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英国外交史:1793年至1800年的法国大革命时期

英国外交史:1793年至1800年的法国大革命时期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789年到1793年,小威廉·皮特带领英国抵御了法国大革命的政治狂潮。在世界范围内,主导法国大革命的激进革命思想迅速传播。法国大革命的氛围已感染周边邻国,尤其是英国。他已经发现,自己如果继续假装对法国大革命的危害视而不见,就必须抛弃英国外交传统。保卫英吉利海峡是英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英国很难明哲保身,也无法放任其他国家自生自灭。

英国外交史:1793年至1800年的法国大革命时期

精彩看点

小威廉·皮特对法国大革命的看法—法兰西人主动挑起战争—小威廉·皮特必须接受现实—战争难以避免的原因—“军舰殖民地和贸易”传统外交政策再次被恢复—皇家海军突袭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英国的外国盟友—英国的信用体系—反应迅速的皇家海军—沮丧的法兰西海军—武装中立原则再次出现—皇家海军在荷兰遭受失败—法兰西军队迎来辉煌—英国陆军逐渐变强—小威廉·皮特的战争手段被误解—分裂的爱尔兰—1798年爱尔兰叛乱—印度殖民地—老辉格党人的爱国热情—苏格兰与爱尔兰—小威廉·皮特的盟友—欧洲大陆国家的状态—英国的责任—小威廉·皮特为追求和平做的无谓尝试—英国的盟友被逐一击破—皇家海军哗变—坎珀当战役—拿破仑·波拿巴远征埃及的意义—霍雷肖·纳尔逊和悉尼·史密斯—拿破仑·波拿巴遭遇政变—拿破仑·波拿巴突袭奥地利大公国和俄罗斯帝国

在正式介绍法国大革命期间英国的外交政策前,我们需要先了解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初期,英国首相小威廉·皮特的具体立场。除非是出于无知,或者是受党派立场限制,否则任何人都能注意到,小威廉·皮特始终不愿面对和承认法国大革命即将引发一场战争的事实。他竭尽全力维持欧洲的和平状态。1789年到1793年,小威廉·皮特带领英国抵御了法国大革命的政治狂潮。每当法国大革命形势缓和,小威廉·皮特就会更坚定地强调,英国绝不能出手干预。出于乐观心态,小威廉·皮特没有加入在皮尔尼茨召集的欧洲反法同盟。显然,不到最后危急时刻,小威廉·皮特绝不会主动介入战争。

世界范围内,主导法国大革命的激进革命思想迅速传播。小威廉·皮特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为制衡俄罗斯帝国的重要力量。此时,俄罗斯帝国正利用整个西欧的混乱,伺机吞并波兰全部领土。小威廉·皮特说服自己,法国大革命只是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国内财政和社会问题引发的短暂混乱,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很快就会恢复其在欧洲均势格局中的地位。以埃德蒙·伯克为代表的英国人目光更长远。他们认为,法兰西社会会持续失控。法国大革命的氛围已感染周边邻国,尤其是英国。为了维持英国的繁荣发展,小威廉·皮特选择忽视法国大革命的发展趋势。只有研究过小威廉·皮特执政初期历史的人,才能体会到目睹法国大革命即将破坏英国繁荣的小威廉·皮特是多么惊慌失措。

最终,小威廉·皮特还是走到了抉择的重要路口。他已经发现,自己如果继续假装对法国大革命的危害视而不见,就必须抛弃英国外交传统。因此,他不得不谨慎观察法兰西第一共和国采取的每一步行动及行动背后蕴含的真实意图。法兰西人迅速入侵并吞并了荷兰共和国。小威廉·皮特只能被迫宣战,以示抗议。此外,他别无选择。英国始终将低地国家视为英国防御阵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低地国家的港口都在英吉利海峡附近。我们不仅要从国际法和国家义务的角度,还要从英国外交政策和自我防御需求的角度出发,分析英国的宣战行为。

在俄罗斯帝国步步紧逼的情形下,小威廉·皮特无暇顾及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吞并奥地利大公国及荷兰共和国的举动。小威廉·皮特犯下了一个重大失误:他不应该放任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占领整个低地国家。这样一来,无论是否出于敌意,法兰西第一共和国都将占领英吉利海峡的南部海岸和东部海岸及比斯开湾和里昂湾。这种做法无异于给英国人套上绳索并由最不乏恶意的人行刑。此时,英国上千年的辉煌备受威胁,英国以上千条人命、上百万英镑和无数债务为代价建立起的地位岌岌可危。可怕的战争即将爆发,但英国毫无备战优势。与继续维持让未来更危险的孤立立场相比,英国宁可抓住时机进入以巨额津贴、国家间联盟为特征的战时状态。

