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英国外交政策(1808-1814):拿破仑战争时期的重大成果

英国外交政策(1808-1814):拿破仑战争时期的重大成果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班牙军队取得首次胜利后,拿破仑·波拿巴命令大批法兰西军队前往伊比利亚半岛,导致法兰西军队在规模上碾压英国军队。此时,乔治·坎宁已经不再担任英国外交大臣。英国政府制订了有史以来最短视的外交政策。1811年,反法同盟再次成立。尽管如此,拿破仑·波拿巴依然在持续发动战争,从被侵略的国家那里搜刮财产,弥补战争给法兰西第一帝国带来的损失。

精彩看点

阿瑟·韦尔斯利成为新的民族英雄—英国人的谣言—拿破仑·波拿巴的入侵战略—法兰西人的暗淡前景—俄罗斯帝国反抗的原因—在“大陆封锁政策”中遭遇损失的俄罗斯帝国—奥地利帝国和普鲁士王国的立场—拿破仑·波拿巴入侵俄罗斯帝国—阿瑟·韦尔斯利的行军路线—俄罗斯帝国的策略—欧洲各国的反抗—拿破仑·波拿巴的动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致命休战—西德意志人叛乱—英国外交困难—阿瑟·韦尔斯利的胜利与反法联军—法兰西南部的战役—反法联军跨过莱茵河

除了乔治·坎宁,英国外交史上还有一位功勋卓著的人。这个人就是后来成为威灵顿公爵的阿瑟·韦尔斯利。阿瑟·韦尔斯利之所以了不起,是因为他对印度殖民地做出的巨大贡献。阿瑟·韦尔斯利毕业于英国一流的军校,从约克公爵兼奥尔巴尼公爵弗雷德里克对低地国家发动的糟糕战争中吸取了许多宝贵的作战教训。在建功立业的重要年龄,阿瑟·韦尔斯利被派往印度。他善于与杰出人才深入交流,如他的哥哥理查德·韦尔斯利,以及英国内阁的主要成员[1]

从阿瑟·韦尔斯利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出类拔萃,拥有崇高的道德水准,懂得如何取长补短。这种人一定大有可为。

英国人尽管十分肯定乔治·坎宁的外交能力,但清楚地意识到,英国需要一个杰出的军事将领。英国皇家海军中不乏像霍雷肖·纳尔逊这种优秀人才,但他们对英国的未来发展影响有限。此时,英国人还没有意识到,阿瑟·韦尔斯利即将名声大噪。

斯潘塞·珀西瓦尔遇刺

斯潘塞·珀西瓦尔

利物浦伯爵罗伯特·班克斯·詹金森

1809年,在与罗伯特·斯图尔特的政治斗争中,乔治·坎宁不幸落败,随后宣布辞职。阿瑟·韦尔斯利接替乔治·坎宁成为英国外交大臣。这引发了英国人民的疑虑。毕竟在半岛战争期间,阿瑟·韦尔斯利没有给英国人留下深刻印象。斯潘塞·珀西瓦尔遇刺后,利物浦伯爵罗伯特·班克斯·詹金森成了英国新任首相,负责发动半岛战争。当时,乔治·坎宁还在担任英国外交大臣。然而,半岛战争爆发后,弗雷德里克·奥古斯塔斯成了实际掌权者。当时,英国政府中多是平庸之辈,很少有优秀人才供他差遣。

公众激情是一种十分强大的力量,但只有在政治领导人用胜利消息持续煽动的情况下,才能延续下去,否则这股激情之火很快就会熄灭。半岛战争爆发后,查尔斯·摩尔和阿瑟·韦尔斯利初战告捷。这场胜利尽管在当时看来没有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对当时惨遭法兰西第一帝国压迫的欧洲各国人民来说,已经是极大的精神鼓舞。西班牙军队取得首次胜利后,拿破仑·波拿巴命令大批法兰西军队前往伊比利亚半岛,导致法兰西军队在规模上碾压英国军队。1809年,英国军队远征瓦尔赫伦岛。远征期间,英国军队耗费了大量军事资源,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实力严重受损。尽管塔拉韦拉战役向全世界展示了在英勇无畏的军事将领的指挥下,英国人可以克服不愿合作的西班牙人设置的种种障碍,但英国人依然对西班牙人的态度心怀不满。

