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原民兵研究:1973—1985:劳养武,两利共赢

中原民兵研究:1973—1985:劳养武,两利共赢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军委领导的重要指示进一步推动了以劳养武活动的开展。南阳全地区用以劳养武收益补充民兵工作各项经费220多万元,大大减轻了群众的负担,支持了当地经济建设。在以劳养武活动中,河南各级人民武装部门和民兵组织认真贯彻党的富民政策,立足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法,开辟了以下多种途径。

中原民兵研究:1973—1985:劳养武,两利共赢

为了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河南湖北两省各级人民武装部门在组织发动民兵带头致富、发展生产、建设小康生活的同时一手抓富民,一手抓强兵,继承发扬劳武结合的光荣传统,组织发动民兵发展生产,筹集训练经费,减轻人民负担,开展以劳养武活动,用人民武装部门和广大民兵自身的劳动收益补充民兵活动经费,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闯出了一条以劳养武,利国、利民、利兵的新路子。自筹训练经费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它体现了民兵群众对自己创造财富、解决自己经济问题的决心,是改革开放新时期自力更生精神的体现。

以河南为例。1983年,周口、商丘两地区在已经建立起民兵训练基地的县(市)提出“以场养场”的发展思路,利用基地搞多种经营,解决基地维修、管理等各项经费;信阳光山县等地民兵则利用没有开发的荒山和水圃建立了民兵经济基地,用获得的收入弥补民兵活动经费的不足,开辟了以劳养武活动的新途径。各级领导机关抓住这些典型,及时总结推广经验,使以劳养武活动很快在河南全省开展起来。1985年10月,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来河南视察,听取了河南省军区组织民兵开展以劳养武活动的汇报,检查了商丘地区民兵训练基地以劳养武的情况,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为商丘县民兵训练基地亲笔写下了“以劳养武,利国利民”的题词。军委领导的重要指示进一步推动了以劳养武活动的开展。1986年,河南全省开展以劳养武的训练基地达65个,以民兵为主体开办的加工、运输、服务、养殖、种植等经济联合体4.9万多个,承包的工程建设项目达2万多个。这些项目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仅1985年创造的年产值就达1.2亿元,盈利约1 200万元,直接用于民兵建设的约有500万元。1986年河南全省有66个乡、456个村免除了民兵训练的统筹粮款。1983年3月,河南省人民政府、省军区联合在商丘、周口地区召开河南省民兵以劳养武现场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以劳养武的经验,表彰了23个民兵以劳养武先进单位。在此之后,河南省人武系统和广大民兵的以劳养武活动由小到大,由点到面,逐步走上了稳步发展的轨道

其中以劳养武比较具有典型意义的是河南南阳军分区,河南南阳军分区积极适应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转变后的新形势,教育广大人武干部和民兵正确认识“劳”与“武”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广泛开展以劳养武的活动推动民兵、预备役建设不断发展。[17]通过劳武结合,南阳人民武装部门增添了影机和部分微机,添置了办公设备,极大地改善了办公条件,使县、乡两级人民武装部达到了正规化建设标准,占比达三分之二民兵连的“青年民兵之家”建设也达到了上级规定的标准。南阳全地区用以劳养武收益补充民兵工作各项经费220多万元,大大减轻了群众的负担,支持了当地经济建设

在以劳养武活动中,河南各级人民武装部门和民兵组织认真贯彻党的富民政策,立足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法,开辟了以下多种途径。

第一,发挥基地优势,开展自养活动。1984年后,河南省绝大多数县(市)民兵训练基地逐步建立起来。这对改善民兵训练条件、提高训练质量、节约训练经费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由于训练人数的减少和训练时间的缩短,基地的利用、管理、维修等问题相应突出,各项经费的来源亟待解决。面对这些问题,许多人民武装部在保证民兵训练使用的前提下,利用训练基地的房舍、场地等开展多种生产经营活动。商丘地区8县1市先后建成8个训练基地,而对这些训练基地的经费问题则采取了自筹的方式。商丘地区人民武装部门采取独资、合资、对外承包等不同形式,开办了加工业、商业、服务业、种植业养殖业等行业的经营项目,到1985年,这些经营项目已达39个,年收入达40.5万元,基本上解决了以场养场的问题,减轻了地方财政的负担。武陟县训练基地则从1984年初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先后办起了腐竹厂、塑料厂、罐头厂、养猪场和苗圃,截至1985年底,累计收入5万多元。据1986年统计,河南省民兵训练基地自养活动共收入196万元,其中26个年收入在万元以上,最多的年收入达5万多元。基地自养活动的广泛开展较好地解决了基地管理、维修问题,逐步完善了基地配套设施,为民兵训练积累了经费,减轻了群众负担。[18]

第二,利用本地资源,组织开矿办厂。河南湖北各级人民武装部门组织民兵开展以开发性生产为重点的开矿办厂活动。在河南,宝丰县人民武装部利用本县丰富的煤炭资源,组织民兵开办了70多个小煤矿,建起了炼焦厂、瓷砖厂等7个联合体,仅一年时间就向国家贡献煤炭5.4万吨,上交税金达30多万元。该县大营乡清凉寺村民兵连办了3个煤矿,吸收全村70%的劳动力参加采煤生产,每年采煤达3万多吨,创利润120多万元,使民兵、群众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民兵活动经费也得到了解决,连续几年没向群众统筹训练粮款。林县横水乡武装部注意发挥山区优势,把民兵中的能工巧匠和专业人才组织起来成立了采矿队、采石队,开办砖厂、水泥预制厂,搞建材生产,1985年总产值达到了205万元,盈利117万元,不仅保证了民兵各项活动经费的开支,还资助乡财政和社会公益事业3万元。[19]