幸运的是,性情温和、爱好和平的小威廉·皮特终于意识到了英国面临的危险,“扣下了开战的扳机”。终于,1793年2月8日,这场由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挑起的战争爆发了。保卫英吉利海峡是英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英国外交上的努力,现代国际秩序才得以建立。拿破仑·波拿巴曾经承认,英国及其海军力量,以及英国给予欧洲国家的经济军事援助,是自己未能征服欧洲的一大障碍。当危急时刻到来,英国的政治家应该果断开战。

拿破仑·波拿巴

如今,我们也许认为,法兰西人可以自行结束革命,英国无须插手法国大革命。然而,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英国很难明哲保身,也无法放任其他国家自生自灭。在人道主义面前,种族和历史进程上的差异都该被搁置一旁。法兰西共和派公开宣扬革命理念,发布了著名的《公开宣言》,试图将其传播到欧洲大陆的每个角落。无论小威廉·皮特如何努力,法国大革命的洪流都仍然势不可当。即使到1792年,小威廉·皮特仍然怀抱着维持“十五年和平时期”的幻想。当狂热的法国大革命支持者不断拥入英国,英国人该如何对抗他们对和平的威胁?凭借自身的政治才能,埃德蒙·伯克竭力维护着英国的稳定。小威廉·皮特也给予了埃德蒙·伯克很多帮助。简单来说,此时,无论是出于社会考虑还是政治考虑,英国已经无法保持中立。英国人已经普遍意识到了这一点。

战争一触即发之际,以“军舰、殖民地和贸易”为主要特征,被英国王室贯彻了上百年的传统外交政策再次恢复。英国人团结一致,努力保护英吉利海峡的安全,维护欧洲势力均衡的外交政策。

英国组建皇家海军的原则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与其他国家的海军势均力敌。此时,皇家海军的主要任务是保护除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之外的其他殖民地,包括印度。皇家海军不仅让英国成为海上霸主,也为繁荣起来的英国贸易提供了坚实保护。在法国大革命初期,尽管英国经常向荷兰共和国发动军事攻击,并且均以失败告终,但这些军事行动确保了英吉利海峡的安全。军事行动的失败让英国人逐渐意识到,让缺乏经验的英国王室成员带兵出征并不是明确的选择。

英国对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突袭行动再次失败,只起到了将法兰西军队围堵在法兰西境内的作用。必须承认,此时,英国军队的战斗力比老威廉·皮特担任首相时还要弱。英国人原本以为,吸纳法兰西流亡者可以提高英国军队的战斗力,但显然这种想法十分不切实际。

随着形势日益紧迫,英国人逐渐意识到,除采取“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之外,他们还需要将备受法兰西人威胁的欧洲国家广泛团结起来,共同对抗法兰西人的入侵。刚刚建立起来的法兰西第一共和国野心勃勃,严重打破了欧洲的势力均衡体系。为了捍卫多数欧洲国家的利益,反法同盟必须重新组建起来。反法同盟国需要与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多线作战,例如,在法兰西西部海岸、法兰西北部前线、法兰西东部前线及地中海等。拥有强大皇家海军的英国,需要为欧洲国家的反法联军筹集资金。如果英国人暂时无法承受因此产生的债务,子孙后代就要替他们偿还。

幸好,英国拥有全欧洲独一无二的信用基金。目光远大的英国君主意识到,如果危机一旦爆发,英国就需要筹集巨额贷款。成功往往伴随着风险。现实证实了英国君主的长远眼光。国债并非绝对安全,法兰西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就遭遇了债务问题。英国应该从它们的经历中得到教训。为了减轻英国的债务负担,英国人发明了信用体系。出于保护人民安全的目的,英国政府向人民筹集贷款并偿付一定利息。这种信用体系拯救了全欧洲。

上述信用体系是英国的独特产物,源于威廉三世统治时期稳定的财政系统。伴随着贸易、制造业和商业的繁荣,英国海外市场的扩张,以及光荣革命的结束和詹姆斯党人的逐渐衰落,英国的信用体系得到飞速发展。随着英国宪政制度的确立,君主、贵族和平民都被逐渐纳入了该信用体系。君主就是法律的象征,代表了足够的信用。