英国军队远征瓦尔赫伦岛

塔拉韦拉战役

半岛战争爆发后,一度危急的局势让充满激情的英国人逐渐冷静下来。他们开始讨论英国在战争中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英国人态度的变化,自然对当时权力虚弱的英国内阁大臣产生了影响。此时,乔治·坎宁已经不再担任英国外交大臣。英国政府制订了有史以来最短视的外交政策。英国内阁大臣不敢中途叫停半岛战争,希望战争继续拖延下去。杰出将领阿瑟·韦尔斯利决心要与法兰西第一帝国对抗到底。然而,英国国内尖锐的党派纷争决定了他无法得到英国政府的全力支持。驻扎在西班牙的英国军队无法得到足够的军需品,作战计划经常被打乱。这样一来,阿瑟·韦尔斯利被迫承受起前线作战的所有压力。在半岛战争中,多亏了阿瑟·韦尔斯利无与伦比的勇气、耐心、睿智、远见,英国才能在艰苦的条件和重重压力下,最终取得胜利。发生在托里什韦德拉什防线的历史事件能够充分展示阿瑟·韦尔斯利身上的宝贵品质。亲身经历过半岛战争的英国人都熟知在托里什韦德拉什防线发生的故事。不过,生活在20世纪的人很有可能因后续发生的著名战役而逐渐忘却了历史上的这次重大事件

读者需要注意的是,英国陆军准确预测到了在损失三万法兰西士兵后,法兰西陆军元帅安德烈·马塞纳的撤退行动。此时,英国陆军已经休整完毕,全军斗志昂扬地投入战斗。英国帮助葡萄牙王国摆脱了拿破仑·波拿巴的控制,重新获得自由。在葡萄牙王国遭遇失败的拿破仑·波拿巴转而开始进攻西班牙王国。拿破仑·波拿巴的举动造成了深远影响:一方面,英国国内反对半岛战争的呼声逐渐减弱;另一方面,欧洲大陆饱受摧残的各国人民重新振作起来。1811年,反法同盟再次成立。正如往常一样,此时仍然是独立国家的英国,将会不遗余力地支援欧洲各国。英国人再次阻挡了拿破仑·波拿巴的称霸之路。此时,拿破仑·波拿巴最明智的做法应该是控制住手下的西班牙军队,果断与阿瑟·韦尔斯利决战到底。然而,拿破仑·波拿巴顾虑重重,担心如果自己将全部兵力投入西班牙战场,那么受尽奴役之苦的欧洲各国人民将会奋起反抗,造成更大的风险。至于半岛战争是否能在短时期内结束,拿破仑·波拿巴毫无把握。因此,他决定先对付俄罗斯帝国,再回来打击英国。事实证明,从此,拿破仑·波拿巴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安德烈·马塞纳

拿破仑·波拿巴给欧洲带来的灾难已经到达了顶峰。因为人力和财力的持续消耗,法兰西第一帝国国内资源几近枯竭,何况拿破仑·波拿巴无法利用贸易或商业弥补战争损失。英国虽然同样不好过,但英国政府最起码可以在贸易中赢得优势。英国政府颁布的《枢密令》十分及时,将所有中立国家的贸易汇集到英国港口。相比之下,拿破仑·波拿巴只能用武力管理打败的欧洲国家,要求它们给法兰西第一帝国输送兵力—通常是年幼的男孩。这让欧洲各国苦不堪言。拿破仑·波拿巴逐渐发现,法兰西军队变得极其不受欢迎,征兵工作的开展也困难重重。尽管如此,拿破仑·波拿巴依然在持续发动战争,从被侵略的国家那里搜刮财产,弥补战争给法兰西第一帝国带来的损失。在西班牙王国,拿破仑·波拿巴的掠夺行为引发了西班牙人民的怒火。西班牙人发明的灵活游击战,迫使法兰西军队抽出大批部队护送军需物资,削弱了法兰西军队的战斗力。令法兰西军队雪上加霜的是,亚历山大一世的敌意越来越明显。1811年,法兰西第一帝国和俄罗斯帝国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拿破仑战争即将进入最后阶段。

