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原民兵研究:1973—1985转型中的抗洪抢险成果

中原民兵研究:1973—1985转型中的抗洪抢险成果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抗洪抢险的主要任务是抢救人民的生命财产。7月中旬,淮河、洪汝河汛情发生后,河南省军区防汛指挥部指挥长、副司令员赵举即率指挥组赶赴淮滨,组织指挥部队、民兵抗洪抢险。信阳军分区正在召开的民兵工作会议提前两天结束,各县人民武装部长、政委连夜赶回本县部署抗洪抢险。

中原民兵研究:1973—1985转型中的抗洪抢险成果

在历次洪水灾害中,中原民兵都发挥了抗洪抢险主力军的作用,平时各级人民武装部门即把动员组织民兵参加防汛抢险作为其重要的中心任务之一。积极组织民兵维修堤防,进行防汛抢险的技术训练和演练;汛期组织民兵抢险突击队、护堤的巡逻查险队和抢险救灾队,指挥和带领民兵战斗在最前线。例如,“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河湖港汊密布,素有千湖之省,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洪涝灾害,全省民兵在历次抗洪救灾中都战斗在最前线。在1954、1980、1983年的防汛抢险救灾中,全省民兵分别出动50万、100万和191万余人(约占全省抗洪大军总数的70%),为抗洪救灾做出了巨大贡献。”[55]而在河南省,据不完全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85年,参加治理河道的民兵约3 912万多名,完成土石方79.8万多立方米;参加防汛抢险的民兵5 816万人次,开挖土石方2.17亿立方米,抢救转移人民群众89.75万人,抢救牲畜69.69万头”。[56]

在河南,民兵在历次抗洪抢险中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保卫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强柱石。

1975年8月5—8日,洪河、汝河、沙颍河、唐河、白河流域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暴雨中心降雨量达1 631.1毫米。堤防漫溢316公里,水库垮坝56座。驻马店、许昌、周口、南阳4个地区的32个县、市,340个乡,均遭受了洪水的严重袭击。万亩良田被淹,数万间房屋倒塌,1 200多万人陷入洪水之中。灾情发生后,灾区民兵迅速投入到抗洪抢险斗争中,先后出动178万余名民兵,日夜奋战在抗洪抢险前线。他们英勇颃强地与洪水搏斗,奋不顾身地抢救人民的生命财产,共增筑堤坝9 800多千米,抢救转移人民群众27.4万多人,抢救牲畜3 000多头,粮食750万千克,还抢救出国家、集体和群众的大量财产。

这次民兵抗洪抢险的主要特点是其一,激战洪峰,排除险情。暴雨凶猛,险情突然。广大民兵视水情为敌情,一声号令,立即出动,迅速奔赴险工地段。8月8日凌晨,确山县薄山水库水位猛涨,超过坝顶0.45米,处于危急之中,水库管理人员鸣枪报警。该县任店乡700多名民兵听到信号后,头顶倾盆大雨,脚踏崎岖小路,翻山越岭,从四面八方奔到大坝,同赶来抢险的解放军指战员共同战斗。他们取土石1.7万多立方米,在510米长的大坝上,筑起高1.5米、底宽2米的土坝,增厚了防浪墙,排除了险情,保住了下游几十万人的生命财产。在抗洪斗争关键时候,沈丘县泉河下游北岸河堤有漫溢决口的危险,严重威胁着沙南8个公社人民群众的安全。中共沈丘县委决定在险情地段筑堤,防御洪水。一队队以民兵为主的抗洪大军,共计7万多人,火速开赴工地,仅一天一夜的时间,便筑起了一条底宽10米、高4米、长25千米的大堤,阻止了滚滚洪水。其二,救人、抢粮、保村庄。抗洪抢险的主要任务是抢救人民的生命财产。许多民兵公而忘私,先人后己,不顾个人安危,奋力抢救别人。8月8日,遂平县王张庄遭到洪水洗劫,全村除了五所仓库外,房屋全部倒塌,几百名群众聚集在摇摇欲坠的库房顶上,拼命向外呼救。正在执行抢救任务的驻马店市两个民兵连闻讯后立即前往抢救。在他们到达距王张庄1 900多米的地方时,被洪水挡住去路。民兵纷纷扑到水里向呼救的地方游去。当游出100多米时,又有一条10米宽的激流横在面前,有的被冲出几十米。他们丝毫不灰心,继续向前游去,绕过漂浮物,闯过漩涡,经过3个多小时的努力,将228名群众转移到了安全地带。8月11日,洪水涌向洪河下游的新蔡县练村公社甘湾、称湾等7个村庄,把离村不远的东风水闸冲开一个缺口,附近8 000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已经在堤坝上搏斗了几天几夜的甘湾大队民兵营长王新安,冒着生命危险,4次下到一丈多深的激流中,用土包堵塞缺口,土包被湍急的洪水冲走。缺口越冲越大。在危急关头,王新安第5次抢起土包冲入水中,用身体压在泥土包上,缺口被堵住了,但王新安却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当地群众含着眼泪说:“黄继光为解放人民舍身堵枪眼,王新安为保护人民舍身堵缺口,他和黄继光一样!”1976年7月20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授予王新安“英雄民兵营长”称号。[57]可见,民兵在河南1975年8月的大洪水抢险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出动规模大,还表现出了极高的个人素质。