也许有人会疑惑,为何此时的英国实力如此强大?事实上,1739年后的和平时期过后,皇家海军的实力逐渐开始恢复。随着法国大革命的不断发酵,皇家海军开始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军官。曾对英国做出巨大贡献的英国海军上将爱德华·霍克的战斗精神在后来英国海军将领乔治·布里奇斯·罗德尼男爵和乔治·豪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乔治·布里奇斯·罗德尼男爵和乔治·豪一致严格遵守着爱德华·霍克的要求。皇家海军永远将爱德华·霍克的精神和治军箴言铭记在心。爱德华·霍克去世时,霍雷肖·纳尔逊还只是一个舰长,却将爱德华·霍克的公共精神和宽宏大量发挥到极致。约翰·杰维斯、亚历山大·胡德、亚当·邓肯、卡斯伯特·科林伍德是该时期皇家海军将领的杰出代表。在历史上,他们的名字将熠熠生辉。

霍雷肖·纳尔逊

亚历山大·胡德

亚当·邓肯

卡斯伯特·科林伍德

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相比,此时的皇家海军拥有独特的作战优势。18世纪,一向具有贵族气概的法兰西海军令法兰西共和派十分反感,许多优秀的法兰西海军军官纷纷被共和政府撤职。对陆军来说,失去优秀的指挥官并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但对海军来说,这是致命的打击。大海是冷酷无情的,指挥海上战斗需要多年的航海经验。如果想组建一支强悍的海军,仅靠简单指导和理论教学远远不够,必须要有一批熟悉海军传统、训练有素的军官才行。毕竟真正的知识来自实践。像罗伯特·布莱克、乔治·蒙克等这样经验丰富的陆军士兵或者英格兰内战时期才能不凡的士兵,或许可以在训练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海员。但仅有一腔共和热情、从未受过任何海军训练的法兰西海军军官,必将在海战中遭遇失败。

由于皇家海军装备精良,其他欧洲国家的海军很难望其项背。在所有战役中,皇家海军几乎无往不胜,让英国人有着很强的安全感。在欧洲,武装中立原则再次传播开来,但没有起到什么效果。英国霸占了世界上的主要海域,防止其他国家在海上贸易中获利。在与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开展贸易活动时,英国不仅有皇家海军在背后撑腰,还时常通过对其他欧洲国家行使搜查权,阻止它们与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开展贸易。这难免引发许多欧洲国家的不满。在法国大革命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英国仍然不愿放弃海上搜查权,直到后来才有所收敛。

由于皇家海军牢牢掌握了制海权,加上英国国内的财政收入稳定,皇家海军在荷兰的失败没有影响到英国的信用体系。尽管英国人因为战败一度沮丧,但后世普遍认为,这次战败意义深远。众所周知,当时,英国的陆军实力略逊于欧洲其他国家,但在战争中,英国陆军积累了很多十分宝贵的经验。然而,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立刻全民皆兵,法兰西陆军中迅速涌现出非常多的精兵强将。法兰西士兵深知,此时是利用勇气和战绩加官晋爵的好机会。

尽管在战争初期,法兰西军队表现不佳,但全线抗敌的局面让法兰西军队得到充分锻炼,战斗力持续提升。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也因此跻身世界一流军事强国。其他欧洲国家很快意识到法兰西军队实力正在大幅提升,难免感到震惊和惶恐。英国人没有像其他欧洲人一样惊慌失措,因为英国还有一支实力强悍的皇家海军可以依靠。

英国开始着手组建一支全新的陆军。这支英国陆军需要在每一场战役中慢慢积累作战经验。在发展过程中,英国陆军遇到了不少传统障碍和繁文缛节。按照当时的风气,英国陆军需要吸纳一部分英格兰王室成员。为了保证更好地履行职责,这些王室成员已经接受了大量军事训练,军事技能十分娴熟。

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

约克公爵兼奥尔巴尼公爵弗雷德里克

多亏拉尔夫·阿伯克龙比、约翰·摩尔爵士和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兢兢业业、恪守职责,英国皇家骑兵卫队的战斗力才得到显著提升,其工作也得到约克公爵兼奥尔巴尼公爵弗雷德里克的大力支持。终于,在经历了连续几年的战败后,英国陆军培养了一批足以媲美皇家海军军官,并且绝不比法兰西陆军军官逊色的陆军军官。英国陆军逐渐成长为一支所向披靡的军队。随后,英国出现了可以和拿破仑·波拿巴比肩的优秀将领。

