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风俗文化,以生产、交换、交通、服饰、饮食、居住等为主要内容。
物质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文化的交流,政治观念、宗教信仰以及审美意识的确立,物质生活已经不仅是为了满足肉体生存需要,同时亦具有了丰富的文化意义,这种文化意义蕴含在物质生活样式之中,人们通过物质生活生产和消费方式, 实现自己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和信仰的表达。
以饮食风俗为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风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位。俗话说就是填饱肚子,就是一个“吃”字,形式比较原始, 但内容极其丰富。
最早的是有巢氏(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只是一种原始本能。
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主要烹调方法:(1)炮, 即钻火将果肉煨熟; (2)煲:用泥裹后烧; (3)烙:用石臼盛水,入食品, 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4)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伏羲氏: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www.daowen.com)
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百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
黄帝:皇帝作灶,始为灶神,使食物速熟,“蒸谷为饮,烹谷为粥”。
周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蔬菜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当时旱田作物主要是稷,又称谷子,长时期占饮食主导地位,为五谷之长,好的稷又叫黄粱。南方还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米,周以后中原才开始引种稻子, 属细粮,较珍贵。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人生大事,吃穿二字。”饮食文化是物质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奶食、肉食、茶、酒、鱼、稻米、各种风味小吃,等等,这些食品小吃,主体方面是物质的,但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包含诸多精神性的社会内容。
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为农耕民族,主要是农耕文化、稻作文化。人们以米饭为主食,尤喜糯食,兼食玉米、麦面、高粱、土豆等,个别地区以玉米或土豆为主食。以这些粮食为原料制成许多食品,如各种粑、糕、粽、饼等, 美味可口,不仅为人们日常食用,而且为馈赠的佳品。肉食以猪肉、牛肉为主,有的地区喜吃鱼或狗肉,有的吃蛇肉。喜吃酸味和辣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