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含义是多方面的。现代汉语里“文化”通常最简单的意思是指一般的文字知识。如“学文化”是指学习文字知识,“有文化”是指具有文字知识, “没文化”是指没有文字知识。在古代汉语里,文化的意思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所实行的文治(与武功相对)和教化的总称。
近代以来,受西方影响,文化的含义又有扩大。“文化”一词,英文culture,源出拉丁文,本意是指“耕作” “栽培” “培养”,后来转义为“教养”“学问”“文化”。19世纪末,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对文化做出这样的定义: “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1] 当代美国人类学家哈维兰认为: “文化包含实际行为的一面与存在于行为背后的抽象价值观、信仰和世界观的另一面。” “文化是一系列规范或准则,当社会成员按照它们行动时,所产生的行为应限于社会成员认为合适和可接受的变动范围之中。”他认为: “文化是一整套共有的理想、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是使个人行为能为集体所接受的共同标准。”[2]
在一些专门学科里,文化又有特殊含义。例如在考古学里,文化是指有一定分布地区,重复出现一群特殊类型器物,反映一个时代基本特征的文化遗存。例如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龙山文化(又称黑陶文化)等。
从广义来说,一切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走向文明的知识、技术、艺术、文化价值观念、信仰、道德、法律和社会行为准则等都称为文化。
当前学术界所说的“文化”,例如西方文化、东方文化、中国文化、民族文化等,其涵义从广义来说,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们, 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总和,从狭义来讲则是专门指人们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如语言、文学、艺术、科学、哲学、道德、宗教、法律等等。(www.daowen.com)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风俗是现实社会中保留的传统文化。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社会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是一种历史的沉淀和遗留。风俗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并遗留于民间的文化,因而被称为“遗留文化”。大家都知道,风俗的存在和人类社会同样古老,远在文字产生之前,适应当时社会的各种风俗就已经产生,并以口头传承和示范传承的方式一代一代沿袭下来。在社会发展,经历变革之后,有些风俗不受社会变革的影响独立传承,所以称为历史的遗留。“遗留”(survival)这个概念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Taylor)最早引入学科的。在著名的《原始文化》一书中,他写道:“遗留”是“这样—些礼仪、习俗、观点等,它们既由于习惯已从它们所属的一个文化阶段移植到另—个较晚的文化阶段,同时又是过去的活的见证和纪念碑”。英国风俗学家兰格(A.Lange)著《习惯与神话》(Custom and Myth),认为风俗学是“遗留的研究”[3]。
风俗存在于现实社会中,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动态的形式存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陈旧的风俗不断被自然淘汰和人为变革,新的风俗不断产生,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和不断变化的趋势,因而被称为“活文化”。说是活文化,显然也含有与书本文化相对照的意义。
通常的情况下,风俗以一种潜意识或无意识的特殊形态产生并存在于社会,在比较多的时候,不是有意识的行为,因此又被称为“潜文化”。在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在文化出现断层的情况下,风俗较多地保存于知识文化水平较低的民众之中,与有知识阶层的观念形态文化或高层文字知识文化相对照,又被称为“底层文化”。
由此可见,风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