我花费笔墨阐述以上事实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为何会有人批评小威廉·皮特,指责他没能充分发挥英国陆军的力量。法国大革命战争爆发时,小威廉·皮特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因此,盲目指责小威廉·皮特没有及时派遣英国陆军,或者否认小威廉·皮特最大限度发挥了皇家海军作用的观点,都是极其不公平和荒谬的。与拿破仑战争爆发时的情形不同,法国大革命时期英国陆军的装备远不如同时期的法兰西陆军。因此,二者不能相提并论。真正应该被拿来做比较的,应该是法兰西陆军和英国皇家海军。在拿破仑战争中,皇家海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将法兰西海军击败,英国陆军的战斗力也大幅提升。法兰西陆军士气开始低落,英国军队逐渐占据上风。小威廉·皮特去世后,他的继任者威廉·温德姆·格伦维尔软弱无能。但这丝毫没有影响英国军队高涨的士气。

威廉·温德姆·格伦维尔

在此,我不再赘述关于小威廉·皮特为保护英国、英吉利海峡及英吉利海峡的周边国家采取的措施。与父亲老威廉·皮特不同的是,小威廉·皮特在担任首相时,爱尔兰总是陷入叛乱。老威廉·皮特时期的爱尔兰发展状况良好,经济逐渐繁荣,极少出现动荡不安的局面。小威廉·皮特上台后不久,共和精神开始从美洲传来,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爱尔兰开花结果,因为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爱尔兰本身就有适合共和精神传播的环境

为了对付好斗、危险的詹姆斯党人,英格兰政府颁布了《惩罚法案》。在实践过程中,《惩罚法案》的具体实施方式越来越温和。尽管如此,它仍然有继续存在的必要。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后,不满情绪迅速在新教教徒主导的英国议会中扩散开来。当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西班牙王国和荷兰共和国向北美殖民者伸出援手,企图弥补此前自己在殖民战争中的损失时,英国政府迫于爱尔兰人的压力,放弃对爱尔兰的管制。当时,英国已经到了最紧要的关头。在爱尔兰人的胁迫下,英国议会通过了两个重要法案。对英国政府来说,这两个法案极具毁灭性。但在当时紧迫的情况下,英国政府别无他法,只能顺从爱尔兰人的意愿。

小威廉·皮特认为,要想实现英格兰和爱尔兰的再次联合,就需要静待时机,密切关注爱尔兰人是否有希望实现独立的意愿。英格兰和爱尔兰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联合了起来。显然,小威廉·皮特的一系列改革惹恼了爱尔兰人。随着时间的流逝,英格兰与爱尔兰的联合趋势越来越明显。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让爱尔兰的实际分裂开始朝着叛乱方向发展。革命的热情如草原上的野火一般,在爱尔兰迅速蔓延开来。尽管真正的暴乱1798年才爆发,但1795年,爱尔兰的革命组织就已经建立起来。爱尔兰的新教教徒组成了奥兰治同盟。起初,他们并没有轻举妄动。但法兰西人直接介入了爱尔兰事务,爱尔兰叛军也公开宣布投靠法兰西人。终于,这引爆了叛乱的导火索。目前,爱尔兰是否会被法兰西人占领成了摆在英格兰政府面前的棘手难题。都柏林和贝尔法斯特的雅各宾俱乐部组建了一支国民警卫队。国民警卫队人员身着法兰西军队制服,使用法语作为暗语。英国与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战火从欧洲大陆和海上蔓延到了距离英格兰海岸仅几英里的爱尔兰。

千钧一发之际,英国政府得到了及时的消息,抓捕了叛军首领爱德华·菲茨杰拉德勋爵,轻松剿灭了在韦克斯福德集结的叛军。此前,曾参加过美国独立战争的查尔斯·康沃利斯侯爵在印度居住了九年,为小威廉·皮特颁布《印度法案》打下基础。如今,查尔斯·康沃利斯侯爵又被召回国,着手处理爱尔兰的棘手事务,为爱尔兰和英格兰的联合做准备。自此,英格兰与爱尔兰真正地联合起来了。终于,多次影响英国外交政策的国内分裂结束了。“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的建立,确保了英国的安定。英国军队进入爱尔兰时不再充满警惕、战战兢兢。勇敢的爱尔兰人也为英国军队在海外取得的成功做出了很大贡献。(www.daowen.com)

