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汉水上游丧葬习俗──汉水流域民俗文化解析

汉水上游丧葬习俗──汉水流域民俗文化解析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丧葬,也叫“白事”。汉水上游的习俗,丧前做好棺材、坟地、寿衣和孝布四件事。1949年后,虽大力提倡火葬,至今农村多土葬,故建墓习沿。治丧时,孝子穿戴必是一身白,女衫一丈,男衫八尺,女帽七尺,男帽五尺,重孝子披麻戴孝。老人在世时,就将孝布备好,过世后发给孝子们穿戴。此制多是富豪之家所用,民国年间已不多见,但俗语中的“披麻戴孝” 即是由此而来的。

汉水上游丧葬习俗──汉水流域民俗文化解析

丧葬,也叫“白事”。汉水上游的习俗,丧前做好棺材、坟地、寿衣和孝布四件事。

做棺材俗称“寿材”。料以柏木为佳,松木次之,还有其他杂木。枋板有四页瓦、五底六盖、八大块、十大块、十二元、十六绺等,以木质好、板块少为上品。棺材做好后,里外用土漆漆好,名叫“响堂子”,横头上刻“寿” 字,或“龙图”“凤莲图”,涂上金色。许多地方把做棺材叫“交粮”,女儿女婿必重礼祝贺,亲朋好友亦来贺喜。

建墓。商州人自古实行土葬,葬前请风水先生看“风水”,观穴定位选坟地,定吉日动土。穴位莲花穴、龟穴、金线吊或葫芦穴等,各穴均避水、路、树。坟地方向座山对山,但不对穷山恶水,不对乱石乱山。以座山为主, 对山为宾,护山为次。墓有单墓和双墓。有些地方,把建墓叫“盖房”,女儿女婿亲朋好友前来祝贺。1949年后,虽大力提倡火葬,至今农村多土葬,故建墓习沿。

缝寿衣。寿衣俗称“老衣”。绸缎细布不论,单棉件数三或五,必为奇数,多不过九,常备者多为七件,其中必有一件棉衣。男为长袍褂,女为衣裙钉飘带,不钉纽扣,以民避“扭子”谐音。缝制时,殓单布、铭旌布、被子、褥子一同准备。

扯孝布。治丧时,孝子穿戴必是一身白,女衫一丈,男衫八尺,女帽七尺,男帽五尺,重孝子披麻戴孝。老人在世时,就将孝布备好,过世后发给孝子们穿戴。此俗现多简化,有的臂戴黑纱、头紧白布条。亡人的嫡子称孝子,孝子以及凡属本宗的晚辈都要按古制着孝衣。孝衣大致分为五类:

① 斩衰— —用最粗的麻布做成,下不缉边,由亡人儿子着之。

② 齐衰— —用粗麻做成,下缉边,由亡人的侄辈着之。

③ 大功— —用熟麻布做成,由亡人的堂侄辈着之。

④ 小功— —用较细熟麻布做成,由亡人的孙辈着之。

⑤ 缌麻— —用细麻布做成,由亡人的玄孙辈着之。

此制多是富豪之家所用,民国年间已不多见,但俗语中的“披麻戴孝” 即是由此而来的。

在删繁就简的演变中,最普遍的是勒头布、穿瞒鞋、腰系麻纰(此是孝衣的缩影,只限亡者之子)。头布共分四等,最长的是三尺(市尺),因有“欠寿”(没活到头)之说,实为二尺九寸,凡亡人的同宗及直系亲眷不论年龄大小,每人均发一条,女婿包括侄婿另加同等腰带一条;次者长二尺七寸, 为较远亲属及世交友人所勒;再次者长一尺八寸,回赠一般邻亲吊孝者;最短者为一两寸,凡所有为丧事帮忙者长幼不限,每人一条。

以上做棺、建墓、缝寿衣,多是儿女们商量好后,在三年的三月操办, 意在增寿,也有分次办的。(www.daowen.com)

成服。老人殁后,先烧儿女准备的九斤十四两(老秤)火纸,名为“倒头纸”。再给死者剃(洗)头、浴身、整容、修面(女为梳头挽髻)、穿衣, 并放一铜钱含口中,后在设灵堂停尸,头向外,脚向里,停尸中堂,以防“走尸”,谓“寿终正寝”,亦称“小殓”。堂前挂一白幔,上悬一面镜子,下设灵牌,灵牌上书“故显考(妣)父(母)亲大人之位,堂前供献“倒头汤” 一碗,两侧置纸制童男童女,堂后置长明灯一盏,香烛献祭等祭品如常。有些地方,还有出嫁女儿为父母“摆盒子”供于灵前。盒子有用彩色油面、蔬菜、肉做成的各种人物、花卉、鸟兽、鱼虫,如“八仙过海”、“唐僧取经” 等。门上贴纸,以示居丧。儿女披麻戴孝,穿孝衣麻披,戴孝帽,用麻线系两颗棉球于眼前,意不观邪色,不闻邪言,专心守丧。女孝子坐在尸床两侧, 称“坐草铺”,吊丧者来,即动哭声。男孝子轮流跪于灵前两侧“支丧”,向吊丧者叩头。男孝子烧纸,边烧边哭,烧完停声。后男女孝子到十字路口烧纸和纸轿。

