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国外交政策:1807-1808年

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国外交政策:1807-1808年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统的英国外交政策需要重新调整,但合适的时机尚未到来。查尔斯·詹姆斯·福克斯企图彻底改革英国外交政策。此时,拿破仑·波拿巴势头正盛,绝不可能心甘情愿地与英国展开谈判。英国下议院最终通过了《1807年奴隶贸易法》。英国这种强大的影响力源自英国的外交政策。英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受贸易驱动,以维持海上霸主地位为目标。多年后,终于成为英国首相的乔治·坎宁重新恢复了小威廉·皮特时期的英国外交政策。

精彩看点

战事补贴系统的瓦解—查尔斯·詹姆斯·福克斯的失败—废除奴隶贸易—英国人对奴隶制的责任—英国新内阁—乔治·坎宁的优点—拿破仑·波拿巴与西班牙王国—“西班牙溃疡”—乔治·坎宁对西班牙王国的外交政策—乔治·坎宁捍卫英国的传统外交政策波罗的海的状况—拿破仑·波拿巴的欧洲大陆封锁政策—法国人占领葡萄牙王国—专注贸易的英国人法兰西第一帝国对欧洲政策的影响—乔治·坎宁接受挑战—乔治·坎宁外交政策的起因—乔治·坎宁权力的秘密

虽然英国在贸易上领先世界只是时间问题,但英国政府和英国人民并不会只满足于贸易上的成功。这个曾沉重打击过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和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的国家,坚信自己将协助欧洲国家对抗企图称霸世界的拿破仑·波拿巴。此时,英国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找到撬动拿破仑·波拿巴势力的支点。1806年,历史悠久的欧洲国家纷纷匍匐在拿破仑·波拿巴这个“现代查理曼大帝”的铁骑之下。奥地利帝国和普鲁士王国接连被法兰西军队打败。在奥斯特利,当两国军队会合时,普鲁士军队遭到了法兰西军队的突袭。在艾劳和弗里德兰,法兰西军队打败了俄罗斯军队,让亚历山大一世颜面尽失。“莱茵邦联”进一步扩大了法兰西第一帝国在欧洲的势力范围。英国无法再向被法兰西军队占领的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在拿破仑·波拿巴所向披靡的铁骑下,欧洲的独立国家已经所剩无几。英国皇家海军无处施展才华,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地也不再面临随时被入侵的危险。

在理查德·韦尔斯利和弟弟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的管理下,英国的管理制度已经在印度建立起来。

艾劳战役

艾劳战场上的拿破仑·波拿巴

弗里德兰战场上的拿破仑·波拿巴

法国骑兵在弗里德兰战场上发起冲锋

然而,英国应该如何对付欧洲征服者拿破仑·波拿巴呢?小威廉·皮特去世后,掌握大权但实力虚弱的查尔斯·詹姆斯·福克斯和威廉·格伦维尔正面临着上述难题。传统的英国外交政策需要重新调整,但合适的时机尚未到来。查尔斯·詹姆斯·福克斯企图彻底改革英国外交政策。此前,人们一直关注着查尔斯·詹姆斯·福克斯能否争取到和平。这是查尔斯·詹姆斯·福克斯对小威廉·皮特批评最激烈的一点。如今,查尔斯·詹姆斯·福克斯终于获得了与拿破仑·波拿巴正面交锋的机会。查尔斯·詹姆斯·福克斯很快发现,自己此前的观点是错误的。此时,拿破仑·波拿巴势头正盛,绝不可能心甘情愿地与英国展开谈判。查尔斯·詹姆斯·福克斯在改革英国外交政策方面做的努力只是让自己的职业生涯上又多了一个污点。

威廉·格伦维尔领导的所谓“人才济济的内阁”,根本无法应对拿破仑·波拿巴频繁甩出的难题。对南美、埃及、土耳其的拙劣构想和管理不善的数次远征,彻底暴露出该届英国政府的无能。此时,英国静悄悄地侵占了原本属于荷兰共和国殖民地的好望角。不料,这一举动引发了严重的后果。表面上看,英国侵占好望角是为了打通前往印度的捷径,但事实是侵占好望角可以扩大英国在非洲大陆的影响力。