俄罗斯帝国之所以会反抗,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拿破仑·波拿巴对俄罗斯帝国及其盟友采取了打压措施。对父亲保罗一世的遭遇铭记在心的亚历山大一世,下定决心改变自己在签署《蒂尔西特和约》时的错误态度,不再与拿破仑·波拿巴共同统治欧洲。俄罗斯人十分反感拿破仑·波拿巴强制施行的“大陆封锁政策”。拿破仑·波拿巴仍然坚持通过阻碍英国贸易发展来打击英国,遭到了奥地利帝国和北欧国家的消极抵抗。这使拿破仑·波拿巴更坚定了不顾一切的决心。拿破仑·波拿巴还与荷兰共和国合作,占领了德意志海岸与丹麦海岸。为了打击走私行为,拿破仑·波拿巴采取了各种措施,获得了一定成效。然而,拿破仑·波拿巴的举动已经伤害了俄罗斯帝国的自尊,威胁到了它的独立地位。

组建武装中立同盟的亚历山大一世对中立国家的态度逐渐缓和,尽管武装中立同盟国家仍然一直在进口英国的货物。这些英国货物经由俄罗斯帝国,被转运到莱比锡的集市。亚历山大一世拒绝收回自己此前颁布的不符合“大陆封锁政策”的贸易许可法令。拿破仑·波拿巴不仅态度挑衅,还占领了与亚历山大一世密切相关的奥尔登堡。法兰西第一帝国和俄罗斯帝国都在积极备战,战争一触即发。亚历山大一世拒绝了拿破仑·波拿巴对抗英国的提议。但此时,俄罗斯帝国还没有与英国正式联手,尽管它们很快就会共同对抗法兰西第一帝国。

俄罗斯帝国决定发动战争还有一个原因,即大批法兰西军队正被困在西班牙。俄罗斯帝国的战略考虑是,这样一来,法兰西陆军只有一部分能够登陆俄罗斯作战,必将会被迫展开双线作战。起初,法兰西军队双线作战的弊端并不明显,因为拿破仑·波拿巴有效利用了被占领国家的本土军队来增强法兰西军队的实力。但亚历山大一世明智的顾问预见了法兰西军队双线作战的后果。事实证明,法兰西人东拼西凑的盟军并不可靠。同时,英国在西班牙王国刻意煽起一波反法浪潮。在接下来法兰西第一帝国与俄罗斯帝国的战争中,俄罗斯人将会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甘愿为胜利付出一切的牺牲精神,哪怕是最珍贵的国家宝藏。为了获得国家的自由和独立,俄罗斯人甚至可以忍受“神圣的莫斯科”被法兰西军队摧毁。

拿破仑·波拿巴与约瑟芬皇后离婚

拿破仑·波拿巴与奥地利公主玛丽亚·路易斯婚礼

与半岛战争的壮观景象相比,奥地利帝国和普鲁士王国受拿破仑·波拿巴所谓“大陆封锁政策”的影响更深。接连遭遇战败极大地摧毁了它们的实力。奥地利帝国同意了拿破仑·波拿巴的要求,在与拿破仑·波拿巴前妻约瑟芬皇后居住过的房间里,让奥地利公主玛丽亚·路易斯与拿破仑·波拿巴结婚。此外,奥地利帝国还要为法兰西第一帝国提供三万名士兵。后来,这三万名士兵成了拿破仑·波拿巴入侵俄罗斯帝国的右翼主力军。普鲁士王国则被要求提供两万名士兵。后来,这两万名士兵成了拿破仑·波拿巴入侵俄罗斯帝国的左翼主力军,并且为法兰西军队提供了大量军需。对骄傲的普鲁士人来说,他们无法忍受被迫向拿破仑·波拿巴摆出顺从的姿态。普鲁士王国内部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最终,实力大增的普鲁士王国得以复仇,甚至发展成了帝国。这些与政治自由和军事教育相关的改革措施可以被简要地总结为以下几点:废除传统的土地封建制度和农奴制度,解放全部农奴;农民可以自由租赁土地;授予城镇居民选举权;施行义务兵役制。很快,普鲁士王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升。1812年,普鲁士王国还没有做好独立应对拿破仑·波拿巴入侵的准备。事实上,拿破仑·波拿巴占领了普鲁士王国周边的德意志各国、波兰和西加利西亚。他似乎很快就要实现自己的目标了。

参与拿破仑·波拿巴入侵俄罗斯帝国行动的主要军队包括法兰西军队、意大利军队、波兰军队、瑞士军队、奥地利军队、伊利里亚军队等。约有来自二十个国家的近五十万士兵追随着拿破仑·波拿巴的脚步向俄罗斯帝国行进。当发现自己陷入了战争的痛苦泥潭,这些士兵就失去了战斗的动力,无论任何奖励或惩罚都不起作用。

