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汉水流域民俗文化精髓

汉水流域民俗文化精髓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汉中和成都之间,横亘着大巴山,主要是一条石牛道,或称金牛道、剑阁道。3.极富特色的栈道、阁道和偏路众所周知,栈道密集是蜀道的显著特点之一。偏道的出现,是因地制宜、随物就势的产物,也是汉水流域代复一代修筑蜀道经验技术累积的结晶。4.勾连四方的汉水流域古代盐道在湖北境内的蜀道就是纵横延伸于川陕鄂豫数省、被近人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的汉水流域古盐道。

汉水流域民俗文化精髓

蜀道,也就是从长安通往汉中、四川等地的道路,由于这些道路穿行于秦岭、大巴山的山谷间,一路翻山越岭,坎坷险峻,所以古人一谈到蜀道, 无不慨叹其艰险难行,唐代大诗人李白在那首广为流传的《蜀道难》诗中, 开篇就说“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形象夸张地渲染了蜀道的艰难。但在如此艰辛的旅途中,却有一块东西长百余公里,南北宽二十多公里的平地,将蜀道分成南北两段,这就是位于秦岭山系和巴山山系之间的汉中盆地,汉水静静地流淌其中。这里物产丰富,人烟稠密,与长安、成都间的距离大致相等,为往来的行人提供了良好的歇脚点,以此为界,道被分成北道(栈)和南道(栈)。同时,这里也是控制关中中原、巴蜀、荆襄等地的枢纽,因此古代发生在蜀道上的战争,多数是针对汉中。历史上从关中的长安经汉中盆地到达四川成都的道路并非只有一条,而是有多条,各条路线地理形势、自然风光和社会风情既不尽相同,道途险易、开发先后也有很大的差别。每条线路都有自己的名称,而且都只代表蜀道的某一线或某一段,并不能通贯从长安到成都的全部行程。[10]

观蜀道的分布,最为著名且尤为重要的有九条。从秦岭的东面往西,这些道路主要有:沿子午谷而行的子午道;沿西骆峪河谷和倪水河谷而行的悦骆道(又称骆谷道);沿斜水河谷和褒水河谷而行的褒斜道(又称斜谷道); 沿清姜河河谷和嘉陵江支流故道水河谷而行的故道(又称陈仓道、散关道、青泥道);联系故道北段、褒斜道南段而形成的一条新线连云栈道(或称为褒城凤州散关道、回车道);北段、中段与褒斜道相同,南段折向清水河谷的文川道;还有一条所谓太白山路。在汉中和成都之间,横亘着大巴山,主要是一条石牛道,或称金牛道、剑阁道。另外,还有从陕西汉中或西乡南越大巴山经巴中或宣汉到四川盆地东部的米仓道,以及唐朝天宝年间因杨贵妃喜嗜荔枝,而从涪州(今涪陵)骤经达县,取西乡县子午谷到达长安的荔枝道。

3.极富特色的栈道、阁道和偏路

众所周知,栈道密集是蜀道的显著特点之一。栈道形似楼阁,架设在河岸崖壁之上,可供人马车辆通行。栈道的标准形制和做法是:在河面狭窄、水流湍急、两岸壁立的悬崖峭壁上凿出石洞,穿木为梁;同时,在河底的石头上凿出竖洞,立木为柱以支撑横梁,然后在横梁上铺上木板,这样,人马车辆就沿崖壁畅通无阻了。修筑栈道的技术有难有易、有简有繁。有的栈道极为复杂、精致和完善;而有的栈道因施工条件的限制,就较为简单,比如没有立柱,即所谓“千梁无柱”式的栈道,这种栈道不如有立柱支撑的牢固, 人马行走在上面,板响梁震,令人无不心摇目眩。为了保证往来行旅的安全, 有的地方就把木制的横梁改成了石梁。现在陕西太白县王家楞的红石崖村附近的山崖上,还斜插着许多大石梁,就是这种栈道的遗迹。这种斜插在崖壁上,没有立柱支撑的栈道,从远处或河底望去,高耸欲飞,悬于半山,又可称之为“飞梁阁道”。还有一种更为简单的“依坡搭架”式栈道,建造在略有倾斜的岸崖之上,它不需要开凿穿横梁的壁孔,只需在倾斜或阶梯状的山石上凿出洞穴,插上立柱,柱的长短因山坡高下而不同,然后架设横梁,铺上木板就算完工了。有的栈道虽然没有插入水中的立柱,却有从下面斜立在崖壁上的木柱支持横梁,多用在夏冬水位相差过大、横梁距河身过高或河底是泥沙而非岩石的地方,相应地,其支撑能力和牢固程度就要差一些。[11]

在栈道上面搭盖天棚又是栈道之一绝,而阁道也正因此而得名。为了保证安全,在栈道靠近河身的一侧,特别是转弯处,还要装上栏杆,以免人马车辆不慎坠入河中。为了防止风吹日晒、暴雨冲击、鸟兽出没,或因车马震动引起土石下坠,砸伤来往人畜、阻碍交通,有的地方又在栈道的上面加盖顶棚。四川广元以北朝天峡、明月峡附近的栈道遗址,凿孔多为上中下三层, 其最上一层凿孔,估计就是用于搭盖天棚的。这样,在某些地区的栈道,既有立柱支撑横梁,又有栏杆防备行人车马外逸,还架有顶棚,远远望去,就好像一长串架在桥上的楼阁。所以,古人把栈道又称为阁道、桥阁。(www.daowen.com)

偏路,又称偏道,就是今天的盘山公路。它是在水流湍急、崖岸险峻的地段开辟、修整的一面靠崖,一面邻沟的道路。与栈道相比,它不需要凿洞穿梁修栈,而是削坡铲石,拥土成道,故多修筑在崖壁稍有坡度但并非十分陡峭的地方。偏道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回山取途。换句话说,修筑偏路, 要尽可能躲开悬崖峭壁的峡谷,而应顺着山坡,随地势高下而略有高低起伏、屈曲盘折。偏道的出现,是因地制宜、随物就势的产物,也是汉水流域代复一代修筑蜀道经验技术累积的结晶。其优点较多,比如偏道回山取途,其路身较高,距河流水面较远,夏秋大水季节,不会被洪水淹没;偏道以土石为基,牢固性较强,行车载重,负担货物的能力较大;而且人力物力较省,易于修整成功。和栈道一样,偏道上也有一系列保障行旅安全的附属设施。如偏道外侧,即临沟的一侧一般要用石头修建高出路面的拦马墙,以防止车马逸入河中;为了防止其倒塌,要从沟底垒石镶砌,加固基础。偏道内侧,即靠崖的一侧如果土石疏松,就要从路面向上垒石镶砌,以免其坍塌危及行人车马,阻塞交通。为了保持路面平整,防止路基被冲毁,就要开挖沟壕,修建涵洞,以排泄雨天崖面流水和路面积水,同时,上下坡道也都尽量铺砌石块,以防路面流水冲刷。

4.勾连四方的汉水流域古代盐道

在湖北境内的蜀道就是纵横延伸于川陕鄂豫数省、被近人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的汉水流域古盐道。这条大道既是人类社会商业起源和发展之路, 也是社会文明的播迁之路,同时,更是聚合东西、勾连南北各民族和经济文化的文化地理大道。由于其独特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军事地理地位,无论古今,都具有无限丰富和无比重要的研究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