出门牌、告牌。死者停当后,即贴丧联,出门牌、告牌,谓之“发丧”。门牌写死者生卒时间和死亡原因,告牌即告示,男写“大德望”,“寿终正寝, 女写“大壶范”,“寿终内寝”。门牌、告牌一般由女婿外甥具名书写,父死落款为“孤子”,母死为“哀子”,父母双亡写“孤哀子”,公职人员死后以“讣告”代之。一面择吉日准备安葬,一面派次辈族人向亲友报丧。一家一份礼, 一包糖、两把挂面。死者是男请外家,女请娘家。

铭旌。相当于今之悼词,是歌功颂德的四六骈文,用泥金胶写于七尺红绸上。下葬时,盖在棺木上一同下葬。做铭旌楼是商州特有之俗,“四皓”之遗风,共三层,高一丈三尺四寸,长宽二尺见方,铭旌镶在其中。

吊孝。门牌、告牌一出,亲朋好友便来吊唁,赠送香、纸、吊幛、挽联、花圈及粮食、金钱等。吊唁期间,男女孝子必须守灵,跪接吊唁者,为之“陪叩”。停尸吊孝少则三天,多则七天。

入殓,即进棺材。时间在葬日前一天,外家或娘家人来后,并重孝子均在场方能入殓。由阴阳先生主持,先用草灰打包填棺底,周围置柏树叶丝, 系麻,取“后辈长青”意。并在棺木四角放银币或四枚制币,然后用布殓单(或丝绸)裹尸入棺,周围草木灰包填尸不实之处,脚底顶一块方曲,口含铜钱(古含贝、珠、玉等),曰“含服之礼”或“含殓”。一切就绪后盖棺,谓之“大殓”。此时,儿媳妇抹棺,孝子停止号哭,阴阳先生操办完毕,死者舅家人和孝子向遗体告别,钉紧棺盖,垫高升起,意谓超度亡灵。死者舅家人将儿女戴的长头孝改为短头孝,称之“收孝”。是晚,亲友邻居送纸,烧香叩头,谓之“守夜”,并请乐人奏乐,致祭。先一一献祭品,后由孝子依次跪灵前焚香奠酒,有钱者则请僧道超度。

打代诗。本为佛、道两教信徒死后所举行的仪式,后来因循成俗。有六种形式:(1)点灯。(2)小七。(3)大七。(4)十碗灯。(5)打扫间。祈求百神宽宥,令亡人早日超生。(6)开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少数大户人家行此礼仪。以厚礼敦请有功名的人做礼生。呼礼词,献祭文,作“大三献”礼,乐鼓吹奏哀乐,仪式隆重庄严。

出殡。出殡时,男女孝子穿孝衫、围孝裙、戴孝帽,拿柳木棍上裹白纸条的“哭丧棍”,抬棺人将棺抬起(谓之“起灵”),众孝子号啕大哭,亡者长子(或长孙)摔孝子盆,和其弟依次从棺木底由前而后钻过,同队伍送往坟地。送丧队伍前一老者提五谷斗,拿引魂幡、招魂钱开道,沿路掷撒火纸片, 叫“引路”,其后为乐队和执童男童女、金山银斗和挽联、花圈等的仪仗队, 再后是12人所抬之棺木。山阳县岭北有俗,棺上系一白公鸡,称“引魂鸡”。男孝在棺前拉纤,女孝在棺后哭送,沿途鼓乐不断,并不时燃放鞭炮。灵柩在路上须停几次,其数可单不可双,如一、三、五次。于墓穴后,先由长子填撒所破之土,后由丧夫培土成冢。阴阳先生高喊“天圆地方,律令九尊, 五谷丰登,子孙兴旺”等话后,下葬封墓。

设灵牌。灵柩入葬后,孝子将亡人灵牌捧回,在祖先桌旁另设灵位,或买一纸做灵屋,将灵牌放在其中,每七日一祭, “七七”或“满百日”,将灵屋送于坟前烧掉。

圆坟和“七”日。圆坟是在亡人入土后的第三日上午,由孝子领人担土添坟,而坟顶以两小块土团敷于尖,但不能高于前辈。逢“七”守制意为难忘故人,亡人自停止呼吸开始算起满七天为第一个“七”。以此类推,直至“七七”为满。在“五七”之内,要求孝子不能剃头,不能远行,不能喝酒, 不能正冠(只戴孝帽),不能行房事,不能全扣衣扣,不能拽鞋(后跟不拔上)的清规戒律。每遇“七”日,必须由孝子率众或独自去茔前焚纸叩拜。最后的“七”日开祭时,要宴宾朋,以示“七七”已过。古制有“三年无改” 之说,意谓思念父母之恩。有谚云: “爹爹二十四个月,娘娘三年不算长。” 其意报父之恩为二年,报母之养育恩为三年,沿用为守制三年的习俗。在守制期间,年节应贴黄、紫、绿纸对联,以示悼念,其联内容是“日落西山还得见,水流东海不回头”或“慎终须尽三年孝,追远常怀一片心”等等。

百日洗孝。旧时,在亡灵百日之内,孝子非常哀痛,故不理发,不洗脸, 不洗澡,不洗衣。百天解祭,重孝脱去长衫,用水清洗,谓之“洗孝”,此仪今已废除。

过生日、祭三周年。死后三周年内,年年儿女们给其过生日,过头周年、二周年只限于重孝子奠礼,过三周年特别隆重。三周年的前一天当丧事过, 当日当喜事过。请乐队,办酒席,屋内外换上灯红、红对联,迎亲谢宾,亲朋好友带去礼物前来祝贺。旧规,服孝期间,三年不贴红对联,头一年不参加娱乐活动,不办喜事,三年孝满除孝服,换牌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