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汉水流域民俗文化的演进及其历史背景

汉水流域民俗文化的演进及其历史背景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中远古风俗目前能够系统解读的,中国古代最古老的文字,当数商代的甲骨文。先秦典籍中已使用风俗一词,并意识到风俗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还提出了移风易俗的最佳途径。近代中国风俗学是在新文化运动之中兴起的。

汉水流域民俗文化的演进及其历史背景

1.中远古风俗

目前能够系统解读的,中国古代最古老的文字,当数商代的甲骨文。这些刻于甲骨上的卜辞,有许多关于当时的生产生活风俗记载。例如农业生产及求雨的记载,见于罗振玉《殷墟书契前编》的“帝令雨足年,贞,帝令雨弗足年” “己酉卜,黍年,有足雨” “庚午卜贞,有足雨”等,贞也是占卜的意思。其他还有食畜牧、狩猎和捕鱼等生产劳动的记载,尤其是关于祭祀河、洹、日、毫土、五山、四方、帝、祖先等各种活动的记载。

古汉语用字简略,风俗常省写为“俗”。“俗”字的记载最早见于周朝金文。周中期恭王五年正月所作的《卫鼎》(甲)[5] 的铭文中,有“白(伯) 俗父”之语,似为—种对人的称呼。周晚期宣王时所作的《毛公鼎》中,可见“国俗”“井俗”等字。

先秦典籍中已使用风俗一词,并意识到风俗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还提出了移风易俗的最佳途径。如成书于公元前7世纪的《管子· 正世》说:“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务,察风俗。本治乱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后从事。” “正世”,意为匡正世道; “调”,意为协调、统一、治理。古人称中国为“天下”,称部落、城邦、诸侯政权等为“国”。意思是说,古代先民欲从政以治理天下者,必须首先注意了解国政、事务和风俗。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晏子春秋·问上》有关于习俗的议论: “古者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故明王修道,一民同俗。”

唐宋、明清时期的风俗典籍较多,在此不一一赘述。

2.近现代风俗

中国近代风俗学发端于北京大学,是从民间歌谣的收集研究开始的。在辛亥革命结束了腐朽的封建统治之后,建设民族的新文化成为时代的要求, 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开始兴起。

当时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主义者对我国的侵略,中国封建统治的腐朽,使中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人不得不思考和探索国家民族的前途问题。于是一场批判束缚中国发展的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提倡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提倡科学与民主的新文化运动开始了。近代中国风俗学是在新文化运动之中兴起的。

1913年,鲁迅等就已经注意并提倡研究风俗学和民间文学。1913年12月,鲁迅在教育部《编纂处月刊》上发表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提出: “当立国民文术研究会,以理各地歌谣、俚谚、传说、童话等;详其意谊,辨其特性,又发挥而光大之,并以辅翼教育。”1915年9月,一些激进的知识分子创办了《新青年》杂志[6],批判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提倡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

在新文化运动中,注意风俗学研究,以蔡元培、鲁迅为早,而且持续到他们以后的学术活动中。为了“力矫颓俗”,蔡元培在l905年,就曾翻译了日本的《妖怪学讲义》。鲁迅在1913年就倡议搜集、整理和研究“各地歌谣, 俚谚、传说、童话等”,以后还亲自搜集了歌谣,为北京大学《歌谣周年纪念增刊》单行本设计了封面,等等。我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蔡元培先生,改革教育,提倡科学与民主,北京大学成了我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同时也成为近代中国风俗学诞生的摇篮。(www.daowen.com)

20世纪20年代中,广州成了当时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在北京从事新文化运动的鲁迅、顾颉刚等学者先后到了广州,于1927年11月在广东中山大学, 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正式以“风俗学”命名的组织——广东中山大学风俗学会, 广州成了我国风俗学运动新的中心。

现代风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之源、民族文化之本、先进文化之根,当前广泛应用到移风易俗、建设精神文明、丰富民众文化生活、发掘风俗旅游资源、研制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等活动中,将体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价值。

【注释】

[1][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2][美]哈维兰:《当代人类学》,王铭铭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杨成志:《杨成志民俗学译述与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田晓岫:《中国风俗学概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5]庞怀清、镇峰、忠如、志儒: 《陕西省岐山董家村西周铜器窖穴发掘简报》, 《文物》, 1976年第5期。

[6]创刊时名为《青年杂志》,1916年9月第二卷第1期改名《新青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