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的神秘性,是指风俗事象具有使人摸不透的、高深莫测的属性。
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浓厚的“巫觋化”色彩,民间文化更为明显。中国诸多风俗事象,常伴有不可捉摸的神秘气息、奇异别致的形态以及光怪陆离的巫术行为,这是中国风俗的又一大特色。
风俗的神秘性,首先体现在风俗空间的神秘性。我国从古到今,都有天旱祈雨的风俗,许多文献对祈雨之法都有描述。《画龙祈雨法》:“择潭洞或湫泺林木深邃之所,以庚、辛、壬、癸日,刺史、守令帅耆老斋洁,先以酒脯告社令讫,筑方坛三级,高二尺,阔一丈三尺。坛外二十步,界以白绳。坛上植竹枝,张画龙。其图以缣素,上画黑鱼左顾,环以天鼋十星;中为白龙, 吐云黑色;下画水波,有龟亦左顾,吐黑气如线,和金银朱丹饰龙形。又设皂幡,刎鹅颈血置盘中,柳枝洒水龙上,俟雨足三日,祭以一豭,取画龙投水中。”祈雨的整个空间设置,从处所、时间的选择到人物以及各种物象布置,都带有浓郁的神秘气氛。
由于风俗空间本身所具有的神秘色彩,也就使在其中展开的每一“场景” 打上了神秘色彩,或者说,风俗场景的神秘性源自民众对空间的某种想象和信仰。风俗场景的神秘性尤其体现在心意风俗活动上。心意风俗指的是“民众间流行的偏重于独特心理观念的各式崇信”活动,包括各种崇祀、禁忌等。这类风俗的前提是认为存在着一个神秘且能左右现实生活的神灵世界,在此信仰支配下的风俗场景自然也就带有了神秘性特征。在汉水流域农村中普遍中存在一种“叫魂”的习俗:当有人出外,遇到意外之事惊吓,回家后惊魂未定,多日恐惧不思饮食,或病人不见起色等等,就称之为“失魂”,于是就要通过“叫魂”将其唤回。叫魂时,一般是家中的长辈在病者的额头上围一道红带子,腰间系上红腰带,然后带其到曾受惊吓的地方,用地上的土不住地在其额头上画十字,嘴里不停地呼唤:“××回来吃馍馍,喝汤汤来。”“失魂者”不停地应答: “回来了……回来了。”传说此时受惊吓者的魂魄在出事地点的上空不住飘动,寻找主人。“叫魂”大约一刻钟之后长辈在失魂者的身上系上一根红线,用针缝上黄纸,边走边拉长红线,不住地如同哄小孩一样轻轻地念叨:“××回来吃馍馍,喝汤汤来。”声音越来越细越来越轻。红线拉回大门内,轻轻地将门闭上锁住,然后再如前呼唤数遍之后,在大门楼子上放一根桃棒,以防阴间或其他失魂者将自家人的魂劫去。当失魂者回到屋子里睡在床上时,在其手心放一鸡蛋,又不住地如前呼唤。由于手心肌肉收缩之缘故,鸡蛋很自然地竖起,这意味着魂已归来,然后将红线收回做成三角包,称之为“符”,系在病者身上。再让其吃一碗藏有荷包蛋(即那枚曾竖起后的鸡蛋)的“拉魂面”,就算魂已附体,然后蒙被而睡。一天或者几天之后惊魂已定,再由一个亲人到出事地点去叫魂,而失魂者只躺在床上不复出门,如此三天或七天之后魂才算完全叫回。这一“叫魂”的整个过程由许多繁杂而琐细的场景组成,这是人与未知世界神灵交往的场景所构成的一个风俗空间,神秘又有几分恐怖。而那些依托于庙宇、寺院、祠堂等存在的神灵信仰形式,则通过民众在这些神圣空间中对神灵的虔诚礼拜和祭祀场景来直接表现风俗空间的神秘性特征。
风俗的世俗性表现在“敬畏”“感恩”“祈福”与“戏谑”等方面。(www.daowen.com)
世俗性表现在“敬畏”。首先体现在对“自然”法则的敬,中华先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这些观念在传统岁时节庆活动中都体现出来。“敬畏”态度还体现在对英雄人物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精神崇敬上,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关公显圣等传说都是这方面的代表。而“敬”的基础是“畏”,这在风俗的很多方面表现出来。如《敬灶全书》说,灶王“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这把灶王的权力说得既清楚又可怕。犯了错可要减寿降灾,是惹不起的。所以,许多地区的人除了用糖果等物敬灶致诚外,过去,每年还要请阴阳给灶君念经安神,凡灶上动土、修新灶,都要看一个好日子,不能随便。这与其说是敬,不如说是畏。再如对祖先的敬,在民间意识里,祖先升天后,已变成自由之鬼,对祖先的敬首先是害怕他们重新回家祸害存世之人, 其次才是希望他们保佑家人。敬畏还表现在民间生活及各行各业的信仰和禁忌中。
世俗性表现在“感恩”,民间对祖先的祭祀不能都看作是封建迷信,这里面包含着人对先祖的一种感谢和思念的思想。“祖有功,崇有德”,后人效法的祖先,既是人,又是神;要敬的天,既是神,也是祖。
世俗性表现在“祈福”,就是民间对自然、鬼神、英雄、祖先的祭祀,最终目的是祈求他们对当世之人护佑,所以,子孙满堂、五谷丰登、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祈语都是这种思想最好的表达。
世俗性表现在“戏谑”,人们对鬼神的相信程度不一,所以对鬼神的态度也是复杂的,除了敬畏、感恩、祈福外,好多时候还有“戏谑”即调侃的成分。用祭灶糖送灶王爷以糊其嘴也有这个意思。另如豫南的“蚌壳舞”对河蚌仙子的挑逗,“鬼摔跤”对鬼形象的刻画, “盘叉舞拉秦桧”中武士对秦桧夫妇的戏弄,等等,都是对鬼神的戏谑。此外,世俗性还表现在通俗化,这主要体现在民间曲艺方面。一般来说民间故事都有“皮薄” “肉厚”的结构, 有鲜活的人物形象,淳朴、厚重、爽朗、灵巧的艺术风格以及大众化的语言, 通俗而利其风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