在郧县流传很久。毛驴前身和后身用篾扎纸糊后裱画,头尾能活动,系于演员腰部。由一丑一旦二人表演,旧时多为男扮女装坐毛驴。内容是新郎官送新媳妇回娘家拜年,用各种动作表演翻山越岭,上坡下坡,蹚水过桥,越涧跳沟等。伴奏用郧县“二棚子”曲调,由主琴“蛤蟆翁”和民问打击乐合奏浪板。后多改时装表演,男女分扮,有的加道白或唱词。
台妆 是一种技巧造型,人物有舞蹈姿态,但无舞蹈动作,而又有音乐伴奏。通过安装“性子”,把三至六岁的男女儿童装扮成戏曲或传说故事中的人物,扮演者的身形、姿态由布裹缠“性子”而成,有的站在花朵上,有的立于兵器尖端。每台由八人肩抬,故又称“抬妆”,一般扮四台,用民间流行的“凤凰点子”曲调伴奏,细吹细打。小演员们随着“八抬”步履的颤动和音乐节奏自然舞动手臂,做出造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