严格意义上来说,小威廉·皮特的外交政策对英属印度殖民地的建立没有起到直接影响。但小威廉·皮特上台后立刻颁布的《印度法案》的确对印度殖民地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印度,查尔斯·康沃利斯侯爵兢兢业业地落实着《印度法案》。法兰西人却利用英国政府陷入混乱的时期,企图实施在乔治二世统治时期一度失败的煽动计划。充满敌意的攻击行为从印度殖民地迅速蔓延到英国的其他殖民地。那些对英国最忠诚的殖民地也遭受了极其严重的冲击。当时“帝国邦联”还没有出现,英国对殖民地的统治主要依靠向殖民地派遣官员并为官员发放一定数额的津贴。这种管理方式极不保险。

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小威廉·皮特扳倒政敌查尔斯·詹姆斯·福克斯的过程,以及小威廉·皮特与“老辉格党”人结盟的过程。在此期间,小威廉·皮特得到了埃德蒙·伯克和波特兰伯爵威廉·本廷克的悉心指导与大力协助。小威廉·皮特十分重视在光荣革命中大放异彩的辉格党,时常就国家大事咨询辉格党人的意见。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辉煌表现过后,辉格党逐渐陷入党派纷争,最终走向分裂。小威廉·皮特上台后,辉格党人纷纷复职。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威胁的紧要关头,在小威廉·皮特的影响和埃德蒙·伯克的教导下,辉格党人果断与查尔斯·詹姆斯·福克斯决裂。爱国主义情怀战胜了党派纷争,但在议会和英国国内,辉格党人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

长期以来,苏格兰保持着稳定状态,爱尔兰也得到了片刻安宁。议会的团结一致、乔治三世的大力支持、英国上议院和下议院的安定,保障了小威廉·皮特至高无上的权力,让小威廉·皮特得以带领英国人民再创辉煌。

我们有必要在此回顾一下,小威廉·皮特是如何利用战争、部分统一的国家基础及国家债务等手段的。他的战争计划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英国一方面与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开战,另一方面与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所有敌对国家结盟。欧洲国家要求武装中立的呼声曾经一度中断小威廉·皮特的计划。1793年,由于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入侵了荷兰共和国,小威廉·皮特已经别无选择。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向英国公开宣战,推动了反法同盟的建成。俄罗斯帝国、撒丁王国、西班牙王国、那不勒斯王国、普鲁士王国、奥地利大公国、葡萄牙王国、托斯卡纳大公国,以及部分神圣罗马帝国的诸侯国都加入了反法同盟。由于当时欧洲各国普遍陷入财政困难,英国提供的资金援助可以说是雪中送炭。英国主动向反法同盟国家筹集战争经费的行为可以说举世罕见。在七年战争期间,英国也曾经为其他盟国提供部分资金支持,尽管现代历史学家都认为,英国的贡献是理所当然的。

英国为反法同盟国家提供资金支持的举动引发了一场热烈的讨论。显然,我们很难评估一个国家面临的危机是否严重到需要倾全国之力参战。英国为反法同盟国家提供战争经费也极易导致反法同盟内部的财政腐败,因为个体生活的准则往往也适用于国际社会,人们往往在花其他人提供的钱时尤其大手大脚。参战的反法同盟国家即使没有被英国资助,甚至在战争初期就纷纷被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吞并,也依旧会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团结起来,共同阻止1813年的“民族大会战”。

现代历史学家经常以当下的思维和观点去分析很久以前发生的历史事件。法国大革命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对欧洲格局造成了深远影响。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当法国大革命发生时,欧洲国家仍然处在封建集权的状态。从美洲和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萌发的新思潮,如同洪水一般涌入了欧洲各国。欧洲人民猝不及防,谁也无法预测法国大革命会造成何种后果。理论很难帮助我们解释过去发生的事件,但回顾历史事实可以让我们学到教训。法国大革命爆发时,欧洲国家无力抵挡法兰西革命军的狂热情绪,也无法为了尚未爆发的战争肆意增加国内税收。欧洲国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信心和牺牲精神,反倒因为过往恩怨和忌妒心理变成一盘散沙。每个国家都害怕其他国家接受法兰西人的贿赂,甚至背叛盟友。缺乏牢固组织基础的欧洲均势很难实现。英国对反法同盟的财政支持,让拿破仑·波拿巴最终败给了英国的纳税人。

