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汉水流域民俗文化的形成及环境条件分析

汉水流域民俗文化的形成及环境条件分析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风俗形成过程中,还伴随着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其一,风俗形成的地理条件分析。加之不同风气相互比照、风俗心理动机、风俗与个体的人格特质、社会化风气、风俗的约束力等也都是风俗最终形成的社会心理条件。对风俗形成环境条件的研究,是为了客观地认识具体风俗的本质,并对其产生的原因做出科学的说明,进一步掌握风俗形成的规律,制定应对的措施。

汉水流域民俗文化的形成及环境条件分析

风俗是在不知不觉无意识中形成的。其形成过程的特点首先是具有潜意识性。同时,风俗的形成又是在社会群体的场合中互相模仿,在一种相符风气中形成的,具有群众性的特点。在风俗形成过程中,还伴随着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形成。这正是一种文化最核心的部分。

对于风俗形成过程的特殊性,近代著名学者黄遵宪在《日本国志·礼俗志》中有过生动的描述: “风俗之端,始于至微,搏之而无物,察之而无形, 听之而无声。然一二人倡之,千百人和之。人与人相接,人与人相续,又踵而行之。及其既成,虽其极陋甚弊者,举国之人习以为然。上智所不能察, 大力所不能挽,严刑峻法所不能变。夫事有是有非,有美有恶,旁观者或一览而知之,而彼国称之为礼,沿之为俗,乃至举国之人,辗转沉锢于其中, 而莫能少越,则习之囿人也大矣。”

需要指出的是,各种风俗都是一定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一定历史社会条件的产物,同时也是一定的心理状态下的产物。分析风俗形成的条件,可以使我们对风俗的产生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并进一步掌握风俗形成的规律。

怎样分析风俗形成的条件呢?一般来说,对于物质生产生活风俗形成的外部条件,主要是从地理环境来分析,礼俗、口头风俗、信仰风俗等形成的条件,则更多地考虑从社会历史背景、心理状态等方面来分析。有的风俗形成的条件比较简单,从一个方面分析就能说清楚,有的风俗形成的条件比较复杂,要从多方面视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其一,风俗形成的地理条件分析。地理环境是形成物质生产生活风俗的必备条件,这是显而易见的。俗话说: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从物质生产和饮食习俗来看,中国长江以南主要是稻作农耕区,其地居民饮食习俗以稻米为主;黄河流域主要是麦作农耕区,其地居民饮食习俗以面粉为主;北方草原宜于放牧,其地居民饮食习俗以肉食、奶酪为主;东北地区气候寒冷, 宜于种植杂粮,当地人的传统食品以五谷杂粮为主;沿海地区和沿江地区的渔民饮食习俗以水鲜产品为主。(www.daowen.com)

其二,风俗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分析。所谓社会历史条件,是指该风俗形成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形态、社会制度、传统观念、意识形态、科学技术发展程度、当时社会的整体认识水平等等状况。在同样的地理条件下,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形成的风俗也不同。

其三,风俗形成的心理条件分析。风俗就其本质而言,是群体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共同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它的形成从心理上来说,是人们心理活动的结果。因此,人们的思维、想象、记忆、才能等内存的潜在的心理活动,及说话、唱歌等表象心理活动,在各种具体风俗形成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加之不同风气相互比照、风俗心理动机、风俗与个体的人格特质、社会化风气、风俗的约束力等也都是风俗最终形成的社会心理条件。

对风俗形成环境条件的研究,是为了客观地认识具体风俗的本质,并对其产生的原因做出科学的说明,进一步掌握风俗形成的规律,制定应对的措施。这对发扬或改革现存风俗有着重要的意义,那种认为风俗是天生的,神秘的,只能遵从,不能改变的看法是不正确的和有害的。[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