而在1982年河南夏季的洪水中,民兵在抗洪抢险中同样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2年7月中旬至8月下旬,河南由南向北出现3次暴雨、大雨天气过程,淮河、黄河流域大、中河流堤防不断出现险情,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广大民兵在各级人民武装部门的组织指挥下与汹涌的洪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搏斗。7月中旬,淮河、洪汝河汛情发生后,河南省军区防汛指挥部指挥长、副司令员赵举即率指挥组赶赴淮滨,组织指挥部队、民兵抗洪抢险。信阳军分区正在召开的民兵工作会议提前两天结束,各县人民武装部长、政委连夜赶回本县部署抗洪抢险。各县人民武装部除留一名部领导值班外,全部奔赴抗洪抢险第一线。信阳军分区政委黄洪荣、副司令员张宝林带领民兵到达汛情最严重的淮滨县淮河干流,组织扒除阻水圈堤,扩大淮河行洪能力。经过5天5夜连续奋战,战胜入汛以来的最大洪峰,确保了淮河大堤的安全。7月19日,固始县徐嘴子堤坝出现洪峰,洪水超过保证流量每秒730立方米,超过保证水位1米,险情迭出,在这里防护堤防的1 400多名民兵,在县人民武装部部长王位道的组织指挥下,分成4组轮番加固险工堤坝。经过8天7夜的奋战,先后排除险情8次,运土2 000多立方米,把大堤加高了1至2米,保证了3次特大洪峰顺利通过,确保了县城安全。7月24日夜晚,淮滨县毛庄附近3.9千米长的堤段告急,其中有100多米即将漫溢,有的地方已经出现裂缝。紧急关头,县人民武装部部长汪先华率2 400多名民兵迅速赶到,在没有照明条件的情况下,从离河堤1.5公里的地方取土,将百米险堤普遍加高了1米,保证了每秒6 000立方米流量的洪峰顺利通过。息县临河乡围孜村女基干民兵郑爱英,不顾个人安危,从将要倒塌的房屋中救出两名儿童,自己身负重伤,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抗洪抢险模范”称号,河南省军区给她记一等功。驻马店军分区司令员李广安、政委常精武等28名团以上干部,分别坐镇宿鸭湖、薄山水库、洪汝河、奎旺河险段和新蔡县河坞大闸等要害部位,动员组织48万民兵护堤护坝,抢修加固险段。7月22日夜晚,汝河水位急剧上涨,遂平县人民武装部政委刘太堂、副部长郭本修带领民兵抢险突击队冒着倾盆大雨连夜加固险堤。在洪水离坝顶只有40厘米的危急情况下,民兵团结战斗,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抬土,垒草袋加高了大堤。经过4个小时的激战,加宽加高了大堤,排除了险情。当遂平县粮食、物资仓库进水时,600多名民兵奋战5天5夜,抢运出粮食102吨、百货物资5 400多箱、烟叶1 600捆、化肥200吨、麻袋5万条,使国家财产免受损失。在这次抗洪抢险斗争中,沿淮地区先后动员组织民兵138万多人,抢救转移群众13万多人,抢救各种物资1 000多吨、大牲畜9 700多头,堵复河堤决口2 500多处。正当淮河流域抗洪抢险斗争激烈进行之时,黄河堤防也出现了险情。1982年8月2日,黄河花园口出现每秒15 300立方米的特大洪峰。沿黄各军分区、人民武装部紧急动员180多万民兵,汇成坚不可摧的抗洪大军,日夜守护在黄河大堤上,先后排除各种险情44次,使洪峰安全通过河南境段。洪峰到来之前,新乡军分区副政委曹建芝带领干部、战士和民兵抢险突击队,迅速赶赴黄河大堤险工堤段—武陟花坡堤。他们一面加固大堤、一面抢修子堤,连续苦战了3天3夜。8月2日9时洪峰到来时,在洪水高出坝顶16至20厘米的情况下,子堤发挥了作用,19万亩庄稼和20万人民的生命财产未受到任何损失,安阳军分区政委段振国、副司令员张早,率领机关干部、战士和民兵日夜坚守在黄河大堤上。8月6日深夜,王集闸堤防站附近出现溃漏,200多名民兵突击队人员跳入激流,经过3个小时的紧张搏斗,堵住了溃洞,使大堤转危为安。长垣县民兵在守卫境内40多千米的黄河北岸大堤时。提出“人在堤在,水涨堤高,誓死守卫黄河大堤”的口号,先后填堵裂缝,抢修下陷等险工段31处,使多险堤段安全度过汛期。1982年10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在郑州召开抗洪抢险庆功表彰大会,人民武装战线有30个单位和个人受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的表彰。[58]