随着拿破仑·波拿巴的军队向俄罗斯帝国行进,阿瑟·韦尔斯利也率领英国陆军向西班牙王国出发了。很快,英国陆军就占领了罗德里戈城和巴达霍斯。在包围西班牙的过程中,阿瑟·韦尔斯利尽管没有使用火力十分猛烈的武器,但凭借高超的作战策略,给驻守在西班牙的法兰西军队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尤其是在巴达霍斯。可以说,1812年年初,阿瑟·韦尔斯利称得上是所向披靡。阿瑟·韦尔斯利率领英国军队攻城略地的行为,让人不禁想起中世纪血腥粗暴的战争。但半岛战争对英国确实意义重大。战争进行得异常激烈,双方士兵的尸体堆积如山。半岛战争被英国官兵视为一场赌博。他们决心拼死一战,抓住此次战争的机会加官晋爵。

法兰西军队开始从葡萄牙北部边境线入手,侵略西班牙王国。1812年7月12日,拿破仑·波拿巴正在朝着俄罗斯帝国行进,英国军队打败了法兰西元帅奥古斯特·德·马尔蒙率领的法兰西军队,赢得了萨拉曼卡战役的胜利。准备好迎战的俄罗斯人,展示出了顽强的作战决心。斯摩棱斯克攻防战结束后,俄罗斯军队持续撤退。在博罗季诺战役中,法兰西军队和俄罗斯军队各自遭受了四万人左右的伤亡。法兰西军队开始向莫斯科行军。在短暂的休整后,疲惫的法兰西士兵恢复了元气。拿破仑·波拿巴在克里姆林宫寄宿,不料很快遭到了俄罗斯军队的炮轰。法兰西士兵惊慌失措,发现自己无法抵抗俄罗斯军队的进攻,期待已久的物资供应几乎全部被毁,法兰西营地被一片火光笼罩。法兰西士兵意识到,此时只有一个选择—沿着来时的路线原路返回。但此时,俄罗斯帝国漫长的冬天已经来临,法兰西军队被严寒天气彻底摧垮,陷入了混乱。

斯摩棱斯克攻防战结束,拿破仑·波拿巴看着起火的斯摩棱斯克

博罗季诺战役

拿破仑·波拿巴在克里姆林宫看着起火的莫斯科

拿破仑·波拿巴撤退

撤退途中法军的宿营地

从此,法兰西军队人心涣散,欧洲各国人民的愤怒之火却越烧越旺。拿破仑·波拿巴与亚历山大一世发生争执的根本原因是,拿破仑·波拿巴强烈要求欧洲国家一致打压英国贸易。拿破仑·波拿巴打压英国贸易的政策无所不包,他不允许任何国家违背自己的意志。如果哪个欧洲国家的统治者表露出不情愿配合、纵容英国贸易的态度,甚至公然反对拿破仑·波拿巴的政策,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受到拿破仑·波拿巴的制裁。最终,欧洲各国人民忍无可忍,对拿破仑·波拿巴的愤恨之情一发不可收拾。法兰西军队被迫撤退后,欧洲国家纷纷鼓起勇气,向法兰西第一帝国宣战。帝国主义思想遭到了欧洲人民的排斥。欧洲各国不愿意为了拿破仑·波拿巴的帝国梦想,任由法兰西第一帝国压迫自己。历史上类似的事情时有发生,但拿破仑·波拿巴没有从中吸取足够教训。

拿破仑·波拿巴的暴政,让法兰西人民受尽苦难,也让世界其他国家备受蹂躏。他的统治即将结束,最后的对决就要来临。凭借着高超的军事技能和勇气,拿破仑·波拿巴再次集结手下的千军万马,对抗前来复仇的反法同盟国家。1813年年初,俄罗斯军队率先出战。普鲁士人也热情高涨。此时,普鲁士王国已经成了自由人民和士兵的国家,与英国和其他反法同盟国家结成了同盟。法兰西元帅让-巴蒂斯特·贝纳多特说服瑞典人成为法兰西人的盟友。当然,萨克森人、意大利人和丹麦人仍然是拿破仑·波拿巴的盟友。莱茵河附近的国家也在继续为拿破仑·波拿巴提供军队。此时,在拿破仑战争中损失最严重的奥地利人陷入迷茫,不确定是否应该继续支持拿破仑·波拿巴。易北河成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盟友和反法同盟国家的分界线。