英国下议院最终通过了《1807年奴隶贸易法》。为此,托马斯·克拉克森、威廉·威尔伯福斯等人付出大量心血。他们与英国社会中被广泛接受的普遍观点、激烈偏见和无知愚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随着英国开始在非洲大陆西海岸开拓殖民地,来自非洲的黑人逐渐获得了宝贵的自由。《1807年奴隶贸易法》在英国下议院的最终通过与查尔斯·詹姆斯·福克斯和威廉·格伦维尔紧密相关。

此时,我们应该详细回顾一下英国历史中时常被忽略的一个问题。当时的英国政治家很少考虑到推翻奴隶制,但我们不能用现在的道德标准去评判他们。即使是英国政治家中的佼佼者,也没有意识到奴隶制的落后本质。19世纪,美利坚合众国人民对黑人态度的转变,同样经历了漫长、痛苦的过程。贩卖非洲黑奴最初是为了拯救墨西哥和西印度群岛濒临消亡的原住民。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欧洲各国对黑人奴隶制的延续没有提出任何异议。为了补偿英国在维护和平方面做出的牺牲,《乌得勒支和约》给予了英国将非洲黑奴贩卖到西班牙殖民地的特权。当时,没有人质疑过黑人奴隶制的残酷和邪恶,人们只将其看作是某一特定公司的贸易行为。克里斯托弗·科德林顿曾出于传教的目的,将他在西印度群岛的一处地产及其黑人奴隶赠给了新英格兰福音传播协会。但历史记录显示,新英格兰福音传播协会中的主教和其他高级神职人员从未想过解放这些黑人奴隶,尽管他们一向标榜自己的首要目标是教育和救赎。

贩奴船上的奴隶

黑人奴隶是最好的奴隶。这种观点已经成了共识。在西印度群岛服役的英国皇家海军军官逐渐接受了当地种植园主关于黑人奴隶的普遍观念,甚至开始四处宣传这种观念。中间航程[1]开启初期,曾发生过黑人奴隶在运奴船上大量死亡的悲剧事件。但这并没有引起英国人的重视。运奴船上的恶劣生存条件更加剧了黑人奴隶遭受的痛苦。英国人应该牢记,英国是率先叫停贩卖黑奴活动,同时向其他国家持续施压,逐渐推动整个西方文明世界废除黑奴隶贸易的国家。英国这种强大的影响力源自英国的外交政策。英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受贸易驱动,以维持海上霸主地位为目标。此外,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实力效仿英国,为其种植园主提供两千万英镑,以补偿他们为解放黑人奴隶而承担的损失。

1807年,查尔斯·詹姆斯·福克斯去世。由于他主导的内阁软弱无能,小威廉·皮特一派的余党和辉格党成员开始进入内阁。但他们无法做到像小威廉·皮特在位时那样激励人心。在新内阁中,波特兰公爵亨利·本廷克是名义上的领袖,乔治·坎宁和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分别担任外交大臣和爱尔兰事务大臣。我们要额外注意乔治·坎宁及其政治生涯,因为他主导了英国的未来。

多年后,终于成为英国首相的乔治·坎宁重新恢复了小威廉·皮特时期的英国外交政策。作为小威廉·皮特的学生和朋友,乔治·坎宁时常在演讲、诗歌和散文中热情洋溢地赞颂小威廉·皮特。在某种程度上,乔治·坎宁“反雅各宾派”的主张已经取代了埃德蒙·伯克的观点,对英国人产生了深远影响。乔治·坎宁的优点在于,他懂得如何通过激发英国人的同情心,来实现自己或西班牙人的目的。这种优点让乔治·坎宁走到了与拿破仑·波拿巴对抗的最前线。通过让拿破仑·波拿巴派遣法兰西军队前往西班牙,乔治·坎宁推动了拿破仑·波拿巴的最终倒台。我们必须详细解读这段时期英国外交政策的转变,以及与之相关的英国政治家。

