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汉水流域民俗文化中的人日节俗、春分秋分及道教法会

汉水流域民俗文化中的人日节俗、春分秋分及道教法会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汉朝就有人日节俗,魏晋后更加重视。也有在这天理发的习俗,“二月二龙抬头,家家男子剃龙头”。春分这天,昼夜时间相等,所以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各地的道教宫观在三月三日这一天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会,道教信徒们也

汉水流域民俗文化中的人日节俗、春分秋分及道教法会

破五。正月初五,称“破五”,有“破五如初一”之说,互相请客,场面不小于年三十。这是一种叫作“赶五穷”的风俗,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 打扫卫生。鞭炮从每间房屋里往外头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轰将出去,让它们离我们远远的,越远越好。尤其放“二踢脚”(两响)称“崩穷”,把“晦气”“穷气”从家中崩走。

人们从初一至初四已经四天没干活了,日出之前放炮崩穷后,要努力干一天活,称“恨穷”。“破五”意味着只要在新的一年里,不辞劳苦勤勤恳恳便可过上好日子。一般商家也在“破五”这天开市,旧俗春节当中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块儿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日,觉得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次日即各自营生。

农历正月初七,“人日”,摊煎饼,吃七宝羹。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因此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就有人日节俗,魏晋后更加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也叫彩胜、华胜,剪彩纸为花、剪彩纸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或贴屏风,或戴头发上, 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以后,更重视这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登高大宴群臣。要是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 出入顺利。

在汉水流域还有一种说法,农历正月初七为“火星爷”生日,这天不能梳头,尤其是女孩子梳长发,梳头就是梳火星爷的胡子,火星爷会生气的。

正月初八“谷日”,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说明这一年稻谷丰收,如果天阴则代表这年收成歉少。

民间还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人们制作小灯点燃用来祭祀,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祭祀用两张神码,第一张印着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张则是“本命延年寿星君”,两张前后撂在一块儿,夹在神纸夹子上,放在院中天地桌后方正中受祀。神码前陈放着用香油浸捻的黄、白二色灯花纸捻成的灯花,放入直径寸许的“灯盏碗”点燃,或用四十九盏,或用一百零八盏,再供熟元宵和清茶,黄昏后,开始以祭北斗为目的地祭祀。祭祀后,待残灯将灭,将神码、香根与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祭祀完成。

农历正月初九为“上九日”,传说是玉皇大帝诞辰,道教宫观兴打醮。祭拜天公的仪式相当隆重,在正厅天公炉下摆设祭坛,一般都是用长板凳或矮凳先置金纸再迭高八仙桌为“顶桌”,桌前并系上吉祥图案的桌围,后面另设“下桌”。“顶桌”供奉用彩色纸制成的神座(象征天公的宝座),前面中央为香炉,炉前有扎红纸面线三束及清茶三杯,炉旁为烛台;其后排列五果(柑、橘、苹果香蕉甘蔗水果)、六斋(金针、木耳、香菇、菜心、豌豆、绿豆等)祭祀玉皇大帝;下桌供奉五牲(鸡、鸭、鱼、蛋、猪肉或猪肚、猪肝)、甜料(生仁、米枣、糕仔等)、红龟粿(像龟形,外染红色,打龟甲印,以象征人之长寿)等祭玉皇大帝的从神。

立春为一年二十四节第一个节气,立春的“立”表示开始,“春”表示季节,故立春有春之节气已开始之意。农谚有“春打六九头” “几时霜降几时冬,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语,从冬至开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

立春亦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在古时,无论是在元日前还是在元日后,先一日,知州、知县领导下属及群众列队于土牛、芒神(古称管木之官,后作神)前,以之迎春,兆丰年。其时地方群众多以豆串挂牛角上, 乞免天花(牛痘)之灾。

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风俗,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 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农历正月十七本不是什么节日,只是传说这天是老鼠嫁闺女的日子,所以这天不能动剪刀之类的器具,动了就是坏了老鼠的吉祥,到了晚上老鼠就会来咬你家的衣服和被子。

农历二月二,为龙抬头之日,谚曰: “二月二,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廿四节气之一的惊蛰。据说经过冬眠的龙,到了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所以古人称农历二月初二为春龙节,又叫龙头节或青龙节。这天让七岁的孩子入学堂,拜先圣,拜老师,启蒙读书。也有在这天理发的习俗,“二月二龙抬头,家家男子剃龙头”。旧时民间有“有钱无钱, 剃头过年”的说法,春节前剃头理发到了二月二,已经一个多月,又因正月过年,不能剪“发”(发财),此时正是需要剃头理发的时候。二月二龙抬头, 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二月二剃头的习俗。“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小孩剃毛头”也是这一原因,为取吉利在剃头中间加“龙”字,叫剃“龙”头,以区别其他时间的剃头,还有些女孩子选此日穿耳孔。

农历二月十二,古有“花朝节”,又叫“百花生日” “花神生日”和“扑蝶会”。所谓“花朝”实指百花竞放之时,古代“花朝节”主要有踏春赏花、女子剪彩花插头、花间扑蝶、官府出郊劝农、皇帝赐诗等。据文献记载,“花朝”一说最早出现于周处的《风土记》,该书写道: “浙间风俗言春序正中, 百花竞放,乃游赏之时,花朝月夕,世所常言。”这一天,家家都会祭花神, 闺中女人剪了五色彩笺,取了红绳,把彩笺结在花树上,谓之赏红,还要到花神庙去烧香,以祈求花神降福,保佑花木茂盛。(www.daowen.com)

