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原民兵转型分析:1973—1985时间段的研究成果

中原民兵转型分析:1973—1985时间段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中原民兵转型的国际国内背景看,必须对民兵组织进行调整,民兵的人数必须进行精简,才能符合改革开放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由于当时的社会需要和中原民兵自身所具有的优势条件,在各级武装部门的领导下,中原民兵在社会转型时期两个文明建设中充分发挥了主力军作

中原民兵转型分析:1973—1985时间段的研究成果

1973—1985年是中国社会发生转型的重大时期,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这一时期也是中原民兵工作发生重大转型的时期,在政治生活上,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运动,恢复了正常的民兵政治教育制度;在经济建设中,民兵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集体劳动中的主力军转变为经济体制改革中勤劳致富的先锋;在组织上,从普遍民兵制到民兵精简,建立精干的民兵队伍;在训练上,也由普遍训练转变为集中化的专业重点训练;在社会功能上,中原民兵从“社会阶级斗争”的先锋转变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好转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社会发生了转型,民兵工作也发生转型,那么社会转型和民兵工作转型之间有什么关系吗?首先,我们来看当时民兵工作转型的背景:

第一,经济体制发生了转变,计划经济体制要求其劳动者进行集体性的劳动,这种生产组织形式是民兵组织能够大规模存在的基础,而新的商品经济体制,建立各种生产承包责任制,这种制度更加注重生产效率,其劳动者也以个体劳动为主。经济制度的变化,也必然使民兵制度发生变化。

第二,邓小平对于国际形势新的判断。1984年11月1日,邓小平《在军委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讲战争危险,从毛主席那个时候讲起,讲了好多年了,粉碎四人帮后我们又讲了好久。现在我们应该真正冷静地做出新的判断。这个判断,对我们非常重要,我们能够安安心心地搞建设,把我们的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没有这个判断,一天诚惶诚恐的,怎么能够安心地搞建设?不可能安心地搞建设,更不可能搞全面改革,也不可能确定我们建军的正确原则和方向。”[1]1985年6月,邓小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根据对世界大势的分析,以及对我国周围环境的分析,我们改变了以前认为战争的危险很迫近的看法。”[2]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两大主题。因此,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也没有必要保持庞大的民兵组织,使之时时处于临战状态。

第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国防思想转变的结果。从根本上说,民兵制度是国防建设中的一部分。1985年6月,在一次中央军委召开的扩大会议上,根据邓小平对战时形势的新判断和我国对外政策的新调整,提出了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即把军队工作从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真正转入和平建设的轨道。根据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做出的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决策,和国防建设要服从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思想,对民兵预备役工作进行了新的调整,确定了“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抓好重点,打好基础”的十六字方针。减少数量,就是控制后备力量建设的规模,减少民兵人数,使这支队伍更加精干实用,以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有利于精兵利器;提高质量,就是通过平时有组织、有计划地建设措施,使后备力量的组织编制、武器装备、教育训练、政治思想、作风纪律等都得到加强,提高战斗力;抓好重点,就是把有限的财力、物力用在后备力量建设的主要方面,将主要精力放在战时最需要、平时最难解决的工作上,抓好边海防和重点人防城市的后备力量建设,抓好预备役部队和基干民兵,特别是预备役干部和专业技术兵建设;打好基础,主要是为战时快速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的长远建设做好基础性工作。[3]因此,随着改革开放新时期国防建设思想的转变和民兵新的工作方针的提出,民兵工作必然也要发生转型。

第四,从政治背景上看,以阶级斗争为纲已经被彻底抛弃,利用民兵“反修、防修、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已完全没有必要。相反,庞大的民兵组织反而不利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会稳定。比如,在商品经济形势下,流动人员增多,就给民兵的武器管理增加了一定难度。因此,对民兵组织进行改革,也就势在必行

从中原民兵转型的国际国内背景看,必须对民兵组织进行调整,民兵的人数必须进行精简,才能符合改革开放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www.daowen.com)

其次,在民兵组织调整的同时,中国的社会也在发生急剧变革,如何在新形势下,使民兵的转型为社会变革服务呢?

我们先从当时的社会条件看:首先,计划经济体制正在被打碎,新的商品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在这个新旧体制交替的过程中,急需一支能够认清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政策的力量起带头示范作用。其次,1966—1976年,社会风气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在发展商品经济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正如邓小平指出的“这几年生产是上去了,但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流毒还没有减少到可能的最低限度,甚至解放后绝迹已久的一些坏事也在复活。我们再不下大的决心迅速改变这种情况,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怎么能全面地发挥出来?”[4]因此,在社会主义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必须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也需要一支表率的力量起示范带动作用。

最后,中原民兵在转型中能够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也有其自身优势:其一,民兵具有普遍性、群众性,在当时,即使民兵精简后,民兵还保持有相当的数量(到1982年底,全国民兵组织的调整基本完成。全国民兵总数保持在1亿左右,比原来减少了60%,民兵占人口的比例,由原来的26.7%减少到了10.7%[5])。这是民兵能够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这也决定了民兵在广大的人民群众中,能够发挥自己的影响,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能够带动整个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其二,民兵具有光辉的传统,在人民群众中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原民兵一直是生产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吃苦耐劳、顽强拼搏以及自我牺牲精神,一直为人民群众所尊崇。民兵是不穿军装的解放军,他们具有良好的军人素质,在社会生活上,也一直是典范。其三,中原民兵是有组织性的,在各级武装部和党支部的领导下,统一进行经济建设、开展各项活动也比较容易。其四,中原民兵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许多民兵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一定的生产技能,“民兵青年之家”也为民兵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场所。

由于当时的社会需要和中原民兵自身所具有的优势条件,在各级武装部门的领导下,中原民兵在社会转型时期两个文明建设中充分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因此,社会的转型也决定了民兵的转型,民兵的转型是随着社会转型的变化而变化的,在社会的转型中,如能依据当时的社会条件,进行符合实际的正确的民兵工作,充分发挥民兵的优势,就能够进一步促进社会的转型,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