征服了欧洲几个最古老的国家后,所向披靡的拿破仑·波拿巴认为自己可以轻易效仿查理曼大帝在西班牙半岛的所作所为。然而,查理曼大帝并不是一个好榜样,因为拿破仑·波拿巴无法通过撒拉逊人的帮助,一路北上到埃布罗河。拿破仑·波拿巴即将实现路易十四“踏平比利牛斯山脉”的梦想。只需下达一个指令,拿破仑·波拿巴就可以命令强大的法兰西陆军征服不敢抵抗的西班牙人,并且让哥哥约瑟夫·波拿巴当上西班牙国王。不幸的是,拿破仑·波拿巴需要先与乔治·坎宁切磋。

约瑟夫·波拿巴

就在人生即将到达巅峰时,拿破仑·波拿巴第一次感受到了命运的力量。欧洲各国君主、军队和反法同盟纷纷被自己摧毁。拿破仑·波拿巴开始着手实施一项全新的政策。他认为,他目前唯一忧虑的对手英国最终必定会被自己打败。所有欧洲国家都将领略到,被一个仁慈的君主领导将会是何种下场。冲突不断的欧洲国家将会携起手来,成为最和谐的合作者。然而,拿破仑·波拿巴的上述幻想即将被打破。他将会领略到,在军事上软弱、分裂、无能,并且国内治理混乱的欧洲国家,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但当它们的人民爱国情绪激昂,并且能从军事实力强大的盟友手中得到援助时,这些欧洲国家人民将会迸发出多么强大的力量!后来,拿破仑·波拿巴将上述经历称作“西班牙溃疡”。也就是说,拿破仑·波拿巴试图入侵西班牙王国的举动最终侵蚀了他此前的胜利成果,让他走上了失败的道路。

在很多方面,乔治·坎宁都是延续小威廉·皮特外交政策的最佳人选。他们的政治立场完全一致。与小威廉·皮特和埃德蒙·伯克一样,乔治·坎宁比“传统托利党”更强烈地反对“福克斯派”的主张。值得注意的是,小威廉·皮特、埃德蒙·伯克与乔治·坎宁已经超越了党派之争。他们的目标是带领英国人走出苦难。这是英国人在所有紧急情况下表现爱国主义的一个典型。在这种爱国主义情绪的感染下,人们会忘记各自的立场,摒弃党派之争。

毫不夸张地说,乔治·坎宁对西班牙王国的外交政策胜过历届英国外交大臣。小威廉·皮特去世后,从奥斯特利茨战役开始的、向欧洲反法同盟提供资金支持的相关外交政策就中止了。乔治·坎宁认为,有必要改革小威廉·皮特的外交政策:一方面,加强管理英国在战争时期向其他国家提供贷款的相关体系;另一方面,英国的黄金和部队应该被用来支持军事实力薄弱的欧洲国家。低地国家的实力已经得到大幅提升。伊比利亚半岛可能会是乔治·坎宁实施全新外交政策的最佳选择,尽管这样做的难度很大,因为没有人知道西班牙王国的真实状况。最明智的政治家会公开表达自己的疑虑。大部分托利党人不信任频繁发生暴乱的西班牙王国,有理由表示犹豫。此外,尽管乔治·坎宁在英国下议院中支持率很高,让他能够克服所有障碍,但大部分辉格党人反对与处在权力巅峰时期的拿破仑·波拿巴继续对抗,其中一些人还是乔治·坎宁的坚定支持者。

后续历史发展证明,乔治·坎宁在西班牙王国的实验危机重重。尽管如此,政治前途一片光明的乔治·坎宁仍然怀着一腔热血,对西班牙人民伸出了援手。此时的英国人已经别无选择。乔治·坎宁的一腔热血源自他对西班牙人民的同情。尽管过程几经波折,但乔治·坎宁帮助西班牙人民的信心被证实是有根据的。回顾乔治·坎宁的一生,我们会发现,除对政治煽动手段的不屑、对法国大革命及其英国支持者的恐惧之外,他始终坚信只要加以引导,英国人民一定会站在自己这边。乔治·坎宁并不像当时的大多数贵族一样,对英国人民始终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相反,乔治·坎宁愿意为人民发声,推动保护人民利益的相关立法,激起人民心中的爱国热情。英国人民的态度让乔治·坎宁对西班牙人民和葡萄牙人民充满信心。