春分,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中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春分在中国古历中的记载为: “春分前三日, 太阳赤道内。”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我们习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则处于各季的中间。春分这天,昼夜时间相等,所以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俗话讲:“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一场春雨一场暖,春雨过后忙耕田”。春季大忙季节就要开始了,春管、春耕、春种即将进入繁忙阶段。

农历三月三日,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华历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军事战争的正神。各地的道教宫观在三月三日这一天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会,道教信徒们也会在这一天到宫观庙宇中烧香祈福,或在家里诵经祈祷。又相传农历“三月三”又是王母娘娘的生日,因此三月三也叫“王母娘娘千秋节”,这一天的传统风俗就是踏青春游、登山逛庙会。所以道教信士以最高的礼仪庆贺,非常隆重。

在这天汉水流域有武当山三月三庙会。史料记载,从宋代开始,武当山道教都要在这天举行法事活动,民间信士们都要到武当山祭祀真武,渐渐形成了武当山三月三庙会的习俗。“三月三”庙会是融道家文化、武当武术、风俗风情为一体的参与性较强的民间文化活动。庙会期间武当道教都要举行斋醮大法会、拜龙头香、信物开光、撞吉祥钟等独具道教特色的宗教系列活动, 同时还举行大型武当功夫表演、武当茶道表演、皮影戏、民间歌舞以及地方戏曲、杂技、剑河灯会等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风俗表演和艺术品展示活动,广揽各地风俗民艺,充分展现传统民风民情,充满喜庆、祥和气氛。

在汉水流域地区这天与别的地方还有些不同,在当地这天也被称为“鬼节”在这天要祭祖,要上坟烧纸,晚上一般不出门,与“七月半”类似。

阳历四月五日为清明,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 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此节日前为寒食节,兴寒食,有结伴踏青者,大多冷饮冷餐。凡是新坟,须于社日(古代祭灶神之日,在立春后第五日)前祭扫。清明节的活动种类繁多,除了祭祖、上坟外,清明节还有一些十分有趣的民间活动:踏青、荡秋千、放风筝、蹴鞠、打马球、插柳、栽柳等。清《房县志》卷十一《风俗》记: “清明节,折柳插户,簪鬓,各处家墓拜扫纷纭,城南梳妆台尤盛。染纸帛剪幡罗系竹竿插坟上。游人载酒寻芳,设障行厨,满耳笙歌,盈眸罗绮,与莺燕相和,花柳争妍,乃谓之踏青。少年竞放风鸢,或走马较射,斗草踢球。向有封培古墓,收掩遗骸,亦见古道犹存。”

农历五月十三,俗称雨节,传说是黄帝的生日。农历每年五月十三日, 通常处于夏至或小暑季节间的前后,正常的气候都有降雨的过程,气候不正常的年份亦有不下雨的。民间自古传说这一天是关老爷磨刀的日子,因磨刀要用水,所以这一天必定下雨,这一天一般都有雷声,乃是关老爷的霍霍磨刀声。其磨刀的用水从南门处降下凡间,下雨便是吉兆,雨越大越好,预示当年的光景必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倘若此日不下雨,则属不吉之兆, 预示当年或许有“自然灾难肆虐”或许“社会动荡不安”。长期以来,民间以此作为观察天气迹象和社会动态的参照物,并广泛流传为口头谚语。因此有“五月十三,关老爷磨刀杀许三”的说法。民谚有“大旱三年忘不了五月十三”“五月十三磨刀雨,六月初六龙晒衣”之说,每年这天如果一滴雨未下, 那么六月初六这天肯定下雨或阴天。

农历五月初八和农历五月十八这两天本不是什么节日,但是在汉水流域地区的民间习俗上把这两天看着农事的重要日子,五月初八为“头八”,五月十八为“二八”,这两天如果下雨就预示着今年的收成就好,所以也有头八雨和二八雨的说法。

农历六月六日,传为老龙王晒甲日,也就是俗语中说的“龙晒衣”。如果是晴天,民间多于是日曝晒皮棉衣被,因这时天气已非常闷热,再加上值雨季,气候湿,万物极易霉腐损坏,所以在这一天从城镇到农家小院都有很多洗浴和晒物的习俗。当年一般百姓家没有洗浴设备,但人们也很讲清洁卫生, 习惯在每个节日或节气时,都要进行沐浴洁身,信佛者尤其要以洁净之躯去焚香拜佛以示虔诚。

相传宋代杨泗将军生于湖南长沙,因斩龙护国有功,封为平浪王爷,其诞生日为农历六月六日,后世成为民间信奉的水神,鄂东南,鄂西北一带多建有杨泗庙。每年农历六月六,渔民和船工都聚集于龙山嘴下的杨泗庙,举行盛大集会,祭祀杨泗将军。这天人们烧纸焚香祈其保佑船安全,然后,大摆宴席,唱戏三天。该会每年轮选会首,由其征集资金,主持集会。

冬至日,民间有拾落地桑叶之习俗,以之为药。还有冬至这天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有冬至日吃饺子的习俗,也有地方在这天吃狗肉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之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进补的习俗。

冬月十九日传为太阳生日,素食者祭拜太阳,诵《太阳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