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原民兵研究:1973-1985转型中的权威调研

中原民兵研究:1973-1985转型中的权威调研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规划》明确规定,训练的重点是专职人民武装干部、民兵排以上干部、武装基干连和高炮、高机、地炮分队的技术、战术基础训练,以及打坦克班、组训练。打坦克训练,要求豫东、豫北地区每个武装基干连要培训一、二个确能执行战斗任务的打坦克班(组),作为民兵开展打坦克训练的骨干。该连民兵积极想办法,收集废料,精心研制,制成了反坦克训练器材70余件,保证了打坦克训练的顺利进行。

自从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20世纪70年代苏联中苏边界一直制造磨擦[1],面对这种严峻的国际形势,1969年11月5日,人民日报在社论《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一切工作都要从‘备战、备荒、为人民’这个战略思想出发,用这个观点观察一切、检查一切、落实一切,这就是全局观念,没有全局观念的工作,就是单纯业务的观点。”[2]毛泽东提出了“要准备打仗”“八亿人民八亿兵”“万里江山万里营”等口号。[3]毛泽东反复强调,打起仗来,还是要靠人民战争、靠民兵,要加强民兵的军事训练。根据毛泽东、中央军委、解放军总部和武汉军区的指示,中原民兵恢复了在1966—1976年一度停顿了的民兵军事训练。1973年,根据总参谋部《1973—1975年民兵军事训练纲要》和武汉军区关于民兵军事训练的指示精神,他们开始有重点、有计划地训练。以河南为例,1973年10月9日,河南下发了《河南省军区贯彻执行总参谋部〈1973—1975年民兵军事训练纲要〉的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对训练的指导思想、训练重点和任务、训练的领导等问题提出了要求。《规划》明确规定,训练的重点是专职人民武装干部、民兵排以上干部、武装基干连和高炮、高机、地炮分队的技术、战术基础训练,以及打坦克班、组训练。专职人民武装干部训练,每年由军分区教导队轮训一次,每次一个月,军政训练时间比例为8:2;民兵营(连)长由县(市)人民武装部负责,每年集训10~15天;民兵正副排长和营连副职干部由公社负责,每年集训10天左右;武装基干连的训练,由公社组织实施,每年利用农闲季节和生产间隙,以连排为单位,采取小集中或集中授课。民兵高炮、高机、地炮分队应搞好技术训练,每年训练时间可不少于20天,三年内进行两次实弹射击。《规划》还规定了民兵打坦克训练、“三防”训练、反空降训练、地雷爆破训练。打坦克训练,要求豫东、豫北地区每个武装基干连要培训一、二个确能执行战斗任务的打坦克班(组),作为民兵开展打坦克训练的骨干。《规划》要求民兵训练应坚持劳武结合,采取小型、就地、分散的方法,开展经常性的练武活动。[4]针对这种情况,中原民兵开展了广泛的群众大练兵运动,如打坦克训练、高炮训练、射击训练以及为战备储粮运动。

在这一时期,由于当时中苏关系紧张,苏联是中国的假想敌,训练也主要是针对苏联进行的。

在打坦克的训练中,中原民兵得到了人民解放军的大力支持,“武汉某部炮营积极帮助民兵,从未来反侵略战争的需要出发,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积极帮助民兵开展打坦克训练”。

在训练的过程中,确实遇到许多困难,如民兵的思想情绪、训练器材、训练的教员[5]等。在训练初期,一些民兵是存在着一些畏难情绪的:在训练之前,有的民兵对打坦克缺乏信心,说咱们民兵这两下子,对付那么大块“铁疙瘩”“恐怕不行”。在这个民兵营的党委做了民兵的思想工作以后,部队对民兵的训练技能进行了指导,“除了让民兵一般了解和掌握火炮、火箭筒等反坦克武器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要领外,还着重帮助民兵学习利用手中武器和简便器材打坦克的本领”。经过指导后,民兵的信心大增,女民兵崔荣就表示,敌人的坦克看起来了不起,其实也是纸老虎,只要我们敢打善打,以我之长击敌之短,就一定能战胜它。“他们(部队指导人员)边讲边示范,民兵们边练边体会。大家说:这样训练,结合实际,看得见,摸得着,记得住,学会了打坦克的真本领”。[6]