在对西班牙王国施展外交才能前,乔治·坎宁还曾主导制定了英国有史以来最大胆的战争政策。亚历山大一世被拿破仑·波拿巴在欧洲的成功震撼。出于对英国也极度不满,亚历山大一世希望能够和拿破仑·波拿巴达成协议。拿破仑·波拿巴非常懂得抓住时机的重要性。他对亚历山大一世说:“让我们一起瓜分世界。英国很快就会对我们不再构成威胁。你可以占领土耳其、巴尔干半岛和芬兰,我们还可以瓜分波兰。”“西方皇帝”拿破仑·波拿巴承诺,自己将会公平对待“东方皇帝”亚历山大一世。1807年7月7日,在尼曼河的一只竹筏上,拿破仑·波拿巴与亚历山大一世签订了《蒂尔西特和约》,还签订了其他秘密条款。这些都瞒不过消息灵通的乔治·坎宁。其中一个秘密条款规定,法兰西第一帝国可以调用丹麦海军舰队对抗英国。得到消息后,乔治·坎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命令英国皇家海军在哥本哈根截住丹麦海军舰队。乔治·坎宁的命令非常及时。拿破仑·波拿巴与亚历山大一世原本打算几天后就利用丹麦海军舰队对付英国皇家海军舰队。然而,在他们相互吹捧时,乔治·坎宁迅速解除了危机。詹姆斯·甘比尔男爵和威廉·肖·卡思卡特伯爵率领着一支坚不可摧的皇家海军舰队,将丹麦海军舰队押解到英国。由于丹麦海军拒绝投降,直到后来英国人、丹麦人就和平达成一致时,这些被俘的丹麦海军才被释放。乔治·坎宁的举动得到了英国人的普遍赞赏。马姆斯伯里伯爵詹姆斯·哈里斯曾评论道:“这是有史以来策划最缜密、实施最有效的一次远征,乔治·坎宁对时机的把握非常准确。”

拿破仑·波拿巴与亚历山大一世在尼曼河中央的竹筏上会面

拿破仑·波拿巴与亚历山大一世在蒂尔西特讨论结盟条约

《蒂尔西特和约》签订后,拿破仑·波拿巴与亚历山大一世分别

詹姆斯·甘比尔男爵

威廉·肖·卡思卡特伯爵

马姆斯伯里伯爵詹姆斯·哈里斯

然而,其他国家认为,乔治·坎宁的行为是一次厚颜无耻的抢劫。毕竟,英国总是宣称自己是充满善意的国家。努力协调了二十多年后,威廉·威尔伯福斯才使英国议会通过了《1807年奴隶贸易法》,让英国占尽道德优势。英国人总是乐于谴责敌对国家的犯罪行为,这次却像法兰西人一样,公然蔑视和破坏国际法。欧洲大陆的盟友和敌人纷纷谴责了英国的做法。许多国家对英国发动了猛烈的舆论攻击。即使在一百多年后,对拿破仑战争时期英法关系十分熟悉的哥廷根大学历史学教授黑伦,仍认为英国截获丹麦海军舰队的行为“一方面让英国获得了安全,另一方面毁坏了英国的名誉”。(www.daowen.com)

然而,与乔治·坎宁同时期的历史学家都非常支持他的做法。连以慈善行为著称的政治家威廉·威尔伯福斯都声称:“外交政策是难以预测的,但安全防御是实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经过一番反思后,我坚信在任何情况下,截获丹麦海军舰队的行为都具有正当性。”事实上,当时许多国家对英国的满满恶意使乔治·坎宁的举动被复杂化和曲解了。这些国家认为英国打破了丹麦王国的独立,因为当时丹麦王国尚未被卷入战争。但正如荷兰共和国一样,丹麦王国所谓的“独立性”必须在欧洲国家的全体努力下才能得到保障。当所有欧洲国家都被迫要求在法兰西第一帝国和俄罗斯帝国之间选边站队时,丹麦海军舰队就成了法兰西第一帝国和俄罗斯帝国的附庸。虽然丹麦王国进退两难的立场值得同情,但在当时欧洲激烈的冲突背景下,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丹麦王国非但没有接受英国政府提出的条件,反倒向法兰西第一帝国伸出了援手。与其他战争行为相比,截获丹麦海军舰队不算是十分恶劣的举措。

