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器展示我国铸造技术的高度发展

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器展示我国铸造技术的高度发展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器,具有量多、型大、体重、工精等特点,反映了随国金属铸造的高度发展水平。曾侯乙编钟群的铸造,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编钟的音律要准确,对铸造要求非常严格。对大件铜器本件采用分铸法或分节铸造法, 是我国传统铸造技术的重大发展。近几年来,由于淅川楚墓和曾侯乙墓内都出土了使用失蜡法铸造的器物,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推翻了此种观点。曾侯乙尊盘的出土,把我国失蜡法铸造的起始时间至少提前了200多年。

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器展示我国铸造技术的高度发展

1978年夏,考古工作者在随国故都的今随州市郊发掘了一座战国早期的随国国君曾侯乙墓,墓中出土的大量精美的青铜礼器、漆木器、金银器、珠玉器以及各类乐器车马兵器纺织服饰等,不仅荟萃了鼎盛期随文化的辉煌成就,而且在诸多方面还代表着当时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最高水平。

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器,具有量多、型大、体重、工精等特点,反映了随国金属铸造的高度发展水平。就数量而言计6239件,总重约10.5吨;就单个器物的体型和重量来看,一对大尊缶,高分别为1.26米和1.25米,重分别为327.5千克和292千克,为世所罕见;从铸造工艺来看,不只继承了我国古代传统的青铜铸造工艺,而且在许多方面又有新的创造和发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概括说来,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器铸造工艺其创举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精细的复合范铸技术。曾侯乙编钟群的铸造,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编钟的音律要准确,对铸造要求非常严格。由于它数量多,重量大,形制、纹饰繁复,需要有很高的技术水平才能铸造成功。研究者认为:“在不使用失蜡法的情况下,铸作纹饰极为复杂,尺寸相当精确的乐钟,关键在于分范合铸的娴熟使用,说明中国商周铸造技术确有独到之处,是从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工艺体系的。”

其二,推进了传统的分铸技术。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器采用了传统的分铸法,但在技术上有新的突破,即不只是分铸小的附件,同时还分铸大的本件,如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两件大尊缶和两件联禁大壶就是用分铸法铸造的, 不仅铸接牢固,而且天衣无缝。对大件铜器本件采用分铸法或分节铸造法, 是我国传统铸造技术的重大发展。(www.daowen.com)

其三,创新了铸接、焊接的传统技术。建鼓的鼓座用青铜铸成,有8对大龙交缠盘绕在座体之上,还有许多小龙攀附在大龙的头部、身部、尾部之上,龙群由22件铸和14件接头通过铸接和焊接相互连接并和座体接合到一起,蔚为奇观。

其四,精湛的失蜡法技术。所谓失蜡法,即先做出蜡模来,在蜡模上淋浇泥浆并涂抹耐火材料,硬化之后成为铸型。再把蜡烤化,使从铸型中流出, 然后才浇铸成器。以往曾有学者主张中国古代青铜器普遍使用失蜡法铸造, 后来,发现许多复杂器物是用合范法辅以分铸技术制成的,于是不少人又认为中国在秦以前不曾掌握失蜡法这一先进工艺。近几年来,由于淅川楚墓和曾侯乙墓内都出土了使用失蜡法铸造的器物,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推翻了此种观点。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铜禁,饰镂空的多层云纹,由表层纹饰与内部多层铜梗构成,是用失蜡法铸成的,其时代为春秋晚期偏早。而在稍晚的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尊盘,证明运用失蜡法技术更为成熟。尊盘上有立体透空的蟠馗纹附饰,由表层纹饰与内部多层铜梗组成。表层纹饰不同于其他青铜器上连续的镂空花纹,它们互不接续,彼此独立,全靠内层铜梗支承,而内承的铜梗又分层连结,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整体,观察表层,这一附饰无焊接与合范铸造的痕迹。曾侯乙尊盘的出土,把我国失蜡法铸造的起始时间至少提前了200多年。尊盘附件独具的艺术风格、反映出自我国汉水流域高超的铸造冶炼水平。

其五,备铸镶、错嵌之众美。编钟的下层甬钟部都有红铜花纹,是用铸镶工艺形成的。许多铜器上有错金的铭文或纹饰。有些铜器上嵌着绿松石。另外当时的金属细工,还有鎏金和线刻。鎏金工艺可能是楚国首创的,长台关楚墓所出的鎏金铜带钩是已知年代最早的鎏金青铜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