在克服民兵打坦克存在的畏难思想情绪后,训练教员和训练器材不足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中原民兵采取各种方法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是解决教员不足的问题,如留庄民兵营,他们除邀请解放军和专职武装干部当教员外,还从复员退伍军人和有经验的老民兵中选拔了一些教员,以及从9个生产队抽出40多名基干民兵,进行短期培训,作为分散开展打坦克的训练骨干。例如,老民兵爆破英雄范瑞礼就被邀请担任爆破教员,他根据留庄民兵的传统打法,传授如何用土地雷、石雷炸毁坦克,讲起来通俗易懂,做起来得心应手,效果很好。采用这种相互结合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了民兵的教员短缺问题。[7]

训练器材不足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训练中,民兵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利用土堆砌成坦克模型,练习打静止坦克;把履带式拖拉机稍加改制,当作坦克,练习打运动中的坦克;用破麻袋、塑料布、木棍等材料做成了各种不同形状的炸药包,民兵吴长荣和李承禹等,还利用晚上时间自制炸药,研制成功了6种对付敌坦克的土地雷。[8]一些工厂还利用自身条件,制作训练器材:武汉市灯具厂党支部、民兵连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制作各种打坦克的训练器材。该连民兵积极想办法,收集废料,精心研制,制成了反坦克训练器材70余件,保证了打坦克训练的顺利进行。[9]

在训练方法的具体实施中,中原民兵一般坚持劳武结合和小型分散的训练方法。一般是先集中讲课,再分散复习演练。分散时,由经过培训的骨干当小教员,协助民兵干部进行辅导,利用生产间隙时间,在田间地头开展训练活动;大队民兵干部和军事教员分别深入生产队和民兵一起劳动,进行检查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散训练后,大队组织检查考核,交流经验,同时提出下一步的训练任务,统一训练方法和步骤。就这样,打坦克的群众性练兵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开来。[10]

在训练中,解放军教员以身作则,广大民兵刻苦训练,形成了一种互相激励的局面。例如,谷城县北河区决定训练一批民兵打坦克骨干,驻地人民解放军某部知道后,即派出一名教员和一个示范班,带着各种训练器材,到民兵训练班帮助开展打坦克训练。在讲课时解放军教员认真负责,“张教员讲得仔细,做得逼真,亲自摸爬滚打,坚持跟班作业”。民兵们说:“解放军这样关心我们,我们一定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尽量掌握打坦克的本领。”解放军的热情帮助激励着民兵们,民兵们的刻苦训练也感动着解放军官兵。训练中,民兵们以解放军为榜样,课中认真学,课后认真练,不懂就问;解放军教员认真辅导,帮助民兵解决训练中的问题。有的民兵抓不准时机,炸药包送出不是过早就是过晚,心里很着急,解放军教员就耐心地讲要领做示范,组织反复演练,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纠正,使他们较好地掌握了爆破时机。由于解放军教员认真地传帮带,民兵虚心学习,刻苦演练,绝大多数民兵都掌握了打坦克的“剖腹”“掏心”“挖眼”的动作要领,不少民兵还做到了会做、会讲、会教,为民兵打坦克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1]

在训练中,一些民兵能克服骄傲情绪,坚持刻苦训练,这是难能可贵的。例如,新野县杜岗大队基干民兵在一次精彩的表演之后,受到了上级的表扬,但杜岗大队有的干部和民兵没有经得住荣誉的考验,产生了骄傲自满情绪。有的民兵说:“汗水流了,表扬得了,技术练得差不多了。”因此,在以后的训练中,有的民兵动作马虎,投掷手榴弹时不做拧盖、拉火技术动作;有的民兵单纯追求荣誉,射击练习失去准星,又受到了上级的批评。但经过教育学习之后,民兵们感到按实战技术要求不是“差不多”,而是“差得远”,于是决心苦练军事技术本领。如民兵杜恩兰在练匍匐前进动作时累昏过去,苏醒后领导让她休息,她却说平时不多流点汗,将来在战场上怎么能打胜仗?“在最近一次考核中,这个大队民兵连又受到了上级的表扬,可是民兵们却一致说,我们训练得还不够,离实战要求还相差很远。我们一定要为革命苦练杀敌本领,随时准备消灭帝反修”。[12]