在湖北,1983年7月3日下午,正当黄石市防汛全线吃紧的关键时刻,位于市中心地带252米长的海观山大堤出现严重漏水、塌方,构成了对该市的最大威胁,引起了全市人民震惊。这里一旦溃口,将给整个黄石市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黄石市委、市政府决定把抢险突击任务交给民兵。市人民武装部连夜从华新水泥厂、大冶铁矿等17个单位抽调民兵抢险突击队员2 800多名,分3班轮番突击,筑堤加固。民兵不顾长期作战的疲劳,顽强战斗,一天完成3 080多个土石方,短短几天,将海观山大堤由原来的23米加固到28米,顺利通过洪峰,使黄石市免于一场灾难。时市委书记袁照臣在总结表彰大会上赞扬“民兵在抗洪抢险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奋不顾身的斗争精神和高度的组织纪律性,给我市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一支能在关键时刻用得上、打得响、信得过的防汛抢险力量。”[59](www.daowen.com)

民兵在灾后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大民兵在抗洪抢险取得重大胜利的基础上,带头返回家乡,生产自救,继续与洪水灾害作斗争。他们灾后抓紧抢修抢种,恢复农业生产。各地或以民兵组织形式,或以民兵为骨干带领广大群众整修农田,抢耕抢播。1975年8月,河南发生大洪水,商水县在洪水退后迅速出动235个民兵营,2 389个民兵排,69 000多名民兵和群众,抢种晚红薯约23.13平方千米,荞麦约7.47平方千米,秋菜约14.33平方千米,菱草和其他作物约16.47平方千米,受到了周口地区抗洪指挥部的表扬。项城县先后组织5万民兵群众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除按期完成汾河清淤复坝任务外,还修复机井325眼,新打机井164眼,修复水灌站16处,新开排水渠道7条,为大灾之后进一步发展生产奠定了基础。[60]另外,他们采用多种渠道集聚资金,解决灾后困难。灾后,民兵等群众烧砖瓦、搞建筑、做木工、编篾器、跑运输,从事各种工、副业生产,自筹生产资金恢复和发展生产。山区民兵带头种瓜种菜,采集山货,大搞副业弥补灾后造成的损失;平原湖区的广大民兵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捕鱼捉虾,采菱挖藕,在市场卖掉后买回种子、肥料和生产用具,解决了生产、生活的急需。1980年,湖北公安县甘厂公社为尽快恢复生产,由公社人民武装部副部长带领500名民兵到葛洲坝工地参加劳动,历时4个月,收入32万元,帮助群众度过了暂时困难。民兵把开展生产自救、重建家园、彻底战胜自然灾害作为自已的光荣职责和义务,并为之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他们主动放弃个人利益,胸怀全局,为国分忧,为民造福,充分体现了广大民兵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共产主义崇高品质。[61]同时,他们还带头自力更生,重建家园。洪水过后,良田被冲,房屋倒塌,损失严重。湖北英山县石镇公社是全县受灾最严重的公社之一,公社人民武装部副部长姜建国,与桃花冲大队党支部一道制定了救灾措施,坚持自力更生,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他还拿出自己的积蓄100元钱给大队买回晚稻种。又与民兵连长马峰走访了20多家垮房危房户。组织人力帮助社员找回被洪水冲走的家用物资及生产工具,帮助群众迅速重建家园,大大激发了群众的抗灾热情。石镇公社人民武装干部和民兵干部,在救灾中一直坚守岗位,主动带头挑重担。有200余名连排干部带领3 000名民兵担负着重要工程的抢修任务;他们每天都是一身泥,一身汗,仅四天时间,就修堤筑路8 000米,恢复田地约0.32平方千米,筑堰150道。在7名专职人民武装干部中,有5名同志承担了重灾队的救灾任务,他们给党支部当参谋,出主意,做规划,组织和带领民兵群众开展了较大规模的会战,使生产自救活动开展得热气腾腾。[62]