法兰西第一帝国徽章

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

克里斯蒂安七世

值得注意的是,与瑞典王国和挪威王国相比,丹麦王国有着独特的外交政策。瑞典王国已经成为英国在北欧的“重要盟友”。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行事疯癫、反复无常。乔治·坎宁曾派约翰·摩尔率领一支规模小但战斗力强的部队前去支援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不料,约翰·摩尔很快就被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要求返回英国,因为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拒绝合作。从此,英国更关注波罗的海的形势。丹麦王国和瑞典王国的外交政策截然不同,彼此都视对方为仇敌。在这种情况下,丹麦人及其君主克里斯蒂安七世绝不会支持英国对抗法兰西第一帝国。因此,英国截获丹麦海军舰队实属无奈之举。

英国虽然对丹麦海军舰队采取的手段十分强硬,但确实通过采取这种手段解除了一大威胁。英国绝不会第二次面临被入侵的风险,也不允许动乱破坏英国制造业和商贸的稳定发展。1806年11月21日的《柏林敕令》和1807年11月17日的《米兰敕令》颁布后,刚上任的英国外交大臣乔治·坎宁面临的形势极其严峻。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波拿巴壮大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实力,与北欧国家展开合作,扩大了传统“武装中立同盟”的范围,对英国构成致命威胁。在埃及、叙利亚、布洛涅接连遭遇失败后,法兰西海军被彻底摧毁。拿破仑·波拿巴决心要对英国实施报复。

通过颁布《柏林敕令》和《米兰敕令》,拿破仑·波拿巴认为自己已经成功封锁了英国在所有欧洲海岸的贸易活动,接下来只需要将英国赶出葡萄牙海岸,因为葡萄牙王国是唯一允许英国在其海岸开展贸易的欧洲国家。1807年8月,葡萄牙王国也被迫对英国宣战。按照拿破仑·波拿巴的计划,法兰西陆军将会在塔古斯拦截葡萄牙海军舰队。随后,英国就会因海上贸易遭遇全面封锁而崩溃。但英国让拿破仑·波拿巴的计划全盘落空了。首先,一支英国海军舰队已经在塔古斯戒备等候;其次,拿破仑·波拿巴纸上谈兵的宏伟计划实施起来本来就很有难度。成功拿下丹麦海军舰队后,乔治·坎宁绝不会允许法兰西陆军拦截葡萄牙海军舰队。他鼓励葡萄牙王室暂时不要投降,而是前往巴西寻求庇护。乔治·坎宁派出一支英国海军舰队护送葡萄牙王室前往巴西。当让-安多什·朱诺率领法兰西军队抵达塔古斯河时,正好看到最后一艘葡萄牙军舰驶出塔古斯河。

葡萄牙王室登船前往巴西寻求庇护

让-安多什·朱诺

拿破仑·波拿巴的最后目标是通过所谓的“大陆封锁政策”摧毁英国的商业贸易。然而,在实施该目标的过程中,拿破仑·波拿巴受到了两大阻力:一是英国政府采取的坚决措施,二是供求关系的自发作用。上述阻力都超出了拿破仑·波拿巴的控制范围。毕竟,世界上最明智的政治家也无法预测到这两大阻力的出现。根据“大陆封锁政策”,欧洲各国必须封锁英国,每个踏上欧洲大陆的英国公民都将被视为战犯。“大陆封锁政策”还禁止英国及其殖民地的贸易活动—任何从英国或其殖民地的港口驶出的船都不得靠近欧洲大陆海岸。为了对抗包含许多法令的“大陆封锁政策”,英国政府颁布了著名的《枢密令》,通过封锁易北河和威悉河,禁止任何中立国家驶入法兰西第一帝国控制下的港口,并且对拒绝英国船停泊的所有欧洲港口实施封锁,甚至追捕和惩罚那些从其他国家出发前往任何一个封锁英国贸易港口的船。