城市为了防备空袭,广泛进行了高炮训练。由于高炮训练多集中在城市,在训练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生产与训练之间的矛盾,而要解决这个矛盾首先就要解决编组问题。由于缺乏经验,解决编组问题的方法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摸索。开始,某纺织机械委员会民兵营是这样做的:“在便于领导、便于指挥的思想指导下,把配给他们的高炮放在少数车间,基本上是把一个生产班组的基干民兵编为一个高炮班。他们认为这样比较集中,一有任务可以拉出来。谁知恰恰相反,后来开展的军事训练和战备执勤任务与生产发生了矛盾,使生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13]

在遇到这样的问题之后,这个纺织机械委员会民兵营进行了认真的探讨:“究竟怎样编组才能适应工厂的特点呢?我们多次召开民兵干部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根据大家的建议,采取适当分散、合理集中的方法,把高炮分配到各个车间,一门炮建一个班,实行男女民兵分编。并且考虑到民兵临时外出、病假和关键工序的人员离不开等问题,把原来的一班一套人员增加到两套,关键工序和技术高的工人、干部一般不编入,人员选定按武装基干民兵的条件,选配有专业技术的复退军人和家务少的职工。”这样的编组有效地解决了生产和训练之间的矛盾,适合民兵的训练,同时他们还对民兵组织进行了巩固,建立了各种制度,经常开展活动。高炮连的民兵活动与基干民兵的活动有分有合,训练执勤分开,其他活动回原民兵组织;在火炮维护保养方面,经常对民兵进行爱护武器装备的教育,操作前检查,操作后擦拭,每月一大擦,擦后检查评比,半年一检查,使火炮处于良好的战备状态;在训练方面,采取集中训练打基础、经常训练抓巩固的方法,坚持一年一度的集中训练,每次15至20天,坚持经常训练。每半月1次,每次训练3至4小时,此外,还利用节假生产空隙和民兵执勤等机会,分单位进行训练。(www.daowen.com)

该民兵单位由于坚持了这种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训练制度,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经考核,有60%的炮手达到了良好成绩,1973年下半年进行了一次实弹射击班单炮射击和连集火射击,有效弹迹均达80%以上”。[14]

由于高炮训练属于专业技术训练,在训练中同样也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如教员少、器材紧缺、协调动作不易配合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中共电信总局五三五厂委员会民兵是这样解决的:他们从复员退伍军人中选拔了一些有高炮技术的骨干,请解放军帮助培训;同时举办各种班以上骨干培训班,进行短期培训。这样较好地解决了教员短缺的问题。训练发扬军事民主,实行“官教兵,兵教官”的群众练兵方法,如教员何学老在辅导好班协调操作时,讲要领,做示范,一次不行,两次、三次甚至十多次耐心施教。在协调动作上,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先练单项动作,后练协调动作;先练静止目标,后练运动目标。对于训练的难点,实行重点辅导,反复演练,有效地解决了训练中的动作不协调问题。在训练器材上,“还发动群众、自己动手,解决了简易炮库、小型训练场、飞机模型等训练器材,为训练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保证了训练顺利地开展”。[15]

总之,在训练中,中原民兵克服了种种困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射击刺杀训练,这种训练在当时是比较普遍的,而且在训练中民兵们是十分刻苦的,特别是一些女民兵。七里界大队女民兵班在射击刺杀训练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个女民兵班开始练刺杀时,因为力气小,达不到要求,有人就说,女伢们总不是拼刺的料子。她们坚定地说:“毛主席给我们发了枪,我们一定要练出过硬的本领,为毛主席争光。”训练一开始,她们就向男民兵提出了挑战。端枪,男同志一次端20分钟,她们也端20分钟;突刺,男同志连续刺100下,她们同样也刺100下。出枪是刺杀的基本动作,她们一练就是几十次。班里年龄最小的王金莲,练突刺踏地出脚动作,把腿练肿了,可是她一声不吭,第二天照常参加训练。功到自然成,就这样,她们日复一日,经过勤学苦练,终于达到了训练要求。

