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汉水流域民俗文化:陀罗的流行原因分析

汉水流域民俗文化:陀罗的流行原因分析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陀罗也作“陀螺”,是一种普及型的儿童玩具,南北城乡均多见。抽陀罗多取冬季,在冰面上尤为适宜。陀罗之所以引人并得以广泛流行,原因有三:一是材料易得,工艺简单。三是陀罗具有较强的竞技性,多以转动速度快、时间长为佳,相互比较中,往往能激发儿童的竞争兴趣。陀罗至迟在宋代已十分流行,宋人留下的绘画作品中已能见到陀罗和小鞭子,证明了那时陀罗与现在的形制已基本相同。

汉水流域民俗文化:陀罗的流行原因分析

陀罗也作“陀螺”,是一种普及型的儿童玩具,南北城乡均多见。用木头削成圆柱形,下尖,尖脚安一粒钢珠;再用一杆小鞭子的鞭梢缠住陀罗腰身, 用力一拉陀罗就旋转起来,再用鞭子不断抽打,陀罗即旋转不停。抽陀罗多取冬季,在冰面上尤为适宜。抽打时,活动量较大,对臂、腰、腿各部均有锻炼作用。陀罗之所以引人并得以广泛流行,原因有三:一是材料易得,工艺简单。各种木头都可以用来制作陀罗,专门制作陀罗的民间艺人则用“旋床”旋制成形,并绘画各式纹样,售价极便宜。所以,在旧日中国,没有玩过陀罗的孩子是极少的。二是游戏过程极为有趣。陀罗转动后,抽打时具有较强的“进攻性”,尤其适应男孩子的心理要求。抽打不及时或不准确,陀罗就有可能停转或歪倒,在抽打过程中造成了游戏者的紧迫感,执鞭的孩子往往怀着紧张兴奋的心情置身游戏中,对少儿心理是一种较强的刺激。三是陀罗具有较强的竞技性,多以转动速度快、时间长为佳,相互比较中,往往能激发儿童的竞争兴趣。

陀罗至迟在宋代已十分流行,宋人留下的绘画作品中已能见到陀罗和小鞭子,证明了那时陀罗与现在的形制已基本相同。宋代周密《武林旧事》卷六载:“若夫儿戏之物,名件甚多,尤不可悉数,如相银杏、猜糖、吹叫儿, 打娇惜、千千车、轮盘,每一事率数十人,各专藉以为衣食之地,皆他处之所无也。”清人翟灏在《通俗编》中认为这里所说的“千千车”即为陀罗之属。各种陀罗均有装饰,有的在上半身刻有几道弦纹,有的雕刻一周竖线纹, 也有的将陀罗染成红、绿、黄、紫各色,再用白色描绘花纹,还有的在顶面涂绘各色圆环。另有一种陀罗在陀螺顶面按一定比例分别涂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高速旋转时,陀罗顶面即成为白色。以此来说明太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