第六次反法同盟战争打响的实际时间是1813年3月27日。之前,有些国家尚未决定是否要加入俄罗斯帝国和普鲁士王国组建的反法同盟,但不久就被反法同盟国家的热情感染。拿破仑·波拿巴没有给犹豫不决的欧洲国家过多的考虑时间。事实上,拿破仑·波拿巴如果能够快速征集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或许还能扭转局势。然而,刚刚赢得吕岑战役和包岑战役的拿破仑·波拿巴,并没有足够重视反法同盟迅速集结起来的军队,希望为期两个月的休战能够帮助他恢复实力。

“战争艺术家”拿破仑·波拿巴再次犯错,也许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决策能力过度自信。本来,他有能力预测到即将来临的危险。在两个月的休战期,犹豫不决的国家认为反法同盟的实力更胜一筹,纷纷倒向了反法同盟。同时,拿破仑·波拿巴对臣服于自己的欧洲国家持续施压。长期摇摆不定的奥地利帝国坚决地加入了普鲁士王国和俄罗斯帝国组建的反法同盟,从此一心一意地努力推翻拿破仑·波拿巴的暴力统治。(www.daowen.com)

吕岑战役

包岑战场上的拿破仑·波拿巴

德累斯顿,在施瓦岑贝格亲王卡尔·菲利普、格布哈特·莱贝雷希特·冯·布吕歇尔和让-巴蒂斯特·贝纳多特的指挥下,三支实力强悍的反法联军会合。德累斯顿是拿破仑·波拿巴的指挥部。反法联军士气高昂,奥地利军队被选为领头部队。卡尔·菲利普、格布哈特·莱贝雷希特·冯·布吕歇尔和让-巴蒂斯特·贝纳多特都随各自的军队出征,从而更好地在作战中相互协助。欧洲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这种景象了。自阿提拉入侵以来,欧洲也很久没有遭遇像拿破仑·波拿巴这样强大的敌人了。但此次出战的反法联军缺乏一个能力超群的军事将领,加上来自不同国家的军队指挥起来有很大难度,所以最终,反法联军在德累斯顿战役中失败。在德累斯顿战役中,曾率领法兰西军队打赢霍恩林登战役的让·维克多·马里·莫罗尽忠职守,意外中枪阵亡。

施瓦岑贝格亲王卡尔·菲利普

让·维克多·马里·莫罗意外中枪

让·维克多·马里·莫罗死亡

格布哈特·莱贝雷希特·冯·布吕歇尔

幸运的是,反法联军规模宏大,战斗精神高昂。这意味着拿破仑·波拿巴必将失败。何况,反法联军中还有普鲁士骑兵部队将领格布哈特·莱贝雷希特·冯·布吕歇尔。他被士兵亲切地称呼为“前进元帅”。格布哈特·莱贝雷希特·冯·布吕歇尔尽管没有顶尖的军事指挥才能,但充分体现了反法联军的战斗热情和爱国热情。拿破仑·波拿巴本来打算在德累斯顿战役后乘胜追击,但提前离开了雅克·麦克唐纳率领的法兰西军队。在卡茨巴赫,格布哈特·莱贝雷希特·冯·布吕歇尔成功摧毁了雅克·麦克唐纳率领的法兰西军队。在大贝伦,让-巴蒂斯特·贝纳多特打败了尼古拉·乌迪诺;弗里德里希·威廉·冯·比洛手下的反法联军打败了米歇尔·奈伊。拿破仑·波拿巴意识到,法兰西军队已经无法守住德累斯顿。于是,他将手下的军队调往莱比锡。在莱比锡,法兰西军队和反法联军激战了整整三天。该战役又被称作“诸国之战”,双方共超过五十万士兵参战。这场战役为拿破仑·波拿巴的失败埋下伏笔。由于反法联军在数量上更占优势,拿破仑·波拿巴不得不在1813年10月18日撤退。

1813年9月9日《托普利茨条约》签订后,反法联军变得更加团结。在《托普利茨条约》中,奥地利外交家克莱门斯·冯·梅特涅成功保住了莱茵同盟中各国君主的执政权力,让他们免于被罢黜,尤其是在拿破仑·波拿巴即将失败的情况下。克莱门斯·冯·梅特涅的这个要求极其明智,既拯救了欧洲的君主制,又让各国的君主制政府得以在接下来的时间内做出改革,提高执政水平,扩大公民自由。在拿破仑战争中,英国已经展示出卓越的政府执政能力和极高的公民自由度。这也是普鲁士王国在改革中十分重视的。在对抗拿破仑·波拿巴暴政的过程中,如果任由普鲁士王国和俄罗斯帝国发泄愤怒情绪,那么它们必将让上百万德意志人陷入对抗和分裂,甚至在不久后引发激烈内战。

