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流域是歌谣的重镇。从古到今,从上到下,其歌谣浩如烟海,多如繁星。其歌,一般指各种民歌,或讲说,或单唱,有长有短,有悲有喜,也有伴随各种游艺进行的;其谣,一般均指上口念、说或表叙(顺口溜),有长有短,表述念说方法不一。汉水流域歌谣的体裁较多,如劳动歌谣、时政歌谣、仪式歌谣、情歌、生活歌谣、历史传统歌谣、儿歌童谣,以及不入流的杂歌谣等。劳动歌谣、生活歌谣在这些歌谣中占量最大最多,这是因为它和劳动生产以及人民生活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同时,也是由于民间文学从来就是“生产者的艺术”,和劳动生产有着天然的联系。
一是歌头歌。歌头,短而明快,常为开场词,以引人注意,有以锣鼓伴音,也有以道白、念词形式出现。如: 《皇帝见我也低头》: “山歌子来八个头,阎王见我就发愁。孔夫子见我就下马,皇帝见我也低头。”
二是劳动歌。劳动歌大多出现在各种劳动生产活动中,主要内容是对劳动过程的展示,对劳动场面的描绘。其社会作用在四个方面:总结劳动经验, 传授劳动技能,激发劳动热情,提高劳动效率。如《抬石头歌》:“(领唱)山歌口外子来鸣,(齐)哟号哟号号! (领)八个口外头哟号, (齐)哟号哟号号!(牡丹花儿红)(领)国王口外见我吗,(齐)哟号哟号号!(领)也发口外愁哟号,(齐)哟号号(牡丹花儿红)(领)皇帝口外见我吗,(齐)哟号哟号号!(领)也下口外马哟号!(齐)哟号号(牡丹花儿红)(领)孔夫子口外见我吗,(齐)哟号哟号号!(领)也点外头哟号!(齐)哟号号!(牡丹花儿红)”(陕南民歌·南郑·林其昌唱)。劳动歌为最多,可以说,劳动有多少内容,就有多少劳动歌与之对应。薅草有薅草锣鼓:“高高山上插杆旗,点点人马齐不齐。人马齐了就架势(开始),人马不齐干着急。” “六月太阳当头照, 男女上坡薅野草,锄头口上生水火,蓐尽野草好长苗。”盖房子有上梁歌: “主人家强真个强,砍倒大树盖楼房。前盖三间朝王殿,后盖七间子孙堂。朝王殿里出太子,子孙堂里状元郎。房子盖在龙头上,子子孙孙理朝纲。房子盖在龙腰上,状元榜眼探花郎……王母娘娘抱小鸡,本是主人叫鸣鸡,不要头,不要尾,要它鲜血祭大梁。”挑担有《挑担歌》,如: “闪起担子豁起风, 还比骑马坐轿轻!”打草有《打草歌》,织布有《织布歌》,就连拾粪、捉鳖、打野猪、抬轿也都有相应的歌。
三是时政歌。时政歌主要是对国家或社会上重大事件和变更的歌唱。如《荒年歌》记载: “崇祯一年遭天旱,崇祯二年被水淹,崇祯三年倒还好,蝗虫吃了半边天。”明末李自成、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多次进出这一地区, “开开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这样的明末流行民谣现在仍然保存在当地的民歌中。《白莲教闹五更》则反映了白莲教起义军在襄阳、郧阳两地的斗争历史。[79]
四是仪式歌。仪式歌主要用于各种宗法、宗教、习俗、节令、丧葬、结婚、生子、盖房等重大活动,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习俗,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无讲究不成世事”,故在文化习俗方面,形成了不少传统的仪式,流传后世。如,在结婚仪式上,要用《撒草歌》, (结婚时新妇下轿进屋时歌唱):“一撒麦子二撒料,三撒媳妇下了轿,四撒核桃五撒枣,六撒两口百年好,七撒金子八撒银,九撒媳妇进堂门,十撒一把满堂红,日月常存步步升。”在打鼓闹祖的仪式上,要唱孝歌《开歌路》:“月儿弯弯照九州,孝家请我开歌路,歌路不是容易起,未曾挎鼓汗长流。(商洛市山阳县孝歌)”起屋盖房上梁要唱《上梁歌》: “东方起得早,迎日紫云飘。西方起得早,吉星常普照。两头一般挺,中间坐个小朝廷。”升匾有《升匾歌》:“匾放东,子子孙孙坐朝中。匾放南,子子孙孙当朝官。匾放西,子子孙孙穿朝衣。匾放北, 子子孙孙当侯爷。四方都放交,子子孙孙戴纱帽……”等等。
五是情歌。情歌在歌谣中占一定比例,内容非常广泛,主要抒发男女之间由于相爱而激发起来的悲欢离合的思想感情,而在婚恋、怀念、交往方面居多。其中有一些歌表现的就是男女房事生活的内容,有的是用比喻的方式, 有的则是赤裸裸的描写,当地人把这些歌叫作“酸歌”或者“荤歌”。这些歌一般都具有离经叛道的鲜明色彩,表现了对封建礼教的蔑视。譬如《新媳妇闹五更》:“一更鼓儿天,一更鼓儿天,新来的新媳妇面惭惭,面惭惭没见过丈夫面。小奴家一十八,丈夫一九零,先脱绣鞋后拽裹脚,吹灭小明灯才把绣衣脱。二更鼓儿多,二更鼓儿多,小情哥上来就把奴来摸,奴不肯强把奴按着。叫郎好狠心,叫郎好狠心,好一似猛虎上了奴的身,头三阵吓掉奴的魂。三更鼓儿催,三更鼓儿催,小奴家今年我一十八岁,一十八岁没吃过这大亏。嫂嫂淌眼泪,嫂嫂说过的,再过三年谁也不怕谁,只有使坏牛哪有犁坏地……”再如《绣香袋》: “石榴花开叶叶青,妹绣香袋送郎君。银针绣出梭罗树,彩线绣出五色云。银针有情线有意,为此操得不是心……郎君若还不相信,拿在手上看分明。春夏秋冬十二月,月月香袋绣古人……”这类歌中比较著名的还有《十杯酒》《五把扇子》《十劝郎》《十二时辰》《十绣》《送郎十里亭》《十八摸》等,仅《闹五更》曲调就有《小姑娘闹五更》《寡妇闹五更》《月亮闹五更》《姨子闹五更》《姑娘闹五更》《陪郎五更》《洋烟闹五更》《新媳妇闹五更》等数种之多[80]。(www.daowen.com)