在湖北,黄陂县许桥乡潘岗村的榨油厂连年亏损,无人敢承包,已停产两年。1985年3月,民兵连长潘耀华决定由8名基干民兵以民兵连的名义承包。这一想法得到了党支部的支持,4月就挂起了“民兵榨油厂”的牌子。由于他们责任心强,服务态度好,8个月时间加工油菜、黄豆、棉籽、花生等36.5吨,收入11 200元,按合同上交集体2 000元作为民兵训练费,另外每人还收入1 100多元。而湖北大悟县白云民兵则采取了办小金矿的办法。1979年10月,大悟县原白云管理区人民武装部组织了40名青年民兵自筹资金办起了小金矿,1980年5月正式投产。这个小金矿的民兵自愿从总收入中提留一部分资金做民兵的训练费用,到1985年5月为止,共提留资金7 200余元,5年没有从群众中筹集训练经费。(www.daowen.com)

第三,成建制使用民兵,承包工程项目。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客观上要求向其他建设领域转移,这就为成建制地使用民兵承包工程建设项目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通过承包工程建设项目,民兵们不仅使自身富裕起来,还解决了训练经费问题。1981年,河南清丰县王什乡东王什村民兵连挑选了50名民兵组成建筑队,经过严格的训练和管理,提高了自身的施工水平,由修建一般的民房发展到承包中原油田的工程建设项目。他们在施工中重质量、讲信誉,被油田誉为“信得过”的建筑队。截至1985年,累计创产值40万元。从1982年起,民兵训练和全村各种公益费用都从民兵建筑队提供的积累中解决。河南新乡县七里营乡刘庄民兵营先后承包了本村两个造纸厂、两个化工厂和科技信息大楼的施工任务,为集体节省400多万元资金。第一个造纸厂是这个村的“创业厂”,如果请外单位施工,需半年多时间,20多万元的投资。为了节省开支,民兵营主动承包了建厂任务。教导员史来贺亲自带领民兵,夜以继日,艰苦奋战,只用了34天时间,花费6万多元,就建成了一座日产两吨的造纸厂。接着,民兵营又承包了第二个造纸厂的建筑任务,为集体节约资金50多万元。承包任务最大的是酶制剂化工厂。建这个厂原计划投资600万元,工期需要两年多。为尽快完成建厂任务,民兵营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自行设计和制造了大部分配件,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就完成了建厂任务,比原计划节约资金近200万元。广大民兵在新刘庄的建设事业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为自身解决了训练费用。[20]

第四,开垦荒山荒地,建立经济基地。组织民兵绿化荒山,建立经济林;开垦荒地,种植“养武田”;承包空闲水面,发展养殖业,是开展以劳养武活动的另一重要形式。到1984年,河南光山县县、乡、村三级先后创办民兵经济基地达537个,其中承包养鱼水面1千多公顷,种植经济作物近100公顷[21],在204个村建立了民兵经济基地,让民兵自己动手开发荒山,治理荒废水面,创造物质财富,解决了民兵活动经费问题。其民兵整组中所需经费已不在群众中摊派。

1982年底,光山县委书记兼人民武装部第一政委谢厂录、政委程祥安对全县18个乡进行了调查,发现各乡荒山、荒废水面比较大,这些山水又往往处于乡与乡、村与村之间的接合部,不宜管理,社员们都不愿承包,致使长期荒废。两位领导感到民兵是一个有组织的战斗集体,对这些荒山、水面管得住,便打算承包给民兵连(营),让民兵们自己创造财富,解决民兵的活动经费问题,减轻群众负担。对此当地政府和群众都十分支持,民兵连(营)也很乐意。于是,这个县人民武装部根据荒山和荒废水面的大小、所处的位置就近承包给204个村民兵连(营),由民兵轮流管理。收益60%作为民兵连(营)的集体收入,30%作为民兵值班的误工补贴,7%作为扩大再生产的投资,3%上交县、乡人民武装部。承包后,民兵们在山上种上了茶叶黄花菜,栽上了泡桐、杉树等树木;在水库、水塘里放养了鱼苗,种上了藕和菱角。这个民兵的经济基地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据1984年年初统计,收入大都达200元以上,还有20多个村达500元以上”。由于民兵组织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光山全县“民兵青年之家”由1983年的61%提高到92%,“家产”也增添了许多。例如,槐树店乡项楼村“民兵青年之家”过去只有几间房子、十几本图书。1983年这个村民兵连承包一块茶园后,纯收入800多元,1984年添置了文娱器材20多件,购买书籍800多册,还购买了1部电视机。至1986年,光山县创产值182万元,民兵组织提留15万元,为群众和地方财政减轻负担11万元。并且为当地群众进行开发性生产做出了示范,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22]

1984年,鹤壁市鹿楼乡鹿楼村民兵孙玉清和另外30多名青年民兵一起,承包了村东南6公顷荒山坡。他们组成一个民兵排,苦干了9个月,在山坡上种植了3公顷葡萄、0.3公顷桃树,建了鱼塘,打了机井,盖了饲料加工车间,办起了养鸡场和养猪场,把昔日的荒山坡变成了综合园艺场。获得收入后,他们还把其中一部分提留为训练经费。 [23]可见,开垦荒山建立经济基地不仅为民兵群众增加了收入,还为民兵自身积累了训练经费,减轻了人民群众负担。

以劳养武活动的深入开展愈来愈显示出它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在创造社会财富、发展地方经济、支援国家建设、解决民兵活动部分经费、减轻群众负担、培养致富人才、支持社会公益事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