黑伦

德意志邦联议会已经成了摆设。1833年,哥廷根大学历史学教授黑伦曾评价道:“德意志邦联议会根本无法体现出真实的民主意志,但实施宪政并非只是理论上的空想。宪政已经在英国实现。宪政理想没有远离政治实践。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宪政将成为所有陷入政治纷乱国家的启明星。”即使是英国历史学家,也不会对英国宪政给出如此高的评价,但黑伦教授的点评并不夸张。如今,经历了专制统治和共和制的欧洲大陆国家对英国宪政赞赏有加。但目前,它们无法效仿英国实施宪政。法国大革命即将让欧洲各国得到可怕的教训。对此,英国也无能为力。欧洲各国强大的封建势力即将联合起来,抵御从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涌入的革命思潮。在经历多次犹豫后,反法同盟国家也将坚定不移地为维护本国独立和欧洲均势而并肩战斗。如今,它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资金。

财政问题成为摆在反法同盟面前的一大难题。和欧洲大陆国家一样,英国也面临着来自法兰西人的巨大威胁,但英国财政稳定,物资充足。此时,为了防止法兰西人再次称霸欧洲,英国人必须伸出援手,果断干涉。

然而,英国人是否愿意帮助欧洲大陆国家呢?显然,英国主动出击符合其一贯的外交政策,也符合维持欧洲势力均衡的外交理念。稳定的欧洲均势系统尚未建成。英国的国际责任与其维护自身安全和贸易繁荣的外交政策并不冲突。一个成功吞并周边邻国、实力大增的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要比一个被接受英国资助的反法同盟国家包围的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危险十倍。路易十四统治下的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从来都找不到合适时机压迫英国。在参加半岛战争时,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曾写信给英国政府官员:“你也许会抱怨战争费用如此高昂,但如果你拒绝支付这笔战争费用,侵略者就会在英国登陆。”这种说法非常正确,从1066年起便是如此。迄今为止,诺曼人是最后一批入侵英国的侵略者。只有确保英国海岸不被侵略,英国的贸易繁荣才能得到真正保障。

小威廉·皮特已经下定决心,让英国人的子孙后代来偿付法国大革命战争的巨额花费。此时,小威廉·皮特已经获得了极高的权力,成为乔治三世、英国议会和整个国家的唯一代表。小威廉·皮特的战争政策也得到了英国人民的全力支持。

小威廉·皮特的做法也招致了许多争议。尽管被迫应战,但小威廉·皮特从未放弃过求和的尝试。我们无法得知,小威廉·皮特的求和提议是否以伤害英国人民的自尊为代价。第一次求和尝试发生在1795年,也就是法国大革命战争爆发后不久。事实证明,小威廉·皮特的第一次求和毫无意义,因为此时法兰西人正在为胜利而狂喜,拒绝了任何求和的提议。1796年,当小威廉·皮特第二次求和,法兰西人似乎开始考虑和平的可能性,但仍然不愿放弃从此前战争中获得的好处,如对荷兰共和国的占领。小威廉·皮特深知,对英国来说,一个安全的发展环境才最符合国家利益。从此,小威廉·皮特搁置了延续几个世纪之久的传统外交政策。

第二次求和时,小威廉·皮特也没能如愿让英国人民接受法兰西人的条件。埃德蒙·伯克在其作品《论弑君的和平》中警告了英国人。埃德蒙·伯克的观点得到了英国人的广泛认可。在《论弑君的和平》一书中,埃德蒙·伯克揭示了法国大革命的侵略本性,甚至引用了法国大革命期间发生的事件来证明,法国大革命中涌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好战精神和社会原则。埃德蒙·伯克指出,这些社会原则将会颠覆任何政府、宗教和社会;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与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这样危险的邻国和平共处;利用一种全新的、令人厌恶的传教手段,法兰西人将革命信条传播到了全世界;如果向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求和,英国要遭遇的损失将远远大于参加一场伤亡惨重的战争。跟与荷兰共和国相关的政治考虑相比,上述感情充沛的观点更能说服谨慎的英国人民。英国政府仍然将确保英吉利海峡和英国海岸的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其次才会考虑英国人的情感因素。然而,当人民的情绪积压到一定程度,任何政府都无法承担忽视这种情绪产生的严重后果。

到1797年,拿破仑·波拿巴已经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名声大噪。威廉·威尔伯福斯是一位仁慈的政治家,同时是小威廉·皮特的好友。在他的影响下,小威廉·皮特打算与法兰西人议和。普鲁士军队的战败让小威廉·皮特大惊失色。普鲁士王国一直是英国的亲密盟友,如今在软弱政府的统治下日益衰落,被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步步紧逼。1796年,普鲁士王国与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签订秘密协议,被迫放弃了莱茵河左岸的领土;对英国意义重大的低地国家岌岌可危;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压迫下,奥地利大公国已经放弃抵抗;饱受法兰西人野心之苦的西班牙王国,虽然军事实力比较薄弱,但拥有法兰西海军急需的军舰和海员,很快就向持续扩张的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投降。

