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汉水流域的民俗文化成果

汉水流域的民俗文化成果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众所周知,楚辞的闪亮登场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重大事件。早在西周时代,在汉水流域已经响起了《诗经·国风》里周南、召南嘹亮的歌唱,从汉水流域的大山腹地走出了一位文武双全的著名诗人尹吉甫。据华中科技大学张良皋教授在《巴史别观》[75] 中考证, 《诗经》十五国风的编次是严格按照其作品产生源流的先后顺序和流传路线而确定的。

汉水流域的民俗文化成果

文学史记载,真正称得上中国南方诗歌起源的歌谣,当属传说中大禹妻子涂山氏的“候人兮猗”了。当时大禹为了治平泛滥宇内、为害天下洪水,离家在外十三年,风餐露宿,胼手胝足,三过家门而不入。这种胸怀天下、大公无私的壮举,让普天之下遍享幸福的黎民感激涕零,却给长年独守空房的涂山氏带来了绵绵无尽的寂寞和孤独。在每天黄昏时分,涂山氏都会拖着沉重的步履,一个人走到门前的高岗上,引领长望,一遍又一遍地吟唱着“候人兮猗”,意思就是“我在等待着那个人哟……”那种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孤寂凄凉情境,让人不忍遐想。不成想,这令人同情哀悯的痛苦呻吟, 竟成了中国南方诗歌的滥觞[74]

众所周知,楚辞的闪亮登场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重大事件。从此,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由集体口头创作到个人书面创作、由民间创作到文人创作的新时代。在此前,所有的诗篇都被视为民间集体口头创作,都是无名氏作品,包括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从屈原以后,文学开始了署名创作的时代。但是,随着文物考古历史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事实远不是如此。早在西周时代,在汉水流域已经响起了《诗经·国风》里周南、召南嘹亮的歌唱,从汉水流域的大山腹地走出了一位文武双全的著名诗人尹吉甫

华中科技大学张良皋教授在《巴史别观》[75] 中考证, 《诗经》十五国风的编次是严格按照其作品产生源流的先后顺序和流传路线而确定的。十五国风首为《周南》,次为《召南》。周南地区在汉中盆地西部及汉水中上游一带, 召南地区在汉中盆地东部及南阳一带,号称“二南”。可以作为佐证的材料是清同治版《房县志》载:“周文王化行江汉,是为召南。”“二南”地区是周的基本地盘,泛称南国,但当时其基本群众不是周族。周南之地是蜀人,召南之地是巴人,所以“二南”实为“蜀风”和“巴风”。而“巴风”和“蜀风” 的发源地则在古鄘国,其源头应该是鄘风。在《周南》《召南》之后,才有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魏风、唐风……这些国风,都可以逆向反溯, 从中都能找到它们和《周南》《召南》的影响关系。

鄘国民间歌谣向中原的直接流传及其巨大的创造能量,充分说明了一个事实:鄘国是一个古老的诗歌部落,在这里,民间歌谣的创作历史是如此的久远、传统是如此的深厚、普及的程度是如此的广泛、影响扩散是如此的强力。从《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在这里泛化情形,可以推测《诗经》在这里的生根普及的程度。《关雎》头四句是: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在尹吉甫故乡的民歌则对它作了如此的“改编”:“关关雎鸠一双鞋,在河之洲送过来,窈窕淑女难为你,君子好逑大不该,年年为哥来做鞋”。这是版本之一。再看其二: “关关雎鸠往前走,在河之洲求配偶, 窈窕淑女洗衣服,君子好逑往拢绣,姐儿见了低下头……”还有第三、第四, 如此等等。对此,袁源先生有一段分析文字:“究竟是两千多年前的周朝采诗官把《年年难为姐做鞋》这样的民间口头传唱的山歌加以修饰成《关雎》而流传千古呢,还是《关雎》那样的古老民歌,在鄂西北民间世代传唱,演变成今天的《年年难为姐做鞋》呢?无论是前者或是后者,都可以说明至今仍在古鄘国所辖的房县流传的传统民歌,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正因为如此,所以古鄘国州《鄘风》才流风所及,魅力四射,遍地开花。也正是因为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诗歌传统的土壤,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有名可考的大诗人尹吉甫才得以率先出现在汉水流域。(www.daowen.com)

尹吉甫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是西周周宣王的宰相,一代著名的军事家、诗人、哲学家,他的“天生垂民,有物有则”的说法为儒家和道家同时提到,成为儒家和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初渊源和引用例证之一。

关于尹吉甫的真实姓名,以前不为人所知。自从《兮甲盘铭》发现以后, 经王国维郭沫若等学者的考证,才得知他姓兮,名甲,字吉甫。因甫、父古音相同,故文献中又写作吉甫,尹是他的官职。关于尹吉甫最早的记载, 是《诗经·六月》中的诗句: “文武吉甫,万邦为宪。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这里描写的是尹吉甫征伐“狁”,得胜回京之后, 设宴招待诸友的盛况。诗中歌颂他才兼文武,为万邦之宪[76]。这里“武”,实际上是指尹吉甫在征伐“狁”中所显示出的军事才能。而尹吉甫的文化修为,他的官名“尹”则昭示无遗。《说文》中云: “尹,治也。从又,握事者也。”《文字源流浅说》谓“尹”像手执针之状,也不确。只有王国维“执笔为尹”[77] 之说,最符合实际。在西周,尹氏是掌管文化的最高官吏,国际的一些重大祭祀、重要的法律文书,都要他起草和承办,这在文献证据中是很多的。所以这种职务,必须是最有文化的人才能胜任,尹吉甫就是这样的一位最有文化的人。同时,从他的名称来看,他必定是一个长期从事太史工作的人,才有可能将其真实姓氏失传,遂使人误其姓尹的[78]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首位有名可考的诗人,尹吉甫既是周王的采诗官,同时自己也留下了煌煌诗篇。尹吉甫曾作《大雅·烝民》,还有《大雅·崧高》《大雅·江汉》《大雅·韩奕》等诗篇。他的诗歌主要是歌颂和赞美周宣王的功绩,但对宣王疏远贤臣等过失也作了善意批评。如《大雅·烝民》: “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对此,史家赞许说, “宣王君德有失也,仲山甫则能补之”。又如《大雅·崧高》中对宣王含有讽意。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宣王的“功”与“过”,对其作了正确的评价。“吉甫作颂,穆如清风”,尹吉甫的诗对于历代进步诗人影响较大,更重要的是,他的诗篇开了中国文人诗歌的先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