不仅如此,民兵们还对训练技术精益求精,如山地训练受温度、阳光、风向的影响较大,为了能在各种条件下命中目标,七里界大队民兵连邵国民班长带领全班民兵认真进行研究,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每次射击预习,打一发子弹就跑到山下检查靶上的弹着点,然后再打第二发、第三发,一次射击预习往往要上下跑多次。几个月的时间里该民兵班记下了数十个不同气候条件下射击的顺序,经过研究分析,发现了山地射击的规律。[16]

为了响应毛泽东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中原民兵开展了“为战备多打粮”“节约用粮”等活动。大冶县刘辅公社民兵排长张建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老民兵排长张建新是1971年到农村落户的知识青年,为了多打粮食,他带领民兵种试验田,他们选了一块土质比较差、离村子比较远的田做试验。初春,他一遍又一遍地深翻土地,嘴唇冻得发青;盛夏,骄阳似火,他在试验田拔草,热得汗流浃背,有时深更半夜还在试验田里观察禾苗的生长情况。他的辛勤努力,终于使试验田获得了单产802斤的好收成,比这个队的一般亩产高出了20%左右。

他不仅努力多打粮,还积极护粮。1973年夏末,该村河水猛涨,眼看洪水就要吞没全大队的30多公顷旱稻,张建新和二十几个民兵组成防洪抗险突击队,日夜战斗在河堤上。时间久了张建新的身体消瘦了,队长劝他回家休息几天,他坚决不肯,就在这时,他家打来电话,说他久病的父亲去世了,他这才回家安排父亲的丧事。可是他只在家里待了5天,就急忙赶回队里。社员们见他这么快就回来了,都说:“抗洪夺粮再紧张,你也得在家多待几天呀!”他说:“收到手的粮食,被洪水淹没,我不忍心,多一粒粮食,就是多一粒消灭帝反修的炮弹呀!”接着他就投入了抗洪抢险的战斗。经过张建新和广大民兵们一个多月的努力,终于保证了全大队的旱稻未受损失。[17]

中原民兵还为战备开展了“节约用粮”的活动。以兴山县高华公社一大队民兵连为例,一些基层的民兵开始了“节约用粮”的群众活动,全大队106户,在民兵的带动下,户户开展节约用粮,其中82户已节约用粮100 300多斤,同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集体储粮成果。

在“节约用粮”的活动中,也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如女民兵钟帮秀,坚持勤俭持家、精打细算,1972—1973年全家节约粮食达800多斤。五排原来大部分家庭没有储备粮食,通过教育,大家都提高了认识,由民兵带头节约,虽然由于旱灾粮食略有减产,但民兵和群众胸怀全局,能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不仅超额完成了国家的征购任务,而且大部分民兵家庭还有储备粮。老贫农王孝真十一年如一日,坚持为革命节约,处处精打细算,他家只有三口人,却节约粮食3 000多斤。基干民兵王正英以王孝真为榜样,自觉坚持勤俭持家,不到两年时间就节约粮食600多斤。

这个民兵连还对民兵群众进行了认真的思想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坚持节约教育常抓不懈,不断地宣扬典型;坚持开展‘坛子口上紧,节约一把米’活动,切实做到先算后吃,计划用粮。合理地安排副业生产,做到瓜菜三分粮”,该民兵连大小队都建立了节约用粮的领导班子,分工专人抓生活管理。特别是对蔬菜抓得很紧,1973年该大队除集体收菜159 000多斤外,民兵、群众家庭还收菜60 000多斤,每户平均2 700多斤,为节约用粮、改善生活打下了基础。[18]

这一时期,中原民兵的训练反映出当时的装备技术条件是落后的,由于当时“大办民兵师”“全民皆兵”,民兵采取的是普遍训练,这也使中原民兵的训练面临教员以及训练器材不足等许多困难。但在当时中苏关系紧张的情况下,民兵们还是克服重重困难,积极认真开展训练,并且积极为战备多打粮、储粮。在20世纪70年代中苏关系持续恶化的国际背景下,这对于妄图入侵我国的苏联也是一个极大的威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