最糟糕的是,1797年,英国最强大的皇家海军突发一场哗变,甚至瘫痪了几个月。最乐观的英国人也开始感到恐惧,害怕灾难将会在这关键历史时刻降临。发生在斯皮特黑德海峡和诺尔岛的皇家海军哗变确实让英国历史迎来几百年以来最危急的时刻。据说,在这段危机频发的可怕时期,小威廉·皮特曾因过度忧虑而彻夜难眠。包含欧洲大部分国家的反法同盟成立不到四年,却已经有一半国家接近崩溃,西班牙海军和荷兰海军均已落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之手。

斯皮特黑德海峡的皇家海军哗变,“皇家乔治”号上的水手扯下旗帜

英国的政治家如果能够更冷静地看待1797年发生的皇家海军哗变,就会表现得更坚毅。皇家海军参与哗变的舰队展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敏捷的反应。这场哗变是精心谋划的结果。长期以来,皇家海军的水手时常被强征入伍,忍受恶劣伙食和拖欠军饷等痛苦,即使是最有爱国热情的人也无法忍受。

愤怒的皇家海军将士对停泊在坎珀当的荷兰海军舰队发动攻击,成功击败了已经加入法兰西海军的荷兰海军舰队。1797年2月,圣文森特角战役让法兰西海军、西班牙海军和荷兰海军联合袭击英国的计划落空,从而为正在前线战斗、即将成为海军历史上最杰出的英雄的霍雷肖·纳尔逊减轻了压力。1797年的皇家海军哗变掩盖了圣文森特角战役的胜利光辉。拿破仑·波拿巴已经占领了半个世界。为此,英国政府已经付出了上百万英镑的代价。英国政府开始慢慢淡出国际事务,不愿再被卷入欧洲纷争,即使要放弃此前占领的所有殖民地。英国为什么要放弃贸易追求,做出无谓的牺牲呢?

圣文森特角战役胜利后,霍雷肖·纳尔逊接受敌方投降

今天再去假设1797年达成和约可能造成的后果已经毫无意义。法兰西人如果能够记住那句古老谚语—“适可而止好过贪得无厌”,就一定会放缓扩张的脚步。然而,在奥地利大公国、普鲁士王国、西班牙王国、意大利王国和低地国家集体受辱的情况下,任何合约都难逃被撕毁的命运。英国从未放弃过地中海,而拿破仑·波拿巴只有在攻下地中海后才能确保安全,毕竟地中海是通往埃及和印度的要道。此时,法兰西人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坎珀当战役体现出参与皇家海军哗变的官兵对叛乱行为的悔恨,也让法兰西人放弃了利用荷兰海军击垮英国的计划。

坎珀当战役胜利后亚当·邓肯接受荷兰德温特上将投降

坎珀当战役失败后,拿破仑·波拿巴开始打起英国的主意。目前,英国是拿破仑·波拿巴唯一惧怕的国家。拿破仑·波拿巴希望通过占领埃及和土耳其,封锁英国前往印度的水路,在君士坦丁堡建立一个更宏伟的法兰西第一帝国,通过马拉塔帝国皇室的协助,逐渐占领印度。显然,上述作战计划让拿破仑·波拿巴和法兰西政府丧失了理智。即将赢得胜利的喜悦让拿破仑·波拿巴丢掉了所有战略考虑。只有拿破仑·波拿巴才有能力建立起强大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政府根本无力阻止他。从埃及回国后,拿破仑·波拿巴十分轻松地就说服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政府。

拿破仑·波拿巴的新动向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对英国来说,与以往直接侵略不列颠群岛的做法相比,法兰西人的全新入侵计划威胁性更小,因为法兰西人的海军力量有限,何况英格兰海军中将霍雷肖·纳尔逊正在埃及严阵以待。英国对守住印度充满信心,因为查尔斯·康沃利斯侯爵已经在印度建立起良好的统治基础,削弱了蒂普苏丹[1]的势力;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则准备好随时处理拿破仑·波拿巴和蒂普苏丹的联盟可能带来的麻烦。