六是世俗日常生活歌。世俗日常生活歌直接反映世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凡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婚姻生活等都在反映之列,而其中,尤以反映最苦惨的农民和妇女生活为最普遍。有的是吟唱人情世故,如《钱》: “山珍海味离不了盐,能说会道离不了钱。有钱能使鬼推磨,没钱不必苦周旋。财主为钱把田买,商人为钱拨针尖。美女为钱失了节,老爷为钱罢了官,强盗为钱害人命,小盗为钱挖窟眼。农夫为钱苦种田,脚夫为钱苦熬煎,担挑卖油抬轿杆,下磨脚板上磨肩。有人为钱挨打骂,有人为钱结了怨。有人为钱不认亲,有人为钱不要脸,有人为钱逞凶恶,呜呼一命丧黄泉。”有的是历诉生活的凄苦,如《匠人》: “木匠睡的柯杈床,泥匠住的烂草房,裁缝穿的旧衣裳,大夫家里病婆娘,卖盐的喝淡汤,织布的穿的烂麻稚。” 《穷汉难》: “漏漏房,烂烂锅,想烧开水没柴禾,炕上睡个病老婆。”再如《长工回家看婆娘》:“月亮爷,亮光光,长工回家看婆娘,炕上一摸冰凉凉,婆娘死的硬邦邦。”有的是控诉世道的不公,如《打官司难》:“一日官司十日打,十日官司得半年,官不要钱礼要钱,礼不要钱饭要钱。”总之,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全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七是历史传说歌。历史传说歌,多为反映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汉水流域各地,反映这方面最多的是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如姜子牙钓鱼、扶周,秦始皇筑长城,孟姜女千里寻夫,韩信领兵、算卦,诸葛亮智谋出兵、用计,赵匡撤送京娘,王祥卧冰,李三娘担水,武松赶会,包公办案, 李自成造反等等。如情歌《绣香袋》中描述“绣”的过程: “正月香袋绣古人,得道修仙到天庭,左边绣的韩湘子,右边绣的杜林英。二月香袋绣古人, 上绣雪梅女钗裙,左绣情人艾玉女,右绣商郎小夫君。三月香袋绣古人,上绣桃园三将军,左绣弟兄刘关张,右绣军师诸(葛)孔明……”后面还有唐朝人物罗成、秦叔宝、李世民;三国人物赵云、周瑜、黄盖、曹操;宋代的杨六郎、焦赞、孟良、穆桂英;牛郎织女;张果老、吕洞宾;广寒宫的嫦娥、玉兔、梭罗树;明朝的朱元璋、徐达、刘伯温;孟姜女和万祀良;王三公子和玉堂春。从历史人物、古代神话到传说人物、民间故事、戏曲和小说中的人物,可谓荟萃古今、济济一堂。
八是儿童歌谣。儿童歌谣范围较广,有的是成人教儿童唱的,有的则是儿童之间互相传唱、互相补充、说唱较长的串歌。这些歌谣,一般可分为四类:一是儿童幼时老人唱给儿童听,以便提高儿童智慧的,如“三岁娃,会栽葱,一栽栽到河当中,过路君子莫打动,尽它开花结莲蓬”。二是儿童间游戏、玩耍所唱的歌谣,如《点兵点将歌》:“点兵点将,点到和尚,和尚没钱, 卖裤子过年。点兵点将,点到和尚,有钱喝酒,没钱跟我一起走。”三是从儿童心理方面出发的事理歌,反映儿童对社会一些事物的朦胧看法(或是一种幼稚观念),如《来去歌》:“有去有来梁上燕,有去无来弓上箭;有去有来机上梭,有去无来水上波。”四是绕口令,为儿童间练习语言和判断事物,或斗智逗趣的歌谣。再如《月亮走,我也走》: “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提茶卤,一提提到罐子口。罐子口,去卖油,卖了油再摘红石榴。”
九是月令类歌谣。即根据时令的变迁和风物的变化,逐月描写不同的生活劳作内容,并抒发与之相应的喜怒哀乐情感的歌谣。著名的代表歌谣有《十二月》《望郎十二月》《十月怀胎》《十月探妹》《十想》《十爱》《十恨》等。如《十月探妹》:“正月探妹是新春,我一带拜年二看灯。看灯是假意呀, 妹吃,我看你是真心。二月探妹是龙抬头,郎在学中把书读。口里念文章呀, 妹吃,我一心挂两头。……”再如《农时歌》唱道:“正月里赶会把钱拿,多买木铣和荆杈。锄头挖镢不能少,筐子萝卜得两仁。牛笼嘴,白砂桦,皮条扎鞭少不下。炮绳梭头早准备,抽空拾掇犁和耙。二月惊蛰树发芽,红薯母子早排下。春分跟前种粟谷,过了清明点棉花。清明下秧栽白田,谷雨下秧栽麦茬……”把一年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所涉及的农业生产知识说得清清楚楚,类似《诗经》的《豳风·七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