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原民兵研究:1973-1985转型中原民兵

中原民兵研究:1973-1985转型中原民兵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且中原民兵的思想是没有主心骨的,体现了随风倒的特点。批判“四人帮”运动的结束,标志着民兵中政治运动的彻底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原民兵恢复了政治教育的制度。中原民兵的政治生活完全走上了正确的轨道。这些都是中原民兵成为生产建设主力军的必要条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城乡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中原民兵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中原民兵为经济体制的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原民兵研究:1973-1985转型中原民兵

1973—1985年,在中原民兵十三年的发展历史中,中原民兵在政治生活、组织训练、经济建设社会功能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政治生活上,中原民兵经历了从政治运动的急先锋到恢复正常的政治教育这样一个过程;在指导思想上,经历了从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反修、防修,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到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转变这样一个过程。

1973—1976年,这一段时期的民兵政治生活以开展各种各样的政治运动为主,先后经历了批修整风、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等数次运动。中原民兵中开展的这些政治运动,是当时全国政治运动的一部分。在中原民兵的历次政治运动中,体现了以下特点:其一,在历次运动中,都强调理论的学习,但民兵只是从学习理论中寻找只言片语作为批判的工具,并没有真正地读懂理论。且中原民兵的思想是没有主心骨的,体现了随风倒的特点。其二,在一些运动中,一些民兵体现出不理解、不支持的特点,如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对批孔的不支持。在批判内容上,绝大多数都是错误的。例如,对林彪军事理论的批判,也是不科学的。采用了开批判会、树立典型、进行新旧社会对比等多种批判形式。其三,历次运动中,都以批判作为促生产、促战备的动力。在一定时期内,也产生了暂时促进生产发展的假象。但从长远上看,给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也反映了1966—1976年经济发展的特点。

中原民兵之所以成为这些政治运动的急先锋是有着深刻的原因的:第一,当时民兵的数量庞大,在民兵中开展各种政治运动,使民兵成为政治运动的急先锋,不仅能使民兵成为保卫无产阶级专政的柱石,还能在人民群众中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从而达到“反修、防修、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目的。第二,民兵是有组织的,在民兵组织开展政治运动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

在政治运动中,大多数中原民兵缺乏辨别力,主要原因如下:首先,出于当时大的社会背景,迫于当时的政治高压,很多民兵不得不盲目地服从。其次,1973年“四人帮”鼓动民兵参加社会阶级斗争,建立“民兵指挥部”,成立“三位一体”,妄图篡夺民兵的领导权,提出以造反派为基础改造民兵,使一些“打、砸、抢”分子混进了民兵队伍,导致一些民兵组织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最后,对毛泽东盲目地个人崇拜,也是导致民兵失去辨别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粉碎“四人帮”后,中原民兵进行了批判“四人帮”,肃清流毒的运动,中原民兵对“四人帮”的罪行进行了声讨,尤其是对“四人帮”妄图篡夺民兵的领导权及以破坏民兵建设的罪行进行了深刻的揭露。这是唯一一次批判内容完全正确的政治运动。但由于华国锋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这次运动并没有完全摆脱以“阶级斗争为纲”。

批判“四人帮”运动的结束,标志着民兵中政治运动的彻底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原民兵恢复了政治教育的制度。1978年,开展了“六个坚持,六个反对”的政治教育,继续肃清“四人帮”的流毒,1982年以后,民兵的政治教育转向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中原民兵的政治生活完全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在经济建设上,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原民兵是生产建设的主力军,在农业生产中,中原民兵带头学大寨,带头开山辟田,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对改变当地的贫穷落后面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工业生产上,以“大庆人”为榜样,以车间为战场,积极开展修旧利废、增产节约、技术革新等活动,为工业发展争做贡献。活跃在基层岗位的众多基层民兵,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是劳动人民群众中的优秀代表。遍布工农业生产中的中原民兵科研组充分发挥自己既懂科技知识,又有生产经验的优势,在农业生产中积极进行品种改良与病虫害防治;在工业生产中积极开展技术革新,并积极开展科学普及。在国家的大型工程建设上,中原民兵也是一支主力军,在当时国家物资供应困难的条件下,一些民兵组织还主动克服重重困难,自力更生,自己解决供应困难,其精神是难能可贵的。(www.daowen.com)

中原民兵能够成为工农业生产建设的主力军的原因如下: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的生产力还很落后,很多生产还要靠手工来完成,中原民兵成为当时生产建设的主力军,是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的。其次,民兵具有军事性,能够进行大型的生产劳动,这也是中原民兵能够承担各种急难险重任务的一个重要条件。最后,民兵是不穿军装的解放军,具有顽强的吃苦耐劳、不怕困难,以及自我牺牲精神。这些都是中原民兵成为生产建设主力军的必要条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城乡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中原民兵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中原民兵成为发展商品生产的主力军,在农村,中原民兵积极兴办乡镇企业,出现了大量的两户(民兵专业户和万元户),他们致富不忘群众,组织了各种“经济联合体”,无偿给贫困户提供资金、技术,并帮助其进行销售等,起到了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的作用。在城市,民兵也积极以主人翁的态度为工厂出谋划策,积极想办法,开展技术革新,进行各种承包。中原民兵为经济体制的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因为:其一,中原民兵是有组织的,能够在各级武装部门的领导下,在当地党支部的支持下,更好、更快地理解新时期党的政策。其二,民兵大多数是青年人,很多人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产技术,特别是一些退伍军人民兵,更是具有坚韧顽强的作风,有的还具有一定的管理经验,成为兴办企业的骨干力量。其三,“民兵青年之家”成为民兵学习科学技术、进行经验交流的重要阵地。