在莱比锡时,尽管卡尔·菲利普负责指挥反法联军,但在战斗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的是格布哈特·莱贝雷希特·冯·布吕歇尔。他们没有给战败的法兰西军队任何喘息的机会,一直将法兰西军队追击到莱茵河,极大地削弱了法兰西军队的实力。西德意志人开始为自由呐喊。此前,他们被迫归属于多个小诸侯国,被迫追随拿破仑·波拿巴。如今,连西德意志的妇女也纷纷加入军队,成为勇敢的战斗者。西德意志人要求拿破仑·波拿巴归还莱茵河东岸的领土。16世纪,这些领土因宗教纷争而被法兰西人占领。此时,在莱茵河东岸,法兰西军队只剩下几个大城市的驻军。这些驻军很快也都撤退了。荷兰军队加入了反法联军。在让-巴蒂斯特·贝纳多特的协调下,此前被丹麦人占据的波美拉尼亚被划分给了挪威人。在拿破仑战争中,丹麦王国始终追随法兰西第一帝国。当拿破仑·波拿巴不再占据上风时,丹麦人损失惨重。欧仁·德·博阿尔内和若阿基姆·缪拉守卫了意大利和伊利里亚一段时间。随后,在强大的反法联军前,欧仁·德·博阿尔内退缩了。若阿基姆·缪拉一直在玩弄反法联军,最终被以叛国罪的罪名枪毙。

卡茨巴赫战役

大贝伦战役

让-巴蒂斯特·贝纳多特

米歇尔·奈伊

莱比锡战役

我们可以通过对经典战役的解读来诠释拿破仑战争,但很难精准追踪反法联军变化莫测的战术,尤其是反法联军开始以莱茵河为分界线与拿破仑·波拿巴对峙后。反法联军在法兰克福集结。拿破仑·波拿巴在欧洲的声望依然很高。这让反法同盟十分头疼。有些人认为,拿破仑·波拿巴可能会在漫长的战争中得到教训,停止侵略其他欧洲国家,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控制在以莱茵河为边界的法兰西境内。然而,拿破仑·波拿巴拒绝接受上述观点。对整个世界来说,这未必不是一件坏事。拿破仑·波拿巴的固执让阿瑟·韦尔斯利更加警惕。随后,在西班牙,阿瑟·韦尔斯利取得大捷,反法联军的斗志更昂扬。拿破仑·波拿巴的所有作战计划都被打乱,反法联军没有给他任何休整的机会。

若阿基姆·缪拉

欧仁·德·博阿尔内

读者也许已经注意到了,1813年是个多事之年。这一年,英国军队开始朝西班牙进军。萨拉曼卡战役结束后,阿瑟·韦尔斯利率领英国军队前往西班牙,拿破仑·波拿巴则率领法兰西军队朝俄罗斯帝国全速行进。1812年8月12日,阿瑟·韦尔斯利将法兰西军队赶出马德里。法兰西军队被迫撤退,因为它们的军事实力处于劣势。这也是法兰西军队最后一次离开西班牙。拿破仑·波拿巴火速进攻俄罗斯帝国的失败决策进一步恶化了自己的处境,增强了西班牙境内英国军队的实力。如今,阿瑟·韦尔斯利麾下的英国军队已经完全有能力切断拿破仑·波拿巴和法兰西第一帝国之间的通信联系。在维多利亚,通过一系列高明手段,阿瑟·韦尔斯利截住了从马德里匆匆撤退的法兰西军队。1813年6月21日的战役意义深远,标志着法兰西军队结束了对西班牙的占领。如果阿瑟·韦尔斯利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安排行事,那么法兰西军队会遭遇更大的损失。无论如何,英国军队沉重打击了法兰西军队,成功俘虏了两千多个法兰西士兵、整个法兰西炮兵部队,并且截获了法兰西军队的军备物资,还将法兰西人在半岛战争中积攒起来的财富,连同拿破仑·波拿巴和哥哥约瑟夫·波拿巴的通信文件收入囊中。法兰西军队的后续抵抗被英国军队轻易瓦解。西班牙城市潘普洛纳迅速向英国军队投降。法兰西军队镇守了三个多月的圣塞巴斯蒂安也被英国军队火速攻下。法兰西元帅尼古拉·让·德·迪厄·苏厄特一直坚守前线。最终,在比利牛斯山脉附近的三场激战中,他被英国军队打败。1813年10月7日,阿瑟·韦尔斯利率领英国军队成功穿越了分隔法兰西与西班牙的比达索阿河。