从此,英国人开始将发展世界贸易的控制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是来自中立国家的船,必须先在英国海岸停泊并缴纳关税。英国没有阻止它们装载英国产品前往欧洲大陆的其他港口。英国政府这样做是为了最大限度的积累财富,从而最大可能地在战争冲突中自给自足。时机成熟时,英国再大力协助欧洲国家摆脱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控制。

在分析历史事件时,我们要格外注意,应该站在当时的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拿破仑·波拿巴非常固执己见,很难直面现实。事实上,拿破仑·波拿巴所谓的“大陆封锁政策”让他最终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在自认为孤立英国的同时,拿破仑·波拿巴也将欧洲大陆变成了一个大监狱。他将自己当成欧洲大陆的救世主,但绝望的欧洲人民迟早会奋起反抗。受压迫的欧洲人民只能密谋反叛,等待时机推翻拿破仑·波拿巴的统治。随着波罗的海、地中海、大西洋沿岸运输和储存英国货物的港口纷纷倒闭,私人企业开始秘密发展壮大,正如18世纪时,英国人排除万难,将货物运往西班牙美洲殖民地一样。

走私货物的行为越来越猖狂。1810年,拿破仑·波拿巴不得不颁发许可令,将走私行为合法化。所谓的“大陆封锁政策”一方面损害了拿破仑·波拿巴的自身利益,另一方面让他的敌人从中大捞一笔。自称是欧洲解放者的拿破仑·波拿巴原形毕露。欧洲人民逐渐发现他不但是一个残酷的侵略者,还是一个倒行逆施的暴君。拿破仑·波拿巴违背了普遍的文明法则—让商品在不同国家间自由流动,给欧洲国家、家庭和个人造成了灾难。此外,拿破仑·波拿巴的举动让英国成了欧洲大陆的真正解放者和全人类的恩人。出于对拿破仑·波拿巴禁止自由贸易、相关许可证价格极高的愤怒,欧洲各国已经逐渐忘却了对英国皇家海军战无不胜和英国繁荣贸易的忌妒之情及对英国人一向的傲慢与自私的厌恶之情,以及对英国扣押丹麦海军舰队的愤慨之情。

大陆封锁政策实施期间的走私活动

在上述情况下,英国占领了靠近德意志海岸的赫尔果兰岛,将其作为英国商人走私货物的基地。意大利海岸附近的马耳他也是如此。中立国家的商人发现自己可以在英国政府的许可下,自由出入俄罗斯帝国和波罗的海的港口,前提是他们在英国预先支付关税。拿破仑·波拿巴被欧洲国家成功逃避其贸易管制的行为激怒,下令烧毁所有在其控制国家和区域内发现的英国商品。拿破仑·波拿巴的举动被全世界视为“疯狂之举”。

法国士兵在莱比锡查验走私物品

此前对拿破仑·波拿巴既恨又怕的欧洲国家开始感到绝望,并且密谋将其推翻。俄罗斯帝国正处在开战的边缘。其他国家则在寻找时机,摆脱拿破仑对自己的控制。1807年,在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巅峰时期,拿破仑·波拿巴却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此时,拿破仑·波拿巴已经让俄罗斯帝国控制了东欧,自己也成功统治了西欧。他决心要不顾一切吞并伊比利亚半岛。这样一来,欧洲南部也被纳入了“大陆封锁政策”的影响范围。

我们无须过多关注半岛战争爆发时的细节。拿破仑·波拿巴扣押西班牙王室的行为,毫无疑问地引发了西班牙人民的熊熊怒火。一方面,在萨拉戈萨,法兰西军队大获全胜,皮埃尔·杜邦·德·莱唐率领法兰西陆军频频告捷;另一方面,西班牙军队节节败退,西班牙王国内部人士叛节。两国形成了鲜明对比。由此可见,当时,作为英国外交大臣的乔治·坎宁需要面对极大的挑战。