对英国来说,真正的威胁来自拿破仑·波拿巴是否能在君士坦丁堡取得成功。拿破仑·波拿巴如果不能迅速占领君士坦丁堡,就很难实现他的野心。值得庆幸的是,两个身兼重任的英国海军军官都顺利完成了使命,推动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的衰亡。在阿布基尔,霍雷肖·纳尔逊摧毁了整个法兰西舰队。悉尼·史密斯也守住了阿科,沉重打击了拿破仑·波拿巴的远征雄心。真理再次得到印证:英国这类岛屿国家只有掌握海上霸权,才能真正确保自身安全。企图通过摧毁英国在土耳其、埃及和印度的势力来摧毁英国的尝试失败后,拿破仑·波拿巴恢复了过去实际、直接的入侵战略。

拿破仑·波拿巴必须确保自己大权在握,才能实现直接入侵英国的计划。事实上,此时的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比奥斯曼帝国更容易发生政变。法兰西人对政权更迭已司空见惯,也原谅了拿破仑·波拿巴在埃及的失败,尽管他们对外宣称拿破仑·波拿巴在埃及取得了史无前例的胜利。法兰西人十分清楚,拿破仑·波拿巴是法兰西几百年来最杰出的领袖。他们打算为拿破仑·波拿巴的军事计划贡献一切。毕竟,拿破仑·波拿巴让经历了大革命的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恢复了国内秩序,并且整顿了军队。拿破仑·波拿巴野心勃勃,开始准备入侵英国。他恢复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社会秩序,认为自己很快就可以通过贿赂和威胁欧洲各国的方式,联合欧洲各国的力量击溃英国。

在入侵英国前,拿破仑·波拿巴要先打击那些趁自己在东方作战就有所行动的欧洲国家,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奥地利大公国和俄罗斯帝国。在意大利和瑞士境内,奥地利人和俄罗斯人公然与法兰西人做对。他们甚至在法兰西人势力庞大但自认为安全的巴伐利亚趁机作乱。1799年10月9日,从埃及返回法兰西后,拿破仑·波拿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了议会大权。1799年12月15日,在法兰西,拿破仑·波拿巴成立法兰西执政府。1799年12月25日,法兰西执政府提出与英国达成和平协议的请求。显然,这是拿破仑·波拿巴企图拖延时间的阴谋诡计。随后,拿破仑·波拿巴也承认了这一点。

在重新获得足以撬动世界的巨大权力后,拿破仑·波拿巴打算将入侵英国的计划再推迟一两年。然而,英国政府拒绝了拿破仑·波拿巴的和平提议。如果英国大臣能够预见拿破仑·波拿巴在马伦戈取得的胜利,也许就不会如此鲁莽地拒绝法兰西人的和平提议。此时,拿破仑·波拿巴尚未让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恢复社会秩序、摆脱混乱。神圣罗马帝国的诸侯国仍在奋力抵抗。俄罗斯帝国则突然转变立场。此外,尼罗河战役后,英国重新占领了地中海,皇家海军舰队也即将攻下马耳他。英国政府怎么可能在此时接受法兰西人求和呢?

也许,英国人的直觉是准确的。当时,法兰西执政府和英国确实无法达成和平。裁军和减税措施往往会催生和平条约,但如果欧洲各国无法从英国得到资金援助,拿破仑·波拿巴一定会将绝望无助的欧洲各国轻易击溃。这样一来,英国一定会重蹈覆辙,再次经历《亚眠和约》被撕毁后的悲惨结局。届时,英国无法再像1803年那样轻易击败入侵者。在英国与爱尔兰完全统一前,英国不能彻底清除对本国安全造成威胁的隐患,尽管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小威廉·皮特运用自己的外交手腕和资源成功保证了英国的安全。

马伦戈战役

尼罗河战役

随着拿破仑·波拿巴一步步攀上权力顶峰,再加上英国拒绝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虚有其表的求和提议,我们即将为18世纪的英国外交史画上句号。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拿破仑·波拿巴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力,在拿破仑·波拿巴对英国前所未有的猛烈攻击中,一个在很大程度上由拿破仑·波拿巴主宰的新时代也拉开了序幕。在这个全新的时代,我们看到了英国外交政策的传统和基本原则的回归,即奋力争夺海上霸权和严守英吉利海峡。《亚眠和约》签订后不久,在战争一触即发的巨大压力下,英国人一度忽视了严守英吉利海峡的重要性。短暂休战无法带来长久和平。这段休战期只持续了十四个月。最终,战争还是爆发了。英国重新恢复了传统的外交政策。当反法同盟国开始拟定《维也纳条约》时,低地国家再次成为英国的重要防线。

【注释】

[1]蒂普苏丹(1750—1799),印度南部邦国迈索尔的军事首领,在印度历史上被视为反抗英国殖民侵略的民族英雄。—译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