尼夫河战役

尼韦勒战役

如今,英国军队与法兰西军队的较量转移到了对法兰西南部的争夺。驻扎在法兰西南部的法兰西军队对英国军队的进攻严阵以待。英国军队入侵法兰西南部的军事行动与莱比锡战役几乎同时进行。法兰西军队奋力抵抗,战争的炮声响彻了整个西欧。反法联军原定向法兰西北部行进,配合英国军队向法国南部进军的计划受到影响。暴雨天气让阿瑟·韦尔斯利得以成功渡过从比利牛斯山到加斯科涅的数条河流。反法联军捷报频传、士气大振,先后取得了尼夫河战役、尼韦勒战役、奥尔泰兹战役、巴约讷战役和波尔多战役的胜利。拿破仑·波拿巴即将被迫退位时,反法联军赢了图卢兹战役这场决定性的战役,成功阻止了仍未放弃战斗的法兰西元帅尼古拉·让·德·迪厄·苏厄特与法兰西元帅路易·加布里埃尔·叙歇会合。此前,路易·加布里埃尔·叙歇负责率领加泰罗尼亚的军队。如今,他被紧急召回守卫法兰西第一帝国。

路易·加布里埃尔·叙歇

可悲的是,在激烈的图卢兹战役爆发时,拿破仑·波拿巴退位的消息还没有传到作战双方的耳朵里。尽管此时法兰西军队仍然占领着法兰西南部,但反法联军已经宣布了恢复和平的条件。因为当代法国和德国历史学家似乎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上述事实,所以我在此做了特别说明。

奥尔泰兹战役

巴约讷战役

图卢兹战役

法兰西元帅尼古拉·让·德·迪厄·苏厄特

弗里德里希·威廉·冯·比洛

我们已经提前透露了拿破仑·波拿巴即将退位的事实。直到1814年冬,反法联军才得以分成三支队伍渡过莱茵河。在卡尔·菲利普的率领下,奥地利军队组成的第一支队伍横渡了莱茵河上游,穿越了瑞士;在格布哈特·莱贝雷希特·冯·布吕歇尔的率领下,普鲁士军队组成的第二支队伍横渡了莱茵河中游;在弗里德里希·威廉·冯·比洛的率领下,主要由荷兰军队组成的第三支队伍则横渡了莱茵河下游。反法联军的分散行动,让拿破仑·波拿巴抓住了机会。尽管在数量上,法兰西军队处于劣势,但拿破仑·波拿巴命令法兰西军队聚集起来,由自己亲自指挥,以取得最好的作战效果。另外,反法联军小心翼翼、生怕犯下任何错误,一刻不停地向前行进。1814年2月3日到1814年3月15日,在查狄伦会议中,反法同盟的各国大臣得以碰面。1814年3月1日,欧洲四个大国,即英国、俄罗斯帝国、奥地利帝国和普鲁士王国签订了《肖蒙条约》,第四次成立反法同盟。第四次成立的反法同盟持续了二十多年。

第四次反法同盟的组建具有重大意义,对欧洲历史也产生了深远影响。1815年,第四次反法同盟促成了《维也纳条约》的签订。终于,法兰西人摆脱了拿破仑·波拿巴的统治,恢复了欧洲大国的地位。从此,欧洲各国开始协调处理国际问题,而不是借助某些大国武装干涉的形式。拿破仑战争的风暴对欧洲人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到19世纪末,欧洲协调的原则延续了下来,在某些情况下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势力均衡机制。虽然有时,这种机制会被某些欧洲君主滥用,如在查理五世、腓力二世、路易十四、拿破仑·波拿巴在位时期。受压迫的欧洲国家通常会团结起来。一旦全欧洲共同的敌人被打败,欧洲各国会更加警惕,防止类似危险再次发生。

【注释】

[1]阿瑟·韦尔斯利担任爱尔兰事务大臣时。—原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