在组织训练上,中原民兵的组织训练可以以1981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1981年以前,在组织上,中原民兵实行普遍民兵制,民兵分为三个层次,武装民兵、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基本上是县设民兵师,公社设民兵团,大队设民兵营(连),在城市,几乎每个基层单位都有民兵组织,民兵的组建面极宽,民兵的数量也庞大。在训练上,是以普遍训练为主,普通民兵都要参训;在计酬制度上,采取误工记工制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城乡经济体制的展开,逐步出现了新的调整,如随着农村的分队,对民兵重新分组,对基干民兵的重新调整等。在训练上,采取了小型分散的训练方法,结合各自的生产特点进行见缝插针的训练。对一些参训人员实行代耕、代岗来解决他们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在计酬制度上,依然是误工记工制度,但实行了适当的奖惩,更加注重训练的质量。

1981年,中原民兵遵照中央军委新的指示精神,进行了改革。在组织上,首先是缩减了层次,取消了武装民兵;缩小了民兵的组建面,取消了县设民兵师,人数大大减少,民兵队伍更加精干。在训练上,也以集中、重点训练为主,训练时间也大大缩短(统一调整为每年15天)。随着民兵训练场地的建成,中原民兵的训练也更加正规化,加强了专业技术兵的训练。其中,培养军地两用人才训练方法,是训练中摸索出来的好方法,既为军队储备了兵员,又为地方培养了建设人才。在计酬制度上,也开始转向由武装部发补助金。

中原民兵在组织训练上的变化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其一,普遍民兵制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当时农村的生产组织形式是生产合作社,实行集体劳动,计酬是工分制。在城市,所有制形式十分单一,只有集体所有制全民所有制这两种所有制形式,这种生产组织形式有利于民兵的编组。而且,这种生产组织形式是不太注重经济效益的,民兵的训练等活动也就不存在严重的误工。相反,由于民兵的有组织性和顽强的作风,反而能在集体劳动中起到骨干作用。而在商品经济体制下,商品经济讲究效率,生产组织形式是各种形式的责任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工厂也建立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计酬制度完全与生产者的劳动效益挂钩,这也决定了进行经常性的大规模训练,势必要侵犯到民兵的个人利益,影响经济建设。因此,民兵组织必须进行精简,民兵训练必须进行改革。其二,是适应新时期国防思想转变的结果,在革命战争年代,发扬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确立了“三结合”的战争体制,即主力军、地方军与民兵相结合,而民兵是进行人民战争的基础,依靠这种战争体制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蒋介石,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兵制度得到了保持。1958年,中苏关系恶化,在我国面临着苏联严重威胁的情况下,毛泽东提出了大办民兵师,实行“全民皆兵”,这在当时我国国防技术条件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对苏联是一种威慑,对保证我国的国家安全起到了很大作用。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国防实力的逐步增强和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已经不需要全民皆兵来保卫国家的安全,而应腾出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在这种形式下,就必须对民兵组织进行调整改革。在对传统民兵建设加强的同时,建立了一支新型的国防后备力量即预备役部队,走出了一条“平时少养兵,战时多出兵、出奇兵”的崭新道路。

在社会功能方面,中原民兵的作用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中原民兵在移风易俗、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其二,民兵在执勤、抗洪抢险和应对突发事件等方面的作用。在第一个方面,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原民兵主要表现在移风易俗方面,如新婚俗、学雷锋等,并没有全面的展开。20世纪80年代后,中原民兵积极响应党的十二大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号召,在各地武装部的领导下,在农村积极开展创建文明新村活动,改变村容村貌,树立新风尚。在城市,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集体开展治理“脏乱差”活动;建立“为您服务”义务服务小组,学雷锋,做好事;服务部门改善服务质量;建立文明监督岗等,为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原民兵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首先,民兵是不穿军装的解放军,接受人民武装部门的领导,经常受到政治教育,与人民解放军有着密切的联系,受到部队良好风气的熏陶,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而广大民兵又是普通群众中的一员,部队的这种良好风气,通过广大民兵的自觉行动表现出来,能够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产生巨大的辐射力,从而带动整个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与发展。其次,民兵具有组织性,能够在当地党支部和武装部门的领导下,开展统一活动。例如,开展创建文明村中的“两带”活动,创建文明城市中的集体治理“脏、乱、差”活动。最后,中原民兵具有“民兵青年之家”这个开展精神文明活动的重要阵地。1973—1985年,河南、湖北的一些重大的工程项目中,如重要桥梁隧道、航道、铁路、公路等,始终都有中原民兵的守护。在抗洪抢险和应对突发事件中(如救火、抗旱等),中原民兵都是主力军,为保卫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首先,民兵具有地域近、易组织、人情熟、能够及时赶到事发现场等特点;其次,民兵具有军人素质,具有吃苦耐劳、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最后,一些专业技术兵具有相应的技术条件和设备,在抗洪抢险和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如通讯兵、民兵中潜水员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