可见,无论是在灾前挽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还是灾后的重建工作,民兵都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这是由民兵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民兵是由当地群众组成的,地域近,遇到紧急情况,易于组织调动,能及时地应对灾害突发事件。比如,1982年7月中旬以来,襄阳地区连续遭受大暴雨,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导致一些地方房屋倒塌,交通中断,农田被冲毁。当天,谷城县人民武装部正在召开全县专职人民武装干部会,闻讯灾情,立即休会,部党委召开抗洪抢险的紧急动员,分头奔赴灾区。副部长高崇友立即带领16名干部赶到现场,组织北河、冷集两个公社的2 600多名民兵,奋战4天4夜,筑新河堤12 000多米,堵住了缺口。[63]

其次,民兵是不穿军装的解放军,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爱民意识和牺牲精神,在灾后重建家园中充分发挥了自力更生、生产自救的主力军作用。比如,淮滨县人民武装部部长汪先华,政委曾德林和副部长蔡祖成,自抗洪抢险以来,日夜奋战在淮河大堤上,哪里有险情,就到哪里去指挥、去战斗,有时一天吃不上饭,喝不到水,但仍然带领民兵防洪护堤。1982年7月21日,地处淮河、史灌河、泉河汇流的固始县三河公社,行洪区内的董元、黄营和建湾3个大队的圈堤,严重阻碍泄洪,堤外五个公社一片汪洋,威胁着人畜安全。当县人民武装部接到地区防汛指挥部决定炸堤的命令后,武装部长王位道带领8名干部和公安人员,当即乘车赶到公社,晚饭都没吃,就扛着炸药,顶着倾盆大雨蹚水7.5千米赶到了这3个大队,连续作战18个小时,完成了炸堤任务,使洪水畅通。全区广大民兵日夜坚守岗位,巡堤排险,营救被洪水围困的群众。淮滨县芦集公社300多名民兵组成的突击队,在淮河堤防上奋战了6天6夜,填堵大的塌方、漏洞38处。涂营公社腰庄生产队护卫的一段淮河大堤,有一处坝底塌陷两米,出现了一个盆口大的漏洞,随着洪水的涌进,洞口急剧扩大,情况异常危急。基干民兵杜永春立刻从家里抱来三床棉被填入洞口,其他民兵群众也相继抱来30多床,终于堵住了洞口。之后,他们又用300多条装土草袋进行了加固,及时排除了决堤的危险;潢川县付店公社武装部长胡继祖带领民兵,在风雨中蹚着齐腰深的水,经过40多个小时,把洪水围困的30多个生产队的群众和牲畜转移到了安全地带。[64]在灾后重建家园过程中,如1983年湖北孝感洪灾后,动员民兵近100万人次,组织电动机247台,水车数万乘,日夜不停排渍复秋。到处机声隆隆水车呼呼,排出渍水约47亿多立米,面积达约0.052 7万平方千米,使大水茫茫的田地很快变为了绿洲[65]

最后,民兵具有相应的技术手段,这也是其能发挥抗洪抢险主力军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湖北省民兵通信分队,自1975年组建以来,在抗洪抢险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组建十年(1975—1985年)间,有58个连队,9 780名通信兵,参加大小规模的抗洪救灾920次,动用各种无线电台4 100余部次,电话单机1 730余部次,被复线1 480余对公里。1983年6月下旬—7月上旬武汉特大洪水期间,武汉造船厂4个民兵潜水员3次潜入水中,每次下水都超过规定时间40分钟,终于查准险情,在其他民兵的协助下堵住了漏洞。[6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