萨拉戈萨向法军投降

乔治·坎宁在半岛战争中的功绩,往往被缺乏经验的西班牙人犯下的错误掩盖,尤其是非常理想主义却不切实际的巴塞洛缪·弗里尔犯下的错误。当英国向西班牙王国提供的战争经费被西班牙人贪污,当西班牙中上层阶级腐败无能及西班牙人做的一系列有损英国利益的事情陆续被揭露出来,英国人感到万分震惊和苦涩。曾经一度辉煌的西班牙王国,如今却遭到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打压,只能求助缺乏信任、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伸出援助之手的英国。不过,西班牙王国会出现上述现象也不足为奇。人们很容易因此嘲笑西班牙人空洞的借口和虚荣心,毕竟西班牙人在几百年里一直处于劣势。如果不是威廉·弗朗西斯·帕特里克·内皮尔所著的不朽之作《半岛战争》记录了上述历史,也许我们早就忘却了这方面的事实。作为一个辉格党人,威廉·弗朗西斯·帕特里克·内皮尔对拿破仑·波拿巴赞赏有加,将他描述成一个英勇能干、口才极佳的人。

对英国外交史概况有一定了解的读者,能够理解乔治·坎宁实施的外交政策。从军事角度来看,与参与法国大革命战争相比,英国参与半岛战争具有独特优势。伊比利亚半岛同时毗邻大西洋和地中海,与英国的距离不是特别远,可以随时掐断法兰西人的资源供给,还可以为英国海军舰队提供条件优越的港口。英国参与半岛战争的道德优势也非常明显,因为这代表着英国对受压迫人民的支持,代表着英国人团结一致抗击法兰西第一帝国,彰显出英格兰民族性格中慷慨和高贵的特性。

上述特性导致的半岛战争与安妮女王在位时期发动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虽然参战各方的军事实力悬殊,尤其是在半岛战争中,但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西班牙人民不曾如此强烈地希望摆脱法兰西人的控制,也不认为英国人和德意志人是追求自身利益、贪婪的外国人。卡斯蒂尔人和阿拉贡人的恩怨,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和英格兰王国的利益纠葛,是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显著特征。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相比,英国在半岛战争中的胜算更大。一贯骄傲和勇敢的西班牙人虽然仍然缺乏组织性,但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拿破仑·波拿巴毫不掩饰的暴政。在伊比利亚半岛上,法兰西陆军失败的可能性很大。半岛战争也会为惨遭拿破仑·波拿巴践踏的欧洲各国提供一剂强心针。况且,发动半岛战争有利于拯救英国的传统盟友葡萄牙王国。

乔治·坎宁和朋友充分考虑了上述因素。在后续历史发展中,他们的判断也得到了印证。如今,我们需要从更高的层面来分析伊比利亚半岛上各个国家的行为。在拿破仑·波拿巴的控制下,西班牙王国和葡萄牙王国受尽苦难。这让它们果断挺身而出,与英国一同解放世界。

最后,回顾乔治·坎宁的外交政策时,我们不仅要牢记他率领英国参与半岛战争的英勇事迹,也要记住他在1808年的爱尔福特大会上对拿破仑·波拿巴暴政的反抗。秉持着公平正义的精神,乔治·坎宁拒绝参加爱尔福特大会,除非惨遭法兰西陆军侵略的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被允许加入讨论。乔治·坎宁完美继承了小威廉·皮特从不屈服、善于管理、感染力强、道德高尚的优良品质。

爱尔福特大会

乔治·坎宁身上的优良品质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我们不应忘记他为争取西班牙王国独立而付出的努力。可惜的是,还没来得及弥补自己此前犯下的失误,乔治·坎宁就被迫辞职了。稍后,我们还会谈到乔治·坎宁对英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影响,也将会更深入地理解他在从政第一阶段辞职的原因。乔治·坎宁在半岛战争中的表现,足以让他被纳入英国一流政治家的行列。

【注释】

[1]指一段从非洲西海岸到加勒比海的穿过太平洋的航程。—译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