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汉水流域民俗文化中的纺织技术及其发展水平

汉水流域民俗文化中的纺织技术及其发展水平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曾侯乙墓的纺织品,虽然绝大部分没有保存,给研究工作带来了困难, 但从仅存的一些残片中,也可看出汉水流域纺织技术的发展水平。[1]第二,曾侯乙墓首次发现了单层锦织物。曾侯乙墓出土了10多块锦的残片,经分析其组织结构为单层的暗花丝织物。时至今日,混纺技术仍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足见汉水流域发明混纺交织的意义是多么重大。

汉水流域民俗文化中的纺织技术及其发展水平

1.汉水流域古代的纺织技术

汉水流域中下游是辽阔而肥沃的江汉平原,非常适宜于桑蚕棉花的生长,自古以来这里就是纺织业和纺织技术发达之地。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发现于古随国曾侯乙墓中的纺织品,它们带来了中国纺织史上的三大突破性的发现。

曾侯乙墓的纺织品,虽然绝大部分没有保存,给研究工作带来了困难, 但从仅存的一些残片中,也可看出汉水流域纺织技术的发展水平。

第一,曾侯乙墓首次发现了16股粗弦线。曾侯乙墓出土的案座纺锤形器上用于穿缀弹簧的粗弦线,直径为0.2毫米,单根丝线由13根平均纤变为3.24旦的茧丝组成,两根丝线合成一股,约16根股线再并合成粗弦线。股线的拈向为乙拈,拈度为10拈/厘米,充分反映了汉水流域当时的缀丝和合股加拈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1]

第二,曾侯乙墓首次发现了单层锦织物。曾侯乙墓出土了10多块锦的残片,经分析其组织结构为单层的暗花丝织物。由于单层锦的夹纬与经线的交织点少,夹纬的浮长很长,因而牢度很差,夹纬极易脱落损坏。如果增加一组不同颜色的经线,使夹纬不显露,便可增强牢固度。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二色几何锦,正是在这种单层几何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以这么说, 曾侯乙墓单层锦织物的发现,对于我们了解从商绮到周锦的发展过程,以及对传统的汉锦织造工艺原理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2]

第三,曾侯乙墓首次发现了丝麻交织物。此墓出土的丝织物品种有纱、绢、绣、锦4种,其中纱的残片有5块,均为丝麻交织品。经线由丝麻相间排列,纬线全是丝。这些残片的经密在30根/厘米上下,纬密在25根/厘米, 由于经线中丝麻线粗细及反光程度不一,织物表面呈影条状。这种丝麻交织物,不只在我国是首次发现,也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丝麻混纺。自从有了混纺,人们也就可以交织出各种不同质地的织物,从而为世人提供丰富多彩的衣料。时至今日,混纺技术仍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足见汉水流域发明混纺交织的意义是多么重大。(www.daowen.com)

2.汉水流域古代的刺绣技术

早在西周,刺绣工艺就粗具规模了。[3] 降至战国,已出土的实物表明,汉水流域的刺绣工艺大有进步,手法和纹样都有特异的风格。当时楚国的刺绣已远销到西伯利亚地区,可见其刺绣工艺之发达。在曾侯乙墓和江陵马山1 号墓的发掘,出土了许多保存完好的刺绣品,为研究汉水流域及其所受影响的周围地区的手工刺绣工艺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已发现的刺绣品,大抵选用织造精致,质地轻薄,平面整洁的绢为绣地,也有以素罗为绣地的,如马山1 号墓所出土的龙凤虎纹绣罗禅衣。绣品多用作衣、袍的面料,也有用于竹席缘和镜衣等物的。

刺绣的花纹典雅而富丽,题材以珍禽异兽、奇花佳卉和自然物象为主, 饶有神话意味,花纹以龙凤形象最为丰富,而且最有风采。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的刺绣花纹是:蟠龙飞凤纹绣、舞凤舞龙纹绣、花卉蟠龙纹绣、一凤二龙相蟠纹绣、一凤三龙相蟠纹绣、凤鸟纹绣、凤鸟践蛇纹绣、舞龙逐凤纹绣、舞凤飞龙纹绣、花卉飞凤纹绣、凤龙虎纹绣、三首凤鸟花卉纹绣、花冠舞凤纹绣之一、花冠舞凤纹绣之二、衔花凤花鸟纹绣、凤鸟花卉纹绣等十多种。

典型的楚国刺绣是以彩色绣线在平面上凸现花纹,有浅浮雕的效果和色彩缤纷的美感,艺术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如:对形象的表面角度,采用了侧视、俯视、正视多种方法。表现花纹的局部,采用了平面开展的方法,以弥补视角的不足,这些,都显示出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艺术性。舞龙舞凤纹绣上龙凤的各种姿势优美舒展,采用了变形手法,将龙、凤整体进行分解和连续排列,表现出龙、凤的各个部位和各种姿势,以求得对龙、凤的形象整体性和动作连贯性的艺术表现效果。同时龙凤共身一体的龙凤相蟠纹绣则极富神秘的韵味,这些,对研究汉水流域的神话和传说,以及民族信仰和生活风尚,都是很有价值的。[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