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汉水流域精神风俗文化-地域信仰、民间艺术、禁忌习俗

汉水流域精神风俗文化-地域信仰、民间艺术、禁忌习俗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精神风俗文化,包括地域信仰、伦理道德、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游艺竞技等。某一禁忌习俗的形成与某一崇拜密切相关。例如在中国民间,人们敬奉“谷神”和“水神”,认为二神可以保佑人们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没有洪涝灾害。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众的、生活的、风俗的艺术。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种类繁复,是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汉水流域精神风俗文化-地域信仰、民间艺术、禁忌习俗

精神风俗文化,包括地域信仰、伦理道德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游艺竞技等。

中国民间信仰的对象纷繁复杂,涉及千事万物,不仅有自然物、动植物等具体可感的事物,还有完全属于人们想象中的事物,比如神。这些神有的来自宗教,比如观音、如来佛祖、太上老君等;有的来自古代神话传说,比如传说中的“灶神” “门神”;有的来自古之圣贤,比如商家供奉的“财神” 有三国名将关羽和秦代赵公明;有的来自自家祖先。祖先在中国人心目中是最受重视的,在很多地方,过春节时要把历代祖先请进家中一起过年,过完春节后还要恭恭敬敬地将祖先送走。在清明节时,人们一般去扫墓、祭拜祖先,很多地方都有隆重的祭祖习俗。

人们认为自己是祖先的后代和继承人,是祖先最爱的人,因此祖先会尽最大的努力保护自己,于是把祖先看作是最可靠、最有力的精神寄托,是最值得供奉的对象,在宗祠里都会供奉自己家族历代祖先的牌位。中国南方一带所沿袭的“鬼节”习俗,就直接体现了人们对祖先的敬仰和皈依感。

农历七月十四,是中国传统的中元节,俗称“鬼节”。这一天,在中国南方的许多地方,大街小巷到处飘着糍粑、烧鸭、卤鸡等食品的香味。人们买好过节的用品,如糍粑、烧鸭、纸钱、香烛等,在七月十四中午,燃上香烛, 摆上鸭肉、饭、水果等食品祭过祖先后,一家人便围坐在一起,共享节日午餐。“鬼节”是中国民间的一种文化现象,由佛教的盂兰节和道教的中元节融合而成,从汉武帝时起就有。“鬼节”和佛教、道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佛教把七月十五定为盂兰节,认为盂兰节这天所有的鬼魂都出来寻找食物,于是老百姓便摆出祭品,让自己的祖先享用。而道教则把七月十五定为中元节,这一天,道士日夜念经,超度亡灵。而在广西、广东等中国南方地区,过“鬼节”的时间提前了一天,定在七月十四,人们以过“鬼节”来寄托对亲人的哀思,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www.daowen.com)

自七月初十开始,家家户户便要将厅堂打扫干净,在神龛前置香案和祖先牌位,备酒肴馔品连日供奉,以迎故祖。到了七月十三,准备冥衣、冥钱,在灵屋祭奠新逝的长者。七月十四是“送祖日”,用冥纸写上祖先的名讳在户外焚烧以祭奠故祖。烧纸钱不能只烧给自己的亡亲,也要给无后人的亡灵烧一点儿,以免他们在阴间为难自家故祖,于是这便有了七月十五晚为孤鬼“烧孤衣”的传统。

人们信仰某种神灵,在潜意识中是希望自己所敬奉的神能给自己带来帮助,带来利益。例如人们敬奉“财神”,是希望自己财源滚滚;敬奉“福、禄、寿”三神,是希望自己福运常在、升官发财、寿命长久。人们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的命运是由众多神灵在暗中控制的,应该去敬神、供神,如果不这样做,就会遭受某种意想不到的损失,久而久之,就产生了禁忌习俗。因此,民间信仰习俗的另一个层面是禁忌习俗,包括饮食禁忌、语言禁忌、服饰禁忌、居住禁忌、经商禁忌、节日禁忌等。禁忌习俗的本质是“告诫人们不要做什么,否则就会产生不良后果”。某一禁忌习俗的形成与某一崇拜密切相关。例如在中国民间,人们敬奉“谷神”和“水神”,认为二神可以保佑人们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没有洪涝灾害。与此相应的,在人们的潜意识中甚至产生了对“粮食”和“水”的敬畏心理。民间禁忌糟蹋、洒泼粮食,污染水源。如在明末清初小说《醒世姻缘传》第五十四回中,就记载了洒泼米面的尤厨子被“雷神”击死的故事。

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众的、生活的、风俗的艺术。民间艺术反映着劳动人民独特的生活情趣,包含着丰富深刻的社会历史信息, 代表着民众的审美理想。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种类繁复,是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民间艺术的形态和形式包容了各种艺术门类,如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说唱、民间戏曲、民间